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和随笔的区别

1、定义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2、分类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随笔: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

扩展资料:

散文在时下数量庞大,势头不减。各类纸质媒体仍为大户,各路作者老与少,名与无名,多有染指,网络博客微博,壮其阵势。但,如若仔细分辨,鱼龙混杂,或可以滥且乱而名之。信马由缰,无所节制,小题大做,无病呻吟,成为疏离读者的主因。

情怀是平实的风度,是高扬的精神气象,也是一种人情世态秉持的尺度。她不轻浮,不急躁,不自恋,不乖戾,不虚伪。散文写历史、文化、民生,书写情感,励志抒怀。散文的情怀,实际上是对大地的书写,对民生的关注。作文要有温度,温度是情怀的体现。

与大地和大众精神相通,气息相求。观照平民人生,书写生活艰难,展示大众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的期望,文章就能为读者大众青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散文

百度百科-随笔

人民网-散文的特色或定义

二、路经典散文随笔

清晨,手机的信息铃声把我从梦中叫醒,我带着朦朦胧胧迷迷糊糊的睡意打开手机,信息是堂弟和叔叔发来的,看到信息的那一刻我心里顿时一股寒流直入,一阵刺痛。双眼也不由控制的泛红泛滥开来,原本寂静的心开始躁动不安,不再沉寂。

我也知道堂弟和叔叔是出于好意,所以才发那些图片和视频给我,但他们殊不知我并没有他们眼中所看到的那样那么坚强,他们所想的,所要看到的,恰恰是我最想要遗忘的,想要逃开的,不愿意去面对的,只要每次想起,每次看到,我都要痛苦万分,就像是一把千年的枷锁,牢牢的把我套锁住,让我难以呼吸,快要憩息。

路还是那路,各种不知名的野草,貌似和春风早已约定好了的,一到春天就会追随着春风的脚步如约而来,郁郁葱葱茂茂密密的把路的两侧覆盖得毫无空隙,中间只留两只脚大小般的空间,让人足以踏足横过。

小时候母亲怕我走路不是很稳,怕我磕着碰着,每次要下地干活总会把我放在她背在身后的竹筐背篓里,沿着那条路一步一步的把我背到地里,要是在路上看到什么野梅子,野葡萄什么的,母亲都会气喘吁吁很是吃力的弯下腰去挑选又大又甜的野果子摘给我吃,吃到野果子的我则开心的不亦乐乎。

到了地里,母亲把我放下来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赶紧去周围的树上扯下几片又大又圆的树叶,再用几根木棍和玉米杆为我搭建起一座城堡,一座可以为我遮风挡阳避雨的城堡,一座属于我自己仅有的城堡。每次母亲把我哄进她用自己的双手为我筑起的城堡后,总会露出那时年幼时的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充满魔力的微笑,然后才会安心的开始去忙碌着她当天的劳动。

每次我在母亲为我一手创造的城堡里一个人玩累了就倒头大睡,醒来时睁开眼睛后我总会躺在母亲的怀里,每次母亲的手里也总会有不同的扇子,为我扇风去热清凉赶蚊虫,而我有时也会像只小猫一样继续把头钻进母亲的怀里,继续开始王子在城堡里生活的奇妙美梦之旅,等我再次醒来,我已经躺在家里的那张又大又软的大床上了,甚至有时心里还会冒出我是怎么回到的家里的奇怪而幼稚天真的疑惑。

每次,只要母亲一说要带我到地里,我都会开心的碰碰跳跳的钻进那个背篓,等着母亲把我背起,我就像位皇帝一样,凌驾着母亲的背上而去。

长大后,母亲不再把我放在她身后的竹筐背篓里背着我,而是选择另一种方式陪伴着我,走在我的身后和我一起走过那崎岖的小路,默默的守护着我,身后总是传来母亲那一辈才听的懂的古老山歌曲调,有时我总会嘲笑母亲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唱这种老掉牙的东西。母亲应和着说:你懂什么。

是的,那时的我真的不懂。

母亲是文盲,一生没有念过书,不识一个大字,就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母亲在家里排行第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那时的传统思想重男轻女,自然而然的,母亲为了哥哥和弟弟妹妹甘愿肩负着原本不属于她的重责,除了传承那一辈子的山歌,母亲真的不会唱我们这辈人的歌儿。现在回忆起来,我懂了,不仅懂得了母亲为何总是轻哼着那我这辈子永远无法听懂的歌儿,也懂得了我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的一个人。

后来我上了高中,读了大学,就很少和母亲一起走过那条路了,有时打电话回家偶尔听母亲说着关于那条路上所发生的事:野梅子熟了,野葡萄也熟了,没人吃。有时还问我什么时候放假回家,她去摘点回来留着等我回家。其实母亲也知道我现在已经不再喜欢吃那条路上的那些野果子,在母亲的心里,自己的孩子读过书,知道的东西和追求的.东西也慢慢的在改变,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会为了她的那几颗野果子而开心一整天,只是她没有读过书,在与我的沟通之间也在渐渐的拉开距离,除了把小时候的东西反反复复拿出来说,哪怕有时我说一些关于文化知识的话题,即使她听不懂是什么,她还是再那里认真似懂非懂的听着,因为这样,她真的已经不知道该怎么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聊天,这样的姿态是她能够与我真正坐下来面对面的呆在一起最好的方式。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简单平凡的妇女,即使简单平凡,却在有些时候让我感到她是那样的伟大。

和母亲走过的那条路,我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亲自把母亲从那条路送走。那条路不仅仅见证了我成长,也承载了我和母亲的所有记忆。母亲的离开,让我顿时失去了人生的所有动力和方向,只要走过那条路时总会想念起母亲,想到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开我,我就悲痛万分。

我不想,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在我的心里母亲不曾离开过我,我选择去避开有关母亲已经离开了我的所有事和物,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泛起那么一点记忆我也会很快的想尽一切办法把它扼杀在摇篮里。母亲还活着,我并没有失去过她。

于是清明节我选择在深城,选择继续我口中所谓的工作也不愿回到家。我害怕,我惶恐。

我不想我的双手面对母亲的墓碑而无处安放,我不愿我的眼睛看着母亲的坟头而寻觅不见母亲的身影,我不想依靠在母亲的坟边却无法依偎在她怀里,再一次的感受到她的温暖怀抱,我不愿站在母亲的坟前嚎啕大哭而听不见母亲的安慰切语,更不愿面对母亲沉眠于那座孤坟下,而我倾尽所有的呐喊声却始终无法唤醒她,让我此生还能够开口再喊一声:妈。

也许,我将不会再一次的足底将永远不会再掠过那条路。没有母亲,那条路或许将只会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能够连接着我和母亲之间的记忆。

也许,有一天我会一个人独自走过,但却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一次跨过那条路,也只是为了寻回我的母亲。

三、路和路的散文随笔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谁也数不清。当您在大地上行走或乘车时,就会发现,有的路像一张弓,从沟底伸向两边的土坡;有的路如九曲羊肠,从山脚盘上山巅;有的路似一条飘带,从村庄蜿蜒地飘向遥远;有的路若康庄之衢,贯通着乡村和城市……近日回老家发现,通往老家的路重新铺上了坚实的路基和沥青路面,宽阔平坦,四通八达,这就是我说的后一种路,而前几种路就是过去所走过的路,这就是我要写的:路和路。

疾驶在笔直平坦的柏油公路上,感觉就是不一样,心情自然就不一样了,完全找不到过去那条路的模样,路和路的对比,使我的思绪在飞翔,飘飞到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我寻找我记忆中的那条小路。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它那弯曲、坑洼的脊梁上,有人迈着迟缓的脚步,有人推着笨重的手推车,有人骑着载重的“大金鹿”,还有人开着那轰隆隆的拖拉机,慢腾腾颠颠簸簸下沟爬坡地走过……古老的小路啊,一如一根衰竭的丝线,它由不得太快的脚步,只能让走在路上的乡人放慢脚步;它容不了太重的货物,只得使推着、载着货物、走在坑坑洼洼路上的行人少载货物;它盛不下太多的车辆,只会让缓缓的车辆再放慢速度;它更承载不了太大、太重的货车。阻挡了大车的进出,隔绝了城市与乡村,不,是延缓了人们发家致富的步履,阻止了时代发展的“快车”。

曾记否,乡民进城,步行走要过三次河,“脱三次鞋”、“穿三次靴”;推着小推车进城赶集,要下三次车,爬三次坡,爬上一道坡都要歇一歇;进城遇上大雨天,那就更麻烦。河难过,路难走。道路泥泞得骑着自行车走不了,推着车轱辘上粘满了泥巴走不动,有时被逼无奈就扛着自行车走,比推着车走得还快。那时就时常见着有扛着自行车走的,有人见了便风趣地说:“不是你骑着车子了,是车子骑着你了”他只好回答:“没办法,遇着下雨,路太黏了。”那时候确实是这样,那条路给人们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伴随着改革的步伐,修成了一条宽阔的路,路也宽了,弯也直了,坑坑洼洼也填平了,人们行走其上,就能隐约看到改革开放的缩影。这时候,也不用过河脱鞋、爬坡下车了,雨天也不用扛着自行车走了,现在骑上自行车一溜烟就进了城,公交车直接开进了村,一会儿就进城入了“东大阁”,省内外的大货车、小货车来往如穿梭,收购着村子里葡萄、大姜和苹果,村里的拖拉机、三轮车就更不用说,一如大海里的一艘艘小船,穿行在商海里的城乡送货、进货。这条路通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使城乡贯通起来。

前些年,“镇镇通”、“村村通”,村子一夜间通上了水泥路,乡民们行路更快捷、更方便了,无论晴天还是阴雨天一个样,真让乡民们享受到了水泥路带来的欢乐。可是,只几年工夫,“豆腐”工程就初露倪端,又坑坑洼洼、颠簸不堪,乡民们望路兴叹,盼修路心切,不知要等到哪一天?

前夜,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条一马平川的阳光大道。我惊叹,这是哪位关爱民生的决策者的“大手笔”?写出了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车流、人流像一条湍急的河流,奔涌在时代的商海中,畅游在城乡间,各忙各的。只见路旁站着三三两两的姑娘、小伙子,车进眼前听到的“叽叽喳喳”的说笑声,我猜这是等公交车的,她们在享受着公交车所带来的快捷、方便和快乐;在路旁的一家洗姜厂门前站满了人,我知道这是同村人在邻村开办的厂子,只见路旁的树上挂满了鞭炮,门前、路旁摆着一溜礼花、礼炮,不知是庆贺厂门前铺了沥青路,还是庆贺厂子的生意?大概是兼而有之吧。还有三三两两靠路边走着的耕田人,从他们欢快的脸上、快速的`步伐上,我看出他们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的信心更足了。

现在,那一条条路慢慢地都不见了,那些路去了哪里呢?噢,找到了,找到了,终于从我的脑海深处一一扯出来了,那不就是过去那条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狭窄的土路?我曾走在那条小路上,走亲戚、逛集市、进城玩;那不就是那条平整了、修直了、加宽了的土路?我曾在上面骑着自行车去上学,骑着摩托车去上班;那不就是那条先是修好了、不久压坏了的“豆腐”似的水泥路?我曾在上面坐着公交车、自驾车往返于老家的路。这条路仿佛就是一段段历史,它记载着乡村的历史发展变迁,留下了我各个不同时期的身影,我的脚印,还有我的车辙,更有路上的故事、我的梦想,还有我与那一条条路间的感情和回忆。

如今,每每站在、行走在或疾驶在这条路上,我都会心驰神往,那是心儿被感染了。我在想,站在村子的最高、最远处看这条路,这仿佛是一条长长的飘带,把村子和村民的思绪飘向镇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引领着家乡人民走上了“要想富,先修路。”的致富路;这又如同一条条网络,连结着城市与乡村,形成了家乡人民发家致富的网络和通道,四通八达,信息流通。

写到这里,我猛然想起,我过去曾写过一篇不成诗的小诗《路》:“车轮滚滚,步履矫健,靠着你坚韧的脊梁承载;四通八达,纵横驰骋,缩短了都市、小城和乡村,拉近了亲情、友情与恋情;你是现代文明的载体,你是通向富裕的希望。”寄托了我的情思。

路和路,写的既有过去的路,又有现在的路。其实都是一条路,过去的路上面就是现在的路,现在的路覆盖着的就是过去的路。我怀念过去的路,我向往现在的路,走在这条“路和路”上,我就心意满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