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银川的,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的承天寺在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城南。公元1083年,苏轼被贬至黄州任职,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虽然叫承天寺的寺庙有好几个,但是苏轼这篇文章里指的是湖北黄冈的承天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有很多著名的诗词作品。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抓,他写的诗也被有心之人截取,断章取义说他用诗嘲讽朝廷,因此被抓入狱,后来获释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也始终郁闷寡欢,心情也不太欢乐,而他的朋友张怀民也是被贬到此处的,所以二人惺惺相惜,更能理解对方的心情,张怀民在承天寺里住着。承天寺是在南唐初年建的,又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赐名为“承天寺”,该寺的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一天晚上,苏轼一个人翻来覆去睡不着,刚好皎洁的月光从窗户照进来,他的心情也一下变得很开心,就起身穿衣步行至承天寺,想和张怀民聊聊天。刚好怀民也没有休息,他们二人漫步于寺中,看着明亮的月光,洒在地上就像清水一样透明澄澈,院子里种的竹柏被投影在地上,就像水中的水藻和水草,随着微风的摆动,藻荇也纵横交错,他们也为此刻能够闲适地散步谈心而感到快乐。
苏轼对自己的遭遇无法纾解烦闷,却可以通过大自然的美景寻找快乐,在静谧的夜晚感受内心的宁静,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富有想象力,给自己不舒心的生活带来片刻欢愉,苏轼的内心积极乐观,不会被仕途的不如意而打败,他觉得有闲心和时间在月光下散步都是很幸福的事。
《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怎样的夜景,赏析此景描绘的妙处何在?
答: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积水空明”用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十一、2007年荆州市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月色入户.(门)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院子(或“庭院”))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或“只”)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
.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2.
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
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
《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十三、
2007
年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9
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7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
.月色人户
(
窗户
) B
.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
)
C
.怀民亦未寝
(
睡觉
) D
.相与步于中庭
(
一起
)
8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哪一夜没有月光
?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A
.“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
.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
<
醉翁亭记
)
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
.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十五、
2008
年湘西自治州
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
9
一
12
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l)
左牵黄
.
,右攀苍(黄狗)
(2)
念
.
无与为乐者(
想
)
10
.下列句中的“
/
”广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 2
分)
A
.千骑
/
卷平冈
B
、酒酣胸胆尚
/
开张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相与/步于中庭
11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
分)
(l)
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
l
分)
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
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 2
分)
A
.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
遣的特殊心情。
B
.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乙篇
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
.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
.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
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十六
.2009
年山东泰安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7
.解释加点的词。(
4
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少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③亭亭净植
植:竖立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走
8
.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9
.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
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4
分)
十七
.
(
2010
·上海市,
9---11
,
8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9
—
11
题(
8
分)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
?
何处
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
、本文作者是
北宋
(朝代)的
苏轼
(人名)。(
2
分)
学科王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
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
中庭。
答: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漫步。
1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3
分)
A
、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
、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
、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
,
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
、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2010
年福建福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一
)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
9
—
12
题。
(18
分
)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
分
)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
)
(1)
晓雾将歇
.
(
消散
)(2)
未复有能与
.
其奇者
(
参与,这里指欣赏
)
(3)
怀民亦未寝
.
(
睡觉
)(4)
但
.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是
)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
(1)
沉鳞竞跃。翻译: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
相与步于中庭。翻译: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
.填空。
(8
分
)
(1)
甲文写景动静相衬,
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
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
猿鸟乱鸣
”
和
“
沉鳞竞跃
”
。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4
分
)
(2)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山川
之美”,乙文描写了“
月色
(
月夜
)
之美”。但两文表
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语句中。
(4
分
)
十八、
(2011
真题)临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
6-9
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
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
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
分)
⑴月色入户
.
。
户:
窗户
⑵盖
.
竹柏影也。
盖:
原来
⑶止
.
午、未、申三时。
止:
仅仅,只是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
。
工:
美妙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翻译:
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8.
【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
5
分)
⑴写月语句:
【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
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描写方法: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
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
味。
9.
【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2
分)
答: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
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2011
丽水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20
—
22
题。(
8
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
分)
⑴
念
.
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⑵
余
.
强饮三大白而别我
⑶
相与步于
.
中庭在
21.
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
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22.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
分)
选
文
时
间
景
情
甲
文
⑴夜
(晚上、
夜晚)
月景
闲情
乙
文
更定
⑵雪景
⑶痴情
20
、山西
(
一
)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1
题。
(12
分
)
小石潭记
(
节选
)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
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
分
)
往来翕
.
忽
( x
ī
)
遂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su
ì
)
8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
分
)
潭中鱼可
.
百许头
大约
怀民亦未寝
.
睡觉、眠、卧
9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翻译: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想到(考虑)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0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
分
)
甲文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乙文是(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
.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
分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
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
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