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家写景散文 2篇

1、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作者: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2、北平的秋

作者: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

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

他们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的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同时,象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象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3、一朵白蔷薇

作者:冰心

怎么独自站在河边上?这朦胧的天色,是黎明还是黄昏?何处寻问,只觉得眼前竟是花的世界。中间杂着几朵白蔷薇。她来了,她从山上下来了。

靓妆着,仿佛是一身缟白,手里抱着一大束花。我说,“你来,给你一朵白蔷薇,好簪在襟上。”她微笑说了一句话,只是听不见。

然而似乎我竟没有摘,她也没有戴,依旧抱着花儿,向前走了。抬头望她去路,只见得两旁开满了花,垂满了花,落满了花。我想白花终比红花好;然而为何我竟没有摘,她也竟没有戴?

前路是什么地方,为何不随她走去?都过去了,花也隐了,梦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4、莫高窟

作者:余秋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长城,作为一种空间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

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转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5、秋天的况味

作者: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

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二、描写长城的散文

芦时,葫芦啪地自然打开了喜见葫芦内躺着一个白胖胖的可爱小女孩。两家都想要这个女孩,经商议为两家所共有,故取名为孟姜女。

孟姜女从小聪明伶俐,习文家务样样皆通,长到十七八岁时,已成为一个风姿绰约的大姑娘。有一天孟姜女在后花园扑蝴蝶,不慎掉人池塘。躲在园中假山后的一男青年听到呼叫声,急忙从躲藏处跑出,将孟姜女从池塘中救了上来。此时孟姜两家养父母赶来,看见一对青年男女面对面地站在池塘边。经询问才知男青年叫万喜良,是个文雅书生,因逃避秦始皇抓壮丁修筑长城爬墙躲进园中来的。孟姜两家均感激万喜良救女儿的情分。两家均缺儿少女,说明想招万喜良为女婿。这对年轻美貌的青年男女,经这一奇遇,早巳一见倾心相互爱慕了,自然无话可说。于是在当天晚上,就在孟家庄院张灯结彩,为这一对新人举行了婚礼。

可是结婚不到三天,闻讯赶来如狼似虎的公差,就将万喜良抓走修筑长城去了。万喜良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孟姜女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有天晚上,她梦见丈夫从外面回来,叫喊“天太冷了,冻死我啦!”醒来回想梦境,十分凄惶。幸喜她早巳为丈夫做好了寒衣、暖鞋、暖袜等,辞别养父母,决意寻找万喜良而去。

孟姜女走过千山万水,吃尽万般苦难,沿长城一直寻夫到达山海关,经详细打听才知丈夫于两年前已被累死埋在了长城内。孟姜女闻此嚎啕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溅到城墙上,轰然一声,长城被哭倒一大缺口,露出了万喜良等人的白骨。孟姜女以滴血认亲办法,找到自己丈夫的白骨包裹在一起,她既感悟秦始皇修长城为保障中原人民安居乐业所做的好事,也感到自己丈夫为筑城献身是值得的。为了与丈夫永不分离,她怀抱

三、写关于长城的散文有哪些

答案

常被佳话感动,现在才知过去“凿壁偷光”“襄莹映雪”之类的励志佳话,是为贫富差距涂脂抹粉的。“田忌赛马”是一场不遵守规则隐藏着阴谋的胜利。当心灵的柔指叩响历史的琴键,我站在赵长城遗址前思绪万千。

埃及金字塔雄伟是古代法老的陵墓,古罗马斗兽场壮观是贵族们的乐园,中国的长城伟岸是防御外来侵略的,外国人称它为“伟大的的墙”,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当时修建这么浩大的一项工程必是倾尽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的,多少中原慈母白发,多少江南春遥望,多少湖湘稚儿夜哭都溶进这历史的城墙。但建好后它已不只是一座防御城墙,而是我们民族抵御外侵的精神象征,所以万里长城永不倒!

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首推赵长城,现在遗址位于包头到石拐十七公里处,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百年)修建的,从那时起长城代代修建不断,当秦始皇的名字出现在在这片土地上时,长城内外都被他的霸气笼罩,长城像一条婉延的巨龙,把北方少数民族拒之门外,把自己关在里面,一关就是二千多年。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原本的目的,却开通了丝绸之路,使我们的先人们首次走出长城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汉元帝时,王昭君跨越长城的界限实现胡汉和亲,从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长城的峰火燃起的不再是狼烟而是民族和睦的圣火。这里在和暖和阳光下生长着朴素的农耕文明,“父母在不远游”(孔子语)的观念深入人心。

当卷帙的史书一页页的翻过,三黄五帝的宗谱一摞摞的增厚,在温暖丰厚的土地上也有一层层的沉埋,晨钟幕鼓的声响伴着叫人柔肠寸断的江南杏花村雨回荡在岁月的迷宫,溶化着炎黄子孙威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孔孟的训戒,四书五经的教条像一圈圈的紧箍咒紧束着人们活跃的思想,高耸的城墙挡住了大家远涉的步履。

盛唐衰败了,南北宋灭亡了,蒙古铁骑冲进来了。这群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勇士的强悍,被长城内的山重水复儒教道说消磨的无影无踪。郑三宝远洋没有掀起大浪,李闯王没有闯出名堂,清兵入关了自身却被同化了。多元的民族大一统的江山换来康乾盛世、泱泱大国的理念。而此时明治维新的步伐,工业革命的车轮把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甩出很远很远,镇压百姓的武功挡不住洋枪洋炮,自欺欺人的易术经法还要上演到何时?洋务运动没有兴国,戊戌变法宣告破产,老朽的肌体长不出光洁的皓齿,甲午海战的失利、义和力量的自大浅薄,让国人明白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我们的民族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使长城这条巨龙腾飞,才能使睡狮猛醒!

悠久的历史,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何时才能超越长城放眼世界!

传统守旧是一座长城,封建礼教是一座长城,在层层禁固中,封建遗留的残渣、历史沉积的糟粕和兵匪官绅组成鱼目混珠的社会,新思想的出现有如清晨的第一楼阳光刺破夜的黑幕,长城,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心中重新搭建!

秋后的暖阳普照原本丰腴的大地,青苍的山峰俊秀可爱,脚下涧草葳蕤,水边蛙声一片,一行大雁飞上净朗的蓝天。

四、被誉为文化散文杰出代表的作家是

被誉为文化散文杰出代表的作家是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物评价

余秋雨和马兰

余秋雨和马兰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10]。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从收受深圳豪华别墅事件、“首富”事件、青歌赛是非、“故居门”、“大师”事件、“含泪”事件、“/私/通/”事件到“捐款门”,余秋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一直处于舆论的漩涡。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