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五年级写作文一般多少字

其实,本书最早的写作计划里,没有这一部分的,是应很多学生家长的要求增加了这一部分,引导孩子读书,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教会孩子写作文,把口语转化成书面语。这两个方面,别说一般家长,就是很多老师也觉得无处下手,有很多家长向我请教应该咋办。我把自己的做法说给他们,家长们都说收益很大,很希望我能把它写成文章,他们好认真学习,切实的学着去做。

写作文,孩子害怕,家长也害怕,都觉得很难。一是我们把写作文看得太神圣,太过高大上;二是我们没有掌握写作文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就同家长聊聊孩子作文的一些事。

不同学龄段的作文达标的标准。

我们必须知晓的孩子在不同学龄段的作文达标的标准。我现在就说给大家。

(一)小学阶段作文达标的标准

能写出“六要素”齐全,内容健康,简单的记叙文,字数一般400——500字。

什么是简单的记叙文呢?它包括两种文章,一是写事的,二是写人的。

写事的作文,要求一事一文,就是一篇文章,要求孩子把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和事件的结局等“六要素”写完整,写清楚,就可以了。

写人的作文,要求一人一事一文,就是一篇文章只要求写一个人物,只写这个人物的一个特点,只用一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这一个特点。弄清了这个标准,各位家长是不是觉得小学生作文很好写呢?要达到这个标准,小学生作文训练还分四步走:

第一步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

学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也叫写话阶段。我们很多家长没有注意这个阶段,这是个很重要的教给孩子把口语转化成书面语的过程。就是引导孩子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为了培养孩子说话和写文章要围绕一件事来写。所以,老师在布置写话作业的时候,有一个大致内容要求。这个一般写50——150字。

第二步小学四年级,作文转正阶段

作文字数一般要求300——350字。为什么叫作文转正阶段呢?从四年级开始,由写话,正式转入写出文章。

那么,写话和正式作文的区别是什么?

从形式上来看,写话,没有题目,或说不要求有题目,没有篇章布局要求。而正式作文,必须要有题目,要有篇章布局,结构要完整。

从内容上看,写话,不需要叙事的完整性,对一件事的叙述,可以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而正式作文要求对一件事的叙述完整,也就是“六要素”齐全。

从主题要求看,写话是没有主题的,它要么写一个场景,要么写个事件的片段。而正式作文是要求有主题的,一篇文章,要么写出自己的一个感想,要么写出自己的一种情绪,要么表现一种高尚的品德,要么表达一个思想,要么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总之,无主题不作文,没有主题,你写出的文章,就是一堆废话,写了等于没写。

在这个阶段,家长指导的重点有三个:一是指导孩子拟订作文题目,如果老师给了作文题目,在写作文时,一定要写上作文题目;二是检查孩子作文叙事是否完整;三是指导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小学五年级,作文升级阶段

小学五年级,作文升级阶段,作文字数一般要求400——450字。这个阶段,要求学生的作文,不光写清一件事情,而是要通过事件来写人物。写出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或优秀品德。

这个阶段,家长对学生的作文指导重点有四个:一是帮助学生寻找描写对象,如果老师有明确要求,就按老师的要求写;二是确立表现被描写人物的哪一个性格特点,或哪一个优秀品质;三是帮助孩子从被描写人物的日常行为中寻找能表现上面选定的性格特点或优秀品质的事件。四是事件叙述时,要指导孩子要有所侧重,重点写出能表现那个性格特点或优秀品质的方面。

第四步小学六年级,作文提升阶段

小学六年级,作文提升阶段,作文字数一般要求450——500字。这个阶段的学生,由儿童转向少年,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因此,对学生的作文相应的提出更高要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要求作文叙事时,要有细节描写;

二是事件叙述或人物描写中要加进景物或场景描写。

三是人物描写中要加进外貌描写;

四是在行文当中要写出自己的真实的情感。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褒扬批判等感情。

(二)初中阶段学生作文达标标准

初中阶段学生作文要写出层次清楚,主题突出,感情真挚,夹叙夹议的文章和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字数要求600——650字。它分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七年级,作文内容走向复杂阶段

作文字数要求500——550字。作文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作文命题形式变得复杂: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充完整题目;话题作文,自拟题目;给材料作文,自拟题目。孩子看到这种作文就有些茫然,家长就要指导孩子学会自拟题目。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题目从哪里来?是从你要表达的主题中来,所以,只有先确立了文章的主题,才能拟出好的标题。

二是叙事变得复杂。单一事件的记叙文要写出事件背景,揭示它的意义,写出你的看法或观点,写出事件重点方面的细节;多件事件叙述要抓住与主题相关的方面做重点叙述,学会剪材,做到详略得当,与主题直接相关的方面要详写,关系不大的方面要略写,甚至不写。

写人记叙文,变得复杂。要求写出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要写出一个立体的人物,要通过多件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多面性、复杂性。

一般一篇作文至少要选取人物的3——5件事情来写,而且,不要求事件叙述的完整性,只需叙述与人物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片段和方面。这对孩子对作文素材的剪裁能力要求更高。家长要给予指导。

三是要求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要求孩子选取的事件,所写得人物,都必须是自己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抒发的是自己真实的情感。

第二阶段八年级,作文种类增加和艺术性增强阶段

作文字数550——600字。文体种类增加了事物说明文写作。

这一阶段的记叙文方面总的要求的文章要写的细腻生动,使文章既变得丰满厚实,又有艺术性。这就要求学生作文时既要写出细节,又要运用很多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格,使文章语言丰富和形象起来;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多种写作手法,使文章有更好的表现力。

第一,注意文章的整体布局安排,列写作提纲。

七年级以前,学生的作文相应来说内容简单,很容易把握,八年级以后作文内容变得复杂,就必须列作文写作提纲,在写文章之前安排好文章的结构,选择好文章准备使用的素材,这样才能使文章布局合理,选材得当,条理清晰,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正确。(后附写作提纲制定方法)

第二,巧用叙述顺序,增加文章的艺术性

七年级以前,学生写作,全都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记叙事件,这样的文章缺少艺术性,八年级开始我们可以考虑,运用倒叙为文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可以运用插叙为文章设置“包袱”,增加文章的情趣;可以运用补叙为文章设置“突兀”,增加文章的质疑性,吸引读者思考问题,从而使文章结构复杂多变,增加文章结构上的艺术性。

第三,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增加文章的艺术性

比如,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运用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运用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等等,通过这些写作手法的使用,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第四,运用多种修辞格,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运用比喻,把甲事物比喻成乙事物,将表达的内容写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人易于理解;运用拟人,把某物当成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运用夸张,突出人物或事物某一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运用排比,加强语势和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等等,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第五,通过句式的变化,增加文章语言的形式美

比如,通过倒装句的运用,使作者要强调的内容,得到凸显;通过被动句式,突出主动者与被动者关系;通过“把”字句的运用,将实施者的意图表达得更清楚;通过独词句,突出强调的内容,抒发更强领的情感等等,通过句式的灵活使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第六,通过炼字,使文章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炼字的过程,实际上是同意词的选用过程,我们知道,一个意思可以用很多不同的同意词来表达,八年级起,要求学生要注意选用最符合语境的词语表达更丰富的含义,使文章语言表达更久准确和严密。

第七,长短句交叉使用,骈句与散句交叉使用,使文章语言形式富于变化,具有形式美。

中国传统美讲究对称美和整齐美,所以,格律诗和骈文,一度时期,倍受推崇,但由于人们审美疲劳的出现,词和散文,这些长短句交叉的语言形式,更受人没喜欢,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一定要长短句交叉使用,骈句与散句交叉使用,使文章的句子和句式富于变化,更有文章语言形式上的美。

第八,写出细节,使文章更加细腻感人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

1、细节描写,传神的刻画出人物形象,给人以逼真形象之感。

2、细节描写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可以成功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血肉丰满,进而让人感受栩栩如生。

4、细节描写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运用细节描写,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感动阅卷老师,容易得到高分。

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亮点和得分点。

对比效果:

A、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

B、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摘自《脱下自卑的外衣》

A(原文)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

B(改文)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淑女的吃相》)

细节描写种类:

①动作细节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②肖像细节描写

如《孔乙己》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③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④环境的细节描写

“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在阅览室里》)

“立体”式结构形式:

细节描写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这样才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集中传神地展现出来。构成细节描写的要素主要有这样一些:人物典型化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情态、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景等。教材选用的课文中有大量精典的细节描写,稍作分析,便会发现,尽管刻画人物不一样,但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选择两三个角度精雕细刻的。

下面结合几例高考满分作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细节描写的几种灵活变化,体会细节描写的“立体”效果。

①神情+动作+心理

学校包的车停满了校园。我找到应该坐的位子,走过去,坐好。喝一口?谢了,我有。“红牛”缩了回去。我这瓶怎么样,要不,来一口?是“丫丫”的罐装露露。我浅笑,拿出自己的水瓶,对她摇摇。透明的塑料瓶里是沉淀了一层水垢的开水,经我一摇,都兴奋起来,四处游曳,恰似我们奋争了十二年的心,今天都不失时机地亢奋起来。

这段细节描写将自己敦实的个性、淡然的心态以及临上考场奋发向上的斗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让人眼前一亮。

②肖像+情态+动作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2007年北京考生《沉默的父爱》

这段细节描写充分调用了父亲独具个性的神情与动作,将一位质朴坚毅的父亲浓墨重彩地描画出来,虽然父亲沉默无语,但父亲那深沉复杂的眼神与情深意厚的手部动作是对儿子的嘱托也是热切的鼓励,文字中蕴含的父爱令人潸然,更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③心理+动作

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止,周围静得可怕,就如同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的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家,我依旧心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 2007年山东考生《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这一段细节描写,犹如电影镜头,将一家三口的“立体”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真切的心理、母亲编稻草绳手的“一颠一颠”以及父亲狼下决心的“捏”烟的动作,将一个家庭面临的困境与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清晰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④语言+动作

好像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是忙碌的。他背着锄头出去侍弄他的农田、土地;他在园子里种菜,栽果树;他去给人家帮一点力所能及的忙……很健康很快乐很自在地活着。奶奶呢,就在家里喂她的那群鸡,吆喝着两只狗,洗干净爷爷的衣裳,一边等着爷爷多年不变的“命令”:“老婆子,在干什么?快煎茶吃!”奶奶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假装埋怨地说:“这么快就回来休息啦。”然后很认真地去为爷爷煎茶,端送到爷爷手中,与他坐着一边喝茶一边闲谈。2007年湖南考生《诗意地生活》

这一处细节描写读来让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表达。“爷爷奶奶”典型化的语言飘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奶奶的举止动作弥漫着多么简朴诗意的生活滋味。“于细微处见真情”,这难道不是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吗?

⑤神态+场景

老根又收到了六封信,正准备煮上地瓜粥给将回来的儿子吃,却又收到了第七封信,小根退学了,要去打工。老根红着眼看信,“爸,我读不读大学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能再让你受苦受累,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的。”这是一个没有蝉叫声的夏天,没有人敢吵到老根,因为他的眼睛里有火。2007年福建考生《季节》

这是一处很成功的细节描写。作为父亲的老根无法为儿子交付学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子小根退学打工。父亲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作者通过“红着眼”“眼睛里有火”细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老根的心理,并巧妙通过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一个没有蝉叫声的夏天”进一步衬托了老根的心情。

方法探究:

(一)选用典型细节,真实细致描绘。

抓住人和物的典型特征,运用美术笔法,精工细笔,描画出人物的细部相貌和事件的细微进程。这是细节描写最常见常用的方法之一。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偷……”

2、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帐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3、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

(二)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

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作家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1、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藤野先生》)

2、(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伸出头来,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

展开想象,扩展句子补充细节:

原句:她骂他混蛋。

展开你的想象,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A、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语言)

B、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动作)

C、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神态)

D、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心理)

细节描写的技巧:

①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瞬间

②选用典型细节,真实再现情景

③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

④运用联想想象,揣摩人物情感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

1、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

2、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

3、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八年级作文增加了说明文的写作。要求学生通过对经典说明文的阅读,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用说明性的语言写出事物说明文。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空间方位顺序,说明一个事物。这个我编写的另一部书《语文实战操典》上,有详细说明和训练,各位家长可以参看一下。这里因篇幅的原因,就不详写。

第三阶段九年级,作文的升华阶段

字数600——650字。这一阶段,要求孩子能写出夹叙夹议的文章,就是在写叙事或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光叙事,更要写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或对人物的评价。记叙的语言中,加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或语段。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注入文章,使读者因受到作者的情感的感染,而接受作者的思想和观点。这个我编写的另一部书《语文实战操典》上,有详细说明和训练,各位家长可以参看一下。这里因篇幅的原因,就不详写。

夹叙夹议是散文最常用的手法,也是记叙文与记叙性散文的最大区别之处。“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抒情议论将变得空洞;“议”是“叙”的升华、深化,使文章的内蕴丰富,所以说是“枝繁叶茂”。但散文中的“叙”与“议”与记叙文与议论文不同,可引导学生阅读中领悟。并在写作训练中练习,学会和提高夹叙夹议的能力。

夹叙夹议的作文就是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运用恰当的议论。这类作文要写好,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议”,议是叙述点睛之笔,所以议不能为主,议要恰到好处,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读者更能理解和品味出文章的主旨来。

(一)何谓“夹叙夹议”?

把议论穿插于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之中,就是夹叙夹议。

(二)“夹叙夹议”适合哪些文体?记叙类(记叙文、散文)和议论类(议论文)

1、文章中的议论的作用:用议论深化主题,揭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2、“叙”与“议”的关系:“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

(三)表达形式

夹叙夹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点。

(四)夹叙夹议文章的写法

不能写出来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有序结合,其要领可概括为"引、析、点、联、结"五步法。具体地说,就是:

1.引:文章一开头:就把供料中最能提炼出观点、论点或最能加以引申和发挥的中心语句、关键语引入文中。或全引,或摘引,或意引,使文章内容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做到紧扣供料展开议论。

2.析:对所引用的材料,从不同角度--或正反,或今昔,或中外,或褒贬,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为亮出论点张本。但分析不宜过多、过长,以避免就事论事,喧宾夺主。

3.点:在分析所引供料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亮出提炼出来的论点。承上启下,过渡到联系社会、生活、思想实际,选用论据对论点加以论证。论点力求鲜明和深刻,语句力求概括和凝练。

4.联:紧扣论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论据,或举实例,或讲道理,通过最佳论证方法,或正反对比,或比喻证明,用喻证法,或层层递进,对论点展开论证。

5.结:对论证过程的内容加以提纲挈领式的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做到既符合供料的主旨;又紧扣从供料中提炼出来的论点。

(五)夹叙夹议文章的特点: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三)高中阶段学生作文达标标准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写出800字以上的具有文学性,观点正确突出,论证充分,条理清晰的具有文学性的论说文。也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一阶段,由记叙文走向议论文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写出论点鲜明正确,论证符合逻辑,论据详实充分的议论文。(参看我的另一本书《语文实战操典》)

第二阶段高二阶段,议论文提升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在校学习十年之久,不光研读了大量的课文,更记忆了大量的古诗文,又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也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累和一些生活之中的文化熏陶,因此,这个学龄段学生的作文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学生的作文内容,应当引用大量的历史事件、名人事例、中外神话传说、寓言、名人名言、中外古今诗词和经典篇章,使学生的作文更有文化气息,从而更有文学性,以便朝高考作文迈进。人们给这一阶段的作文起了个名字叫“文化作文”。(参看我的另一本书《语文实战操典》)

第三阶段高三阶段,议论文升华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的作文要求有这些特点:文艺性与说理性的结合;论辩性与抒情性的统一;作文主题要新颖别致。这个阶段的作文走向杂文化。(参看我的另一本书《语文实战操典》)

二、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的课文

《桂林山水》是现代作家陈淼于1962年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的课文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的课文篇1

“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山水甲天下的广西桂林,是一个从向往的地方。

桂林的山虽不雄伟挺拔,但星罗棋布,清秀奇绝,形态各异。有的如象鼻汲水,有的如蝙蝠展翅,有的似巨龙昂首,有的像书童诵读……还有一座月亮山,从各个方向看去,阴晴圆缺尽显神态!更妙的是山上的石纹,有的像一匹匹黄布倒映水中,有的竟恰似九匹骏马,或立、或嘶、或卧、或饮……漓江静静地蜿蜒于万点奇峰之中,表山倒映,碧水萦回。江水清澈见底,可见鱼儿自由自在地嬉戏水中。乘坐游船畅游漓江,欣赏桂林山水,仿佛置身一幅丹青妙手的图画里,又好似被座座雕塑包围,真叫人感叹:如此奇山碧水,不知是什么样的能工巧匠才能造出来?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桂林在地质、地理特点雨起。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分布十分广泛。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碳酸水)对它有溶蚀作用。

几百万年以前,桂林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孤峰林立。西南部亚热带地区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使这里降水十分丰富,溶解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地上水、地下水在石缝间流淌,既冲刷,又悄悄地溶解、腐蚀着石灰岩。最早的细小石缝,以每年大约0.3毫米的速度被溶蚀,加上自然界的风化作用,渐渐地变成溶沟和石柱。由于每处石灰岩的裂缝位置不一,水冲击的方向、腐蚀的程度不同,使得这些山峰形态各异,千奇百怪。

惟妙惟肖的象鼻山,那大象鼻子与腿间的洞,就是漓江水历经不知多少年的不懈努力雕琢而成的。

桂林还有一种奇特的景观——溶洞。桂林上规模的溶洞有好几处,如芦笛岩、七星岩等。洞里,宽阔的地下河静静地流淌,洞顶悬挂着一串串葡萄般的石钟乳随处可见,美丽的石笋、石柱,在不同颜色灯光的照射下,可以想象出令人称绝的景象。

其实,它们也是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造成的,水从洞顶、洞壁的细小缝隙中一滴一滴缓慢地渗出来,吸附在洞顶和洞壁上,水分蒸发了,碳酸钙却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形成了溶洞景观。

你一定奇怪,水在山腹中钻出这么大的洞穴,难道不会塌方吗?是的,如果不是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含量在50%以上,并且岩层坚硬、牢固,我们是看不到这么奇绝的溶洞景观的。

石灰岩是一种质地比较单纯的岩石,溶解后没有什么泥、沙等杂质,因此,桂林的水含泥沙量很低,显得格外清澈。

我来到了南部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地层都以石灰岩为主,那里与桂林一样,属于亚热带气候,水量充足,这些地方也有很多和桂林类似的山峰、溶洞。地质学家把这种独特的地质现象叫做喀斯特地貌。我们熟悉的云南石林,与桂林山水一起,在世界上被工认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的课文篇2

当我打开本册的语文书,再次读到《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仍然被作者所描述的美景深深的吸引并自热而然地陶醉其中,如此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不让学生美美地读,尽情地读,就太可惜了。因此,我把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带领学生体悟文字的精美,领略桂林山水的迷人。学生也很自然地投入其中,一边读,一边想象漓江的水是那么的清,那么的绿,那么的静。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示出来。我班学生在读文表现“静”时,常常会把声音压得很低,虽然学生表达出了静之感,但是却让人觉得底气不足,声音传递不出来。我又教给他们朗读发声的技巧,学习用气息来控制自己的声音,不是用声音小来展示静。经过技巧练习,学生读得又动听一些。在一些朗读指导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技巧的指导,因为学生年龄小,朗读经验孱弱,虽然对文本内容有感悟和体会,但在朗读时也会出现处理错误的现象。

在对桂林的山学习时,我尝试放手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发现,两段的句式惊人的相似,学起来也比较轻松,在各式的朗读,想象中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总体来说,学习效果良好,学生们也深深喜欢上了桂林的山山水水。

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的课文篇3

桂林山水的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的课文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将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中。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

比如在学生个人读中,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各自知道了什么。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奇、秀、险,他们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作者写了水的特点,水静、清、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作者在写这山和水的特点时,运用了排比句,更形象地加深了我对桂林山水的认识。”学生精彩的回答告诉我,他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接着,我问:“你们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你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吗?”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

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我还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习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师者,不再是整堂课的主导者,而应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这就促使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文化底蕴的加深。

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的课文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课后反思: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读完全文,学生都能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板书:总述甲天下

桂林山水?

分述: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小学语文四年级《桂林山水》的课文篇5

教材分析

一腔真情颂桂林

《桂林山水》以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景色奇异、色彩绚丽的山水画,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一、多样手法绘美景

1.引用开篇,巧设悬念。开篇引用了清代诗人金武洋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既点明了课题,总起了全文内容,又交代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是闻名世界、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使读者顿生悬念:桂林山水独特在哪里?人们为什么冠以“天下第一”的美名呢?

2.比较引入,侧面烘托。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时,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描写山水,而是采用了比较引入的表现手法,从侧面烘托山水的独特之处。你看,拿波澜壮阔的大海来衬托漓江水之平静,而比起水平如镜的西湖来,漓江水又平添了清、绿之特色。这漓江的水真是迷人啊!同样,桂林的山既不像泰山那样高大雄伟,而是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尽显奇、险之特色;也不像香山火红一片,而是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五光十色。

3.比喻排比,正面描绘。在主体部分,作者把自己的见闻与联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形象贴切的比喻跟严密流畅的排比融为一体,对桂林山水进行正面描绘。瞧,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的“奇”──“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等等。作者巧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现了山的静态美,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在主体部分采用了这两组排比,它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绘就了一幅景色奇异、色彩绚丽的美妙画卷,写成了一首琅琅上口的动人诗篇。一个“真”字表达了对美景的赞叹,而严谨的句式强化了表达感情的力度。

4.首尾照应,浑然一体。课文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的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点缀其间,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又与首段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一腔真情颂桂林

1.描写景物,流露赞美之情。瞧,“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巧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几种修辞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给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真挚的赞美之情。

2.穿插议论,洋溢赞美之情。在描写漓江的水之前,作者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一议论,拿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一个“却”字烘托出这些美景虽美,可无法与漓江的水媲美,衬托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这包含着深深的赞美之情。

3.首尾引用,表达赞美之情。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赞美,一个“甲”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一年级下册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油然而生向往之情、观赏之意,真是“一字妥贴,顿然生辉”呀!结尾又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观赏桂林山水之后的感受,具有画龙点睛地之妙,洋溢着作者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与赞美真情。

三、小学四年级的语文重点是什么

1、打牢四年级语文最基本学问。会正确运用逗号、句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会改写字句、被字句、反问句、感叹句、双重否定句等,能够正确修改病句。了解说明文,能够掌握一定的文章表达方法。背诵优秀的诗歌40篇。

2、能够依据指定的字,组词、组成语、写语段字词,掌握字词在差异语段字词里的感情基调,运用近义词、反义词来进而加深掌握语段的大意。了解四年级语文学习重点,加强词句量,造就规定天天识字的规划,并定期对词句的了解基础实施考查。

3、日常排比方法的精确运用,创立差异的学习景况,让孩子们进入到学习中,学习四年级语文学习重点,加强实践,激发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在实践中了解使用的方法。

4、古诗歌、古文的学习指引,掌握诗歌中重点语段的大意,能够依照掌握重点语段,学到古诗歌的方向,体味写作者展示的心情,并能够在接下来的平常生活和撰写能力中正确运用。古文中,不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其含义也是在详细的口语景况中产生出来,因此,长时间积累语段是不能不理解就去背诵,需要用到接连“语言所处环境”去体味。

5、如何列出1篇优秀的记叙文,第一,先审标头,依据标头采选记叙文的题材,要密切联系平常生活,关注平常生活热门话题,写出来的诗歌才可能活力;二,想法有创造性,有自己比较好的建议,想法清晰,要适应真正,适应科举之学;第三,口语展示要简洁、灵动,能够精确运用成语、励志故事、典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