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美食品尝随笔四篇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四篇

美味犹如美景,简约而不简单。苏东坡有首《猪肉颂》,说出了东坡肉简约的真谛:“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地方美食品尝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一

美食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那一年游览杭州西湖,这人间天堂的美景其实很简约,万顷潋滟的波光,水湾里长一些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一两横杨柳婀娜的堤岸而已。断桥其实也只是杨柳岸穹起的一个小桥,冬天时有些未化的雪,风景就叫“断桥残雪”;如果是夜里,湖上有月升起,点在碧波上,那就是“三潭印月”。在西湖,我们品尝了蜚声天下的杭州名菜“东坡肉”。导游说,东坡肉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猪肉切成方块,然后加酒,小火慢煨。东坡肉色泽红润,汤质稠浓,味道醇厚,品尝的感受犹如当年吟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意味隽永,齿颊流芳。

美味犹如美景,简约而不简单。苏东坡有首《猪肉颂》,说出了东坡肉简约的真谛:“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真正的美食就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艺术,拿最普通的菜肴,用最简单的方法,烹调出最可口的滋味。

有一次在福州品尝首席闽菜“佛跳墙”,恕我笔拙,描摹不出其滋味,只能拈来“大快朵颐”一词。“佛跳墙”食料丰富,有“十八个菜一锅煮”的说法,但做法却很简单。席间朋友说到佛跳墙的两种传说,其一是一个笨媳妇从娘家带回山珍海味,却不懂如何烹调,索性将它们全部放入绍酒坛子;其二是一群乞丐将讨来的残羹冷炙放一起烧煮,结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道美食在鼻翼和舌苔之间诞生。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我曾经邀约朋友到仙游来做神仙游,当一回仙子,做一个仙梦,品一次“干焖羊肉”。“干焖羊肉”是仙游人办酒席的第一道菜肴,说它是仙游的首席美食、招牌菜不为过,但它就如仙游的风景一样,养在深闺人未识,知者寥寥。一位有约不来的文友很较真,隔段时间,在电话里得意洋洋地跟我说,他学会制作“干焖羊肉”了。然后他用短信给我发来一个菜谱:“羊后腿肉洗净,切成小块。白萝卜、土豆去皮切块。烧一锅开水,水沸腾后将羊肉块放入焯2分钟后捞出,再用热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锅中热油,倒入葱段、姜片、蒜末爆香后,放入焯好的羊肉块,倒入料酒,翻炒3分钟后,加……”当时我就笑了,给文友打电话嘲笑他说,按你的烹煮方法做成的干焖羊肉,到底是萝卜的味道,还是姜或葱的味道?你不知道是过多的调味品破坏我们原始的嗅觉?我们仙游的干焖羊肉返璞归真,纯天然,只需一羊,一桶沸水和一双妙手而已。

这位文友后来特地来仙游,他说他就是冲这原汁原味的干焖羊肉来的。脚走的是一条道路,舌尖展开另一条抵达的道路,美食就是这样一条让人流连忘返的特殊之路。文友留下的评价就是:肥而不腻、软而不烂、不腥不膻、脆嫩香醇。文友惊讶地问我,制作方法真的那么简单?我没有直接回答,给他说了一个故事:明朝时倭寇来犯,龙华镇有一个宰羊人,急急忙忙把那只羊放进一个盛着沸汤的木桶里,捂上锅盖,外面放些稻草。第二天逃难回家,把羊捞出,切开,味道美极了。后来他如法炮制,做出饮誉四方的“干焖羊肉”。末了,我说,美食虽轻,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

文友颔首,说,真如你所说的那样,美食就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艺术。我说,是的,但美食也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如东坡肉,要文火慢煨,火候要足;再如干焖羊肉,要花费一夜的时间去“焖”。不是用微火,而是用水。现代饮食如生活一样追求快节奏,欲速则不达,哪能烹调出真正原汁原味的美食?对美食来说,最好的调味品是时间。

文友感慨说,有时品味美食,也是品味一种人生的滋味。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二

西方快餐麦当劳大叔只年逾花甲,肯德基也只是年齿徒长了两三岁,中国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活了八百岁,兴化米粉的年寿为一千岁了。作为中国最早的快餐之一,兴化米粉比“兴化”这个古地名走得更远,足迹遍布海内外。

小时候我们都唱过一首谜语童谣:“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谜底就是兴化米粉。做好的米粉摊成四方形的块状,为防止散乱,乡人就用稻草捆缚在中间,一副乡下老农的装束。乡下米粉以草根平民的形象,生活在平民当中,成为他们平常生活的一种美食。

八年前我写过一篇《兴化米粉》,文中介绍了它的来历,现在再概述一下:北宋时,祖籍广东的兴化军主簿黎畛协助钱四娘修筑木兰陂。母亲患病口腻,思食家乡的米粉,黎畛请来师傅加工米粉,后来他把米粉的制作方法公之于众,让建木兰陂的民工和兴化军的民众也能够吃上这种简便的美食。从这个传说透露的主要信息可知,兴化米粉传自广东,但本土化了,现在的兴化米粉白如雪如银,细如丝如线。兴化米粉凝聚了孝心、亲情和兼济天下的情怀,美食不只是舌尖上的盛宴,它还饱含情怀,这是很多饕餮者所不了解的。

兴化米粉是莆田市十大城市名片之一,质佳味美,且耐储藏,便于携带,富于韧性,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家用、馈赠咸宜,西洪等地生产的米粉畅销各地。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炒兴化米粉”,我在福州的饭店里吃过,制作方法与口味与莆仙民间大不相同。“兴化炒米粉”才是正宗地道的兴化米粉的莆仙吃法,而这种吃法北宋时就有了,真正的久负盛名。宋代文化大师朱熹来莆田讲学时,尝到“兴化炒米粉”,不禁拍手叫绝说:“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朱子那种因为莆仙美食而想“咬舌自尽”的快意和幽默,每次想起,足以解颐。

莆仙乡村里,家家户户的米瓮里都备有米粉,小时候肚子饿了,等不及稀饭煮熟,母亲会拿一小块米粉,加上滚烫的米汤,焖几分钟,加一点酱油和花生油,这是我们儿时美食的快餐。逢年过节,家里会制作豆腐,母亲会用豆浆“烫”米粉给我们吃。有一次,母亲还给我们做了豆浆炒米粉。先把米粉放入豆浆汆(念 cuān,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一下捞起,锅里放油炒豆芽,再加入捞起的米粉和切好的榨菜丝,翻炒均匀,拌上葱油,上面撒一些炒熟碾碎的花生米。著名作家郭风晚年时对豆浆米粉还念念不忘,特地写了一篇散文,看来兴化米粉的味道可以穿越岁月的风尘,长留在舌尖和心上。

儿时我吃的较多的是苋菜炒米粉。那时农村穷,栽种最多的蔬菜是芥菜和苋菜,这两种菜产量高,食用期长,可疗饥。就这样,我们不经意间吃了很多“美食”。苋菜的汁液是红的,仿佛就是为了搭配炒米粉而存在,炒熟的食品好像染了红色一般,煞是好看。米粉柔软,苋菜多汁而有嚼劲,两种最简单的食物搭配在一起,恰到好处。几年前,我在海亭嘉苑的一家饭馆又吃到这道久违的菜肴,连吃了好几碗。

莆仙民间还有一种“葱头米粉”,就是在米粉加入油炒的葱头、姜片和豆豉的“三合汤”,据说是民间治疗风寒感冒之良方,兴化米粉华丽转身为保健食品了。我读郭风的散文集《汗颜斋札记》,发现莆仙民间七月半过普渡节的特殊风俗,把“行乞”来的豆腐和小白菜,家里的兴化米粉等,排在地头,点香供奉地藏菩萨。当夜,各家就把供佛的小白菜、豆腐和兴化米粉一起煮,每人一碗,以作晚餐。

中秋节时,各家要吃“芋头炒米粉”。中秋节前,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秋”,其中必备的一种礼物就是兴化米粉;中秋节时,每家每户都“做秋”,芋头炒米粉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芋头(一般是槟榔芋)去皮切块,下锅油炒,再加入肉丝、香菇、栗子等,加水炖二三十分钟。芋头烂熟后,加入米粉一起炒,一道莆仙特有的美食就做成了。我曾向民俗专家请教,专家说:米粉是雪白的,吃米粉的意思就是吃到胡子白了,就是说吃了会高寿;莆仙方言中,“芋头”与“熬”谐音,吃芋头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头”,寄望生活能够时来运转。故乡美食背后的习俗真的耐人寻味,既含有良好的祝愿,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再苦的生活“熬一熬”就到“头”了,一盘芋头炒米粉的哲理胜过很多的耳提面命。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米粉好吃,无论用哪一种制作方法。那时小孩子都馋,看别家吃米粉,鼻翼缭绕香味,舌尖喷涌唾沫,眼看碗上氤氲的水汽轻轻地飘向天空,小孩禁不住喊出声:“(米粉)真滚!”“滚”,在本地话中就是“滚烫”。因此派生了一句本地俗语:“别人吃米粉,你喊滚!”意思是,本人的事与你无关,你却瞎参与,跟着开心。这样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没少干过。

那时乡下许多人饥一顿饱一顿的,或多或少都有点胃病。我父亲以前就患过,一吃米粉就消化不良。家里煮米粉时,他只能看着我们饕餮的样子。后来,生活好了,他的胃病也好了不少,只是再也不敢吃米粉了。这是乡下生活留给他很多遗憾中微不足道的一种。这是题外话了。

兴化米粉里包含了真切的祝愿,莆仙民间一些节日,如冬至、春节等,一般都会准备一盘兴化炒米粉。最常见的炒米粉,是加入猪肉、鸡肉、蛋、香菇、虾肉、冬笋、葱、韭菜、芥兰菜等佐料,制作方法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有一年莆田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就考了一道有关米粉的对联,到现在我还记得。上联是兴化炒米粉传千年八方享誉,下联是莆田焖豆腐烩百味四海闻名,如果让我加一个横批,我会选择四个字:熬制人生。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三

馇鱼是大多数百里滩人吃早点时很喜欢吃的压口菜。

传统的馇鱼技巧,过于死板保守了。保守到了就像一个晚清小脚女人舍不得扔掉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换上透气性感的黑丝袜一样。

传统的馇鱼,强调的都是陋习。比如,不去鱼鳞,不去鱼内脏。不去鱼鳞,尚可接受,就像你刚出大恭后,身边只有树枝和草叶,还可以将就着擦一擦。不去鱼内脏,那就等同于连树枝草叶都没有,直接提起了裤子,这就让人无法接受了。

有人坚守传统馇鱼方法,不去鱼内脏,馇了一锅刺鱼,谁成想,刺鱼吃了一肚子臭包泥,打开锅盖后,哪有什么鱼香啊,升腾起来的,完全是打开下水道井盖后的气味。

传统馇鱼,一直强调必须用芥菜卤。这是个好主意,老芥菜卤,还有中药的作用。用上好的芥菜卤馇的鱼,鱼肉艮硬,有咬劲,回味有芥菜香,是馇鱼中的最佳作料。

百里滩老辈子人基本都住平房,每家院子里都有几个大坛子、大咸菜缸。坛子里晒虾酱,大缸里腌咸菜。用海盐制卤,腌制芥菜,盐卤没过顶层的芥菜后,要经过夏天的充分日晒,让盐卤吸饱骄阳,芥菜卤开始变金黄了,芥菜的菜香溶进了卤水里,这样的芥菜卤馇鱼时放一碗半碗的,馇出的鱼又硬又挺,一根根的,跟小胡萝卜似的,吃起来,肉质瓷实耐嚼,有芥菜的异香。但是,随着平房日渐消失,咸菜缸已经十分稀少了。市场上倒是有卖芥菜卤的,用矿泉水瓶子装了,浑浊如宿尿,味道基本是只咸不香,这种芥菜卤馇鱼,效果可想而知。

百里滩人又离不开压口的馇鱼,又搞不到上好的芥菜卤,咋办,只能改良,只能与时俱进,随岸赋形,顺势而为。

首先,改良版的馇鱼要求,必须去除鱼肠,如果是梭鱼,还要抹掉腹中的黑膜。如果勤快点,鱼鳞也要刮干净。有人说鱼鳞富含微量元素,去掉可惜。我们如今一日三餐营养过剩,还缺鱼鳞上的那点营养物质吗。

咸菜卤,可以用虾油替代,效果更好。

如果没有芥菜卤和虾油,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

第一步,熬卤。

先在锅里放清水(建议放净水机净化出来的水),然后加入大量料酒,少许醋,大量酱油(主要是生抽。老抽调色,少许即可),番茄酱(也是调色用,少许即可),蚝油,少许提鲜用的白糖(如果患有糖尿病,可以不放白糖),花椒,大料,葱姜蒜,大粒海盐。大粒海盐放多少,完全视口味,喜欢馇出的梭鱼鱼肉硬棱有嚼劲的,多放些。

第二步,馇制。

把满锅卤汤烧开,舀出一盆备用,把洗干净的梭鱼排列有序地入锅。大火炖十分钟,改文火咕嘟咕嘟,咕嘟咕嘟,咕嘟俩小时左右,在这个咕嘟过程中,把刚才舀出去的卤汤再续进锅。

第三步,焅汤。

咕嘟近两个小时后,鱼锅里还有多半锅鱼汤,盖锅盖儿,开始焅汤。切记,一定要把鱼汤焅到底儿,别干锅就可以,鱼汤焅粘稠,效果最佳。

第四步,出锅。

一定要把鱼彻底晾凉再出锅。晚上馇的鱼,转天早晨出锅,效果最好。彻底晾凉后,馇好的鱼才变硬棱,出锅时才不会碎,装盘时,色相才最佳。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如果馇制过程短,鱼刺不容易酥软,鱼肉不容易入味。生抽如果放少了,鱼肉就缺少了酱香。料酒放少了,馇好的鱼晾凉后容易返腥。

馇鱼无定法。人们口味不同,作料上稍作增减,都是可以的,馇鱼这件事如果太教条,就会陷入墨守成规的泥淖了。为馇鱼某个细节争吵,都自诩正宗,那就是两小儿辩日了。

无论馇鱼水平多高,鱼不好,馇出来的鱼也不行。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四

20xx年冬,省里二十几位著名作家来仙游采风,每天游目骋怀的是神仙游过的地方的旖旎风光,大快朵颐的是仙游源远流长的地方小吃。瑞祥(水龙)像游弋在清汤里的龙珠,套肠如一阕回环往复的乐曲,在舌苔上萦绕……

善于观察的作家注意到每顿饭上的第一道菜都是干焖羊肉,有点惊讶地问叨陪末座的我。我说,这是仙游宴席的一个特色,热情好客的邑人拿出最好的食物给客人品尝。在仙游民间,最好的菜肴不是鲍鱼龙虾,而是干焖羊肉。作家们有点诧异,我简介了它的做法,如精选山羊、放到瓮里焖一整天等,作家们恍然大悟,纷纷颔首。

一位老作家疑惑地问,羊肉放进陶瓮里去焖,那应该叫“缸焖羊肉”呀。我回答:其实这两种叫法都行。叫“缸焖”,侧重制作时所用的器具;叫“干焖”,强调的是制作工艺。好的干焖羊肉,追求原汁原味,几乎不加入配料,除了盐巴,其他的调味品很少用。纯干货,最精干的烹制技术,给食客带来最纯粹的味蕾体验,这就是“干”的原意。

同桌的一位仙游籍作家介绍了干焖羊肉的历史。一是倭寇来犯,龙华镇一户人家宰杀山羊,急忙把羊放进盛沸汤的木桶了,第二天逃难回家,焖好的羊成了美食。看来这道美食也是妙手偶得之。另一种说法很相似,不过人物换成了东海南康郡王陈洪进。大凡美食,人们喜欢与名人攀亲,干焖羊肉也不免俗。但大多数邑人还是赞同美食来自民间的看法。这位作家说,北宋的蔡京用它招待宋徽宗,皇帝都吃得齿颊留芳,干焖羊肉完全可以用皇家名馔或御用佳肴来炒作。但仙游的干焖羊肉铁骨铮铮,不夤缘攀附,硬是倔强地保留着自己的民间色彩。

在座的作家为这道美食的低调叫好。省里一位作家说,粗布乱服不掩国色,美食越是民间的,越纯朴越原生态,就越接近美食的真谛。作家们感觉有点遗憾,有人说,如果仙游的干焖羊肉也能够商业包装、批量生产等,或许它早就蜚声省内外,不像现在这样的“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过作家们又说,如果真那样,我们舌尖上的乡愁也消失殆尽了。

一位老作家一直在享受饕餮的快感,这时插了一句话:我终于明白了,干焖的“焖”字,右边中间是一个“心”,意思就是要制作这道美食,一定要用“心”。

作家们沉吟一下,然后点头。

二、美食与文字散文随笔

美食与文字是我的两大喜好。

与其说喜欢文字,颇有点附庸风雅之嫌,小可既非文艺圈人士的考究,又非小资阶层的闲适,碌碌庸才,对于文字,仅此喜好而已。美食对我而言也有点奢华,因为我喜欢的食物,多不登大雅之堂,上不了席面,隐于山林,藏于市井,不足为饕餮之徒道也。比如什么野地里烤的红薯,乡间煮的毛豆,小时候电影院旁边的绿豆粥,每次我一说,老婆都在旁边摇头。

美食也是因人而异,就像川菜的麻辣令喜欢者大呼过瘾,对于饮食清淡者而言,是一次很痛苦的磨难;文字也是,有人喜欢白话文的简洁明快,有人则喜欢古体文的对仗严谨。

对于品尝美食,我是没有一点心得的,我更不是到处搜罗美食小吃的吃货,旁人如果问我哪里有美食?我更多的是一脸茫然。我只是喜欢美食的感觉,特别是喜欢菜品色感的搭配,比如说用洁白的盘子里面放一些碧绿的菜肴,点缀上几粒鲜红的枸杞,对于我来说,简单,清淡,赏心悦目比食物本身更有趣味。

另外,我看到洁白透亮的餐具时,不由得总想起肤如凝脂,手如柔荑之类的词汇,老婆则严肃的批评我思想不健康。指尖所及精美的餐具,火花四溅,心神激越,作文也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得一二佳句,辗转反侧,欣喜若狂,夜不能寐。

其实,做饭与作文颇有相同之处。

一个好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讲究色味香俱佳,一个好的文人,写出来的文字也应该神形兼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虽然我做饭不多,还是稍有心得的,美食需要厨房,需要葱姜蒜等佐料,做饭需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作文需要书房,当然,趴在炕头上也行,需要喜怒哀乐等情绪,需要和读者有思想的共鸣,有理念的碰撞,才能最终赢得读者对文字的尊重。

平时我下厨机会不多,却总爱在微信上秀一下自己的厨艺,老婆对此颇有微言,好像现实生活中,我真的是一个贤惠家庭煮男,其实不然,这真是我的不对,出风头了,抢了老婆人家的功劳,有点不应该,也失厚道。

但是,我还是蛮喜欢做饭的感觉的,特别是心情大好的时候(反正一年也好不了几次)。做饭需要心情,就如作文需要情绪一样,厨师心情好的时候,做出的饭菜才更有味道。我也是,站在厨房,看着案板上的鸡鸭鱼肉,青菜萝卜,如同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你,捣蒜泥的干活!”

“你,去把鱼收拾出来!”

在我家三人组合中,本将军排名靠后,平时说话是没有人听的,好不容易有次当家做主的机会,一定不会错过。

“想吃饭不?”

“干活去!”

气定神闲,我先喝杯饮料再说,不要惹厨师不开心,我可要做饭的哦。

喜欢美食更多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才能在风雨中走的更远,喜欢文字则是让我们的灵魂不至于沉沦,用单纯的心灵感受这世界的美好。

版权作品,未经《短文学》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三、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

家乡就像一颗小巧俏丽的明珠,坐落在崇山峻岭的万绿丛中。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一:家乡的味道

奶奶托姑姑带来一袋家乡的地瓜,地瓜还裹着一层泥土,带着来自乡间的朴素的味道。

蒸熟了,洗净手轻轻拈一个,怕手劲大捏坏了地瓜憨头憨脑的可爱造型。田野的气息迎面而来,甜甜的、香香的。一下子,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长汀的一个小村庄,碧波荡漾的河水,重重叠叠的高山,青山绿水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家乡人。

国庆回家,只见原来朴素的矮房已经改头换面。商店多了,道路宽了,生活也更好了。大家都模仿流行的城建风格,拆了许多旧房子,立起了新楼,全都铺上了红红绿绿的砖,显得有些土气。

家乡在变,变得让人不认识了,空气中充满了新经济时代的因子。家乡的人事已非昨日,景与物悄悄地变模糊,可是,家乡的味道却越来越浓郁地包围着我。

我轻轻地合上双眼,深深地吸一口气,空气中飘来家乡的味道。原来,家乡的味道是这样的美,早已沁入我的心腑。

最美的是童年的味道,混合着淘气的气息。

记得我四岁的时候,家里的院子都种上了花花草草:兰花、君子兰、铁树、宝珠茶花、夜来香,后院还有一株葡萄和李树……因为爷爷很喜欢种花,特别是兰花,所以兰花便种得最多。

后院那颗很大很大的树,要好几个小孩才能环抱住它。现在我还不确定那是什么树,但是我一昧地认为它就是李树。大概是秋天吧,它就会结一树的李子,然后落个满地,小孩都争先恐后地捡个不停。

最喜欢夏夜,那时,夜来香就会悄悄绽放,散发出奇特的花香,淡淡的,轻轻的缭绕在你身边,那是夏夜的气息。香味在空气中似有似无,暗香浮动,当你再走进一步时才感觉得更真切。夜来香总是引来一些萤火虫,我们便关了灯,看那些萤火虫带着淡绿的微弱的光芒飞来飞去,那是夏夜的点点星光。吃饭时,晚风吹来夜来香的馥郁芬芳,萤火虫在脚边飞舞。于是,吃饭也便成了一种享受

回乡下老家时,坐在车上,大片大片嫩黄的油菜花闪过,而空气里布满了泥土那略带着土腥味的芳香。而我最爱乡下的黄昏,披着夕阳去找野茶花、栀子花。

现在才知道,原来小小的心灵里,就已经渴望着美的滋润了。

刚刚开春,兰花就来报信了。受不了花香的诱惑,淘气的我常常把花采下来玩。表姐就把已绽放的花瓣一片片地夹在书页之中。不知几时,书页里的香气就跑出来,令我羡慕不已。

夏天六月,是看荷花的季节。我家不远处就有一个种满了荷花的池塘,我和小伙伴就偷偷地去采荷花。我还为此掉进了池塘,但种种不愉快都被手擎着大把的荷花招摇过市的得意冲洗的无影无踪了。

八月桂花香。在爷爷教书的学校就栽了几棵桂树。每逢中午午休时,我就借着去找爷爷的理由进去。看着一簇簇鹅黄的桂花,闪过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就拼命地摇,桂花落了一身也落了一地。当然,免不了一顿爷爷的臭骂。

过年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放鞭炮的呛人味道,这时也是我最讨厌出门的时候,不定那个坏小子会往你身上扔一个响。而现在,耳边空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那股炮竹的气息也变得好闻了。

家乡的味道,就这样一丝丝,一缕缕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不敢忘!

而记忆就这样融化在家乡的味道里,任由一点点的思念,也会牵引出无尽的思绪,够我在异乡一个人,静静地,独自品尝……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二:家乡的橘子

全国各地都出产橘子,我很喜欢我故乡的橘子。

下过几场春雨,橘子树的枝条上冒出了许多浅绿色的嫩芽,过了十多天,枝头上开满了像雪一样的白色小花,微微春风吹过,远看去,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翩翩起舞。当你走近橘树,一丝丝清香会钻进你的鼻子,沁入你的心房,令你醉而忘返。

天气一天天变暖,小橘花纷纷落下,树下便像铺上了一层薄薄的雪,绿豆般大小的橘子也争先恐后地往外冒。这时的橘子翠绿翠绿的,捏一捏硬硬的,味道又涩又苦,根本看不出是橘子;橘子一天天长大,你再看,有葡萄般大了,橘子的形状就出来了,它表面皱皱的,就像一个历经风霜的老人的脸样,这时的橘子泛着青青的颜色,味道又苦又酸,根本无法入口,你嘴再馋也不能吃;到了七、八月份,橘子长成苹果般大小,表皮已经光滑了许多,淡青中渐渐泛黄,这时橘子的味道酸中带甜,你如果嘴馋又不怕酸,就可以摘一个尝一尝,可别吃多了,吃多了牙齿会酸掉的;中秋节前,橘子成熟了,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橘子,就像挂着一个个小灯笼,看着是那样诱人。

成熟的橘子个大味浓,你摸摸它,皮柔柔的,软软的,光溜溜的真可爱。当你把它黄黄的皮剥开,就可以看见那鲜嫩的果肉一瓣瓣的紧挨在一起,像一个个小朋友拥抱在一起,似乎还在窃窃私语,你摘一瓣尝尝,甜津津的,让你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橘子不仅好吃,作用也不少,它有丰富的营养,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橘子的皮可以入药,顺气开胃,还能提神呢!我非常喜欢我家乡的橘子,因为它陪着我健康成长。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我家乡的橘子?是不是也想亲口尝一尝我家乡的橘子?那么,请到我家乡来做客。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三:家乡的小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举不胜举。

鱼香肉丝是我们这儿著名的风味小吃。

鱼香肉丝的味道好,看相也不错。一个盘子中有绿油油的青椒,红艳艳的萝卜,黄澄澄的肉丝格外显眼,再浇上火红的辣汤,真令人垂涎三尺。

鱼香肉丝的做法很简单,把肉,胡萝卜。青椒都切成丝备用。在锅内倒入少许油,放入肉丝炒熟,让后倒在盘子里,再往锅里放入生姜,葱,辣椒,番茄酱,料酒等调料爆炒片刻,然后放入萝卜,青椒,翻炒,几分钟后一盆色香味俱全的鱼香肉丝便做成了。

吃鱼香肉丝也挺有趣的,吃胡萝卜时,我总爱先用舌头舔一舔上面的辣汤味。然后再放进嘴里,慢慢品味它内在的味道。有一次,妈妈回来晚了,但还是烧了我百吃不厌的鱼香肉丝,一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筷子,便香喷喷的吃起来,真香啊,辣中带着微甜,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就这样,不一会儿,满满一盆鱼香肉丝就到了我肚子里,弄得满嘴都是辣汤,爸爸妈妈看我这副“狼狈”样,都哈哈大笑起来。

描写家乡美食的散文随笔篇四:我爱家乡的小吃

家乡座落在一个享有“小南京”之称的浦市镇,那里的山水美如画,而那里的小吃在镇上也是远近驰名的,不过,我们家乡最有名的就要数饺子了。

做饺子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不是很简单。

首先,从集市上买来新鲜的肉,把它切碎,剁成肉馅儿,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面粉放进一个盆子里,再加入适当的水,就可以和面了,三下五除二,面就和好了,接着把和好的面团放到蒸板上,拿起擀面杖,将面团擀一会儿,饺子皮就好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饺子皮不能太薄,因为太薄了,饺子皮里的肉馅儿会不听话,从饺子皮的缝隙当中钻出来;饺子皮不能太厚,因为太厚了,饺子放到水里煮就不那么容易熟。所以,饺子皮一定要厚薄适中,恰到好处。

饺子做好了,就要把它放到沸腾的开水里煮,煮饺子一定要有耐心。过了两三分钟,饺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东躲西藏。又过了一会儿,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水里活蹦乱跳,嬉戏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锅子里面的饺子也一直在沸腾。过了不久,我见时间已到,便连忙拿来一个碗,盛了几个饺子,我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了嘴里。哇!真好吃,一股淡淡的汁水从我的嘴角里流了出来,真是只羡饺子不羡仙啊!我细细地品味着那个味道,就连天上的神仙也难得几回闻。我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说不出的感觉,似乎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说:“我以饺子为天!”家乡的饺子有着家乡那独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