一、六年级寒假语文新华杯征文有哪些

两年前,妈妈因为有病,卧床不起,家里和地里的活全凭爸爸一个人撑着,生活十分困苦。那时候,我该上小学三年级了,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学费。

学费虽然只有几十块钱,但对我来说却成了难题。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几天过去了,眼看同学们把款都交齐了,自己还没有交,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一天放学后,我就把交学费的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听后,半天没有吭声。过了一会儿,爸爸慢慢地走到妈床前,不知说了些什么,尔后转过头来对我说:“效茹,眼下咱手头紧,给老师说说,今个咱交不上,明儿个爸给你借钱,一定交。”第二天放学后,我满心欢喜地往家走,刚迈进院门,便听到母亲哭着说:“效茹爸,都是我连累了你,为了给我治病,为了咱这个家你命都不顾,一次次进城卖血。眼下,效茹交学费,你又要去,咱家里里外外就你一个人,你若倒下,我们可咋活呀。”听到这里,我如雷轰顶,再也听不下去了,急忙跑进屋里,一头扑进爸爸怀里,放声地大哭道:“爸!我不让您卖血,俺不上学了…”顿时,全家人哭成一团。这哭声撕心裂肺,痛断肝肠,有谁能知,它包含着女儿对父亲,父亲对女儿的多少深情。

哭罢多时,我慢慢地抬起头来,瞧着爸爸那苍白而又流满泪水的脸和失去光泽的眼,顿觉他老了许多。我的眼泪又流了出来。

这件事虽然过去近三年了,可它一直在我心里缠绕着,激荡着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有一个好爸爸。

如果在以后的写作中,注重“真、细、活”三个字,相信你的作文一定有所提升。

二、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分享

【#三年级#导语】语文是工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若是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紫燕、婀娜的柳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从内容上说,这组文章从动物、植物、景物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美好的。

从形式上说,本单元有名家散文经典、古诗,不同的形式也蕴含着共同的语言特点,那就是语言准确、优美。在呈现文本的同时,教材辅之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图文并茂,增加了形式上的美感。

教学建议:

基于这样一些特点,教学本单元时,有如下建议:

1.整体感知单元主题。充分发挥教材主题组元的特点,在课堂上留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整体感知本组教材,要求会通读课文,初步知道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或印象,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本单元文章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有兴趣。

这是一种新的课型,老师们可以大胆尝试,如果有效,可以继续探索完善。

2.美文美读。利用本组教材的内容及语言优势,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与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3.语言积累。积累的形式有读、背、抄,可以分层要求,重在效果检查。如果有可能,还可与自主八分钟结合搞一次小小的朗读展示会。

4.资源拓展。关于春天,有很多美文、美诗、美画、美歌,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拓展。对本单元出现的郑振铎、叶圣陶等文学家老师应该做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5.读写结合。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得很充分,教学时,要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迁移综合起来考虑,时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画心中的美景,提倡平时的小练笔,这样划整体为部分、划难为易,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继而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

作用。

单元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梳理文章结构,总结作者观察的顺序,体会作者如何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的。

5.体会文章描写中丰富的想象,感受作者是怎样借助事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感受的。

单元难点:(对应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分析)

状物的片段练习,重在指导写好重点段,观察要仔细,着重抓特点:描写(叙述)清楚、有顺序;想象合理又方法;感情表达到位。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配乐磁带。

2、走入自然,观察身边的景物。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走入自然去观察身边的景物,一方面激发学生学文读文的热情,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二、基本策略

1、初读感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指名读、同桌检查读、比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悟读思考,做到文通字顺,读得正确、流利。

2、精读品析。这些课文文质兼美,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的观察方法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延伸拓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句段。

三、各有侧重

(一)《燕子》

这篇课文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范例。

1、教学前教师可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关春天和燕子的课件。

2、教学中可以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还可以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学习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突破重难点。要通过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朗读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并体现读的层次;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从中了解作者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特有偏爱,以及赞美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感情。

(二)《古诗两首》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古诗节奏鲜明,音韵铿锵,学习时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三)《荷花》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激趣导入:你们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资料,展示一幅幅荷花图。

2、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鼓励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有关歌颂荷花的诗文交流一下。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荷花,了解它被历代人们所喜爱的原因。

(四)《珍珠泉》

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目的是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了解叙述的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本课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自学自悟,教师点拨指导。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再读课文时,就课文提示,展开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最后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优美语句。

四.拓展活动

本组教材的拓展活动应与语文园地的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搜集列举中外名家对大自然的精彩描写,并鼓励学生经常积累,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引导学生在说说写写中提高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习作的内容暗含了写作方法的指引,如抓住特点写,按顺序写等,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在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二】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进行安排,选编了精读课文《翠鸟》《燕子专列》《一个村庄的故事》,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比较宽泛,有很强的社会意义,以前一、二年级教材对这方面内容有所涉及,不同的是本单元增加了综合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其中《翠鸟》《燕子专列》讲的是人与动物的故事,《一个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的是人们对动植物的不同态度引发的思考。四篇课文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触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课文,领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同时通过布置学生开展环境调查,进一步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这一专题的内容并不陌生,因为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分别接触过“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为专题的内容。环境保护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藏羚羊被捕杀等现实,这些学生在生活中、课外书和影视媒体上都有过一定的体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还要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融合,关注现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教学设想:

1.加强学科融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拓宽视野,让学生关注生活,了解自然,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2.师生共同搜集生活中有关人类与环境保护的资料,开展环境调查,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3.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反复诵读中加深感悟,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写40个字,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朗读课文,学习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领会文中的优美词句。

3.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搜集人类保护环境方面的相关资料。

2.课文插图。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可指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开展环境调查,感受人类对自然的有效利用和随意破坏造成的严重危害。生活中的切身体验,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或从课外书中搜集相关资料,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基本策略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三.各有侧重

(一)《翠鸟》

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在作者的笔下呼之欲出,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1、出示翠鸟的图片:说说你眼中的翠鸟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读文,把自己的所见和原文进行对照,了解作者描写的细致有序。

2、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具体、生动。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出翠鸟的特点。

4、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比如,空气和水受到了怎样的污染,污染源在哪里,当地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污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等问题。

(二)《燕子专列》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看到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专列”是什么意思?什么人为燕子开专列?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通过当地人们关爱燕子的安危和贝蒂表现的句子,深入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列车载这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贝蒂说什么?

(三)《一个村庄的故事》

“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精华所在,课文强烈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1、出示小村庄变化前后的图片: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2、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什么?文中三

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有什么用意?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四)《路旁的橡树》

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由此可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

1、学生自主读文,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2、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四、交流展示

1、把综合性学习与语文园地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环境保护”开展调查活动,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感受或想法。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优秀宣传员”、“环保小卫士”竞赛,可以给学生佩带奖章。

【篇三】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学生分析

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小故事大道理类的文章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是对于蕴涵的道理,学生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何增强行为的自觉性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能抓住关键词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对话。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链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

3、拓展。搜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学习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熟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

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4、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

2、师生搜集的小故事。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有关的小故事,交流之后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基本策略

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在你身边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

3、深入挖掘教材,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你想对故事中的谁说些什么?

三、教学建议

(一)《寓言两则》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常用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1、回顾导入。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或者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