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拼音版《稚子弄冰》原文及赏析
《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稚(zhì)子(zǐ)金(jīn)盆(pén)脱(tuō)晓(xiǎo)冰(bīnɡ),
彩(cǎi)丝(sī)穿(chuān)取(qǔ)当(dānɡ)银(yín)铮(zhēnɡ)。
敲(qiāo)成(chénɡ)玉(yù)磬(qìnɡ)穿(chuān)林(lín)响(xiǎnɡ),
忽(hū)作(zuò)玻(bō)璃(li)碎(suì)地(dì)声(shēnɡ)。
【稚子弄冰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果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政治成就
杨万里是一位爱国者,又是一位政治家。他力主抗战,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面对中原沦丧、江山唯余半璧的局面,他指出:“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千虑策·国势上》)告诫统治者要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他既大胆批评孝宗经过符离之败,“前日之勇一变而为怯,前日之锐一变而为钝”(《千虑策·君道中》),又坚决反对一些人轻易用兵、盲目冒进,主张以“守而取”(《与陈应求左相书》)的积极、慎重策略,稳步进取,先实国力而后图恢复,以求最终胜利。他看重和同情人民,认为:“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千虑策·民政上》)将国家命运系之于人民,指斥官吏只会敲骨吸髓地压榨人民,激起人民的仇恨、愤怒和反抗。因此,他提醒光宗要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民富而后邦宁,兴国之计,就在于此(《转对札子》)。杨万里为人清直,个性刚褊。孝宗贬他“直不中律”,光宗称他“也有性气”(《鹤林玉露》甲编卷四)。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杨万里稚子弄冰古诗带拼音版
zhì zǐ nòng bīng
稚子弄冰
zhì zǐ jīn pén tuō xiǎo bīng,cǎi sī chuān qǔ dāng yín zhēng。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银铮一作:银钲)
qiāo chéng yù qìng chuān lín xiǎng,hū zuò bō lí suì dì shēng。扩展资料
1、杨万里稚子弄冰古诗带拼音版
zhì zǐ nòng bīng
稚子弄冰
sòng dài:yáng wàn lǐ
宋代:杨万里
zhì zǐ jīn pén tuō xiǎo bīng,cǎi sī chuān qǔ dāng yín zhēng。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银铮一作:银钲)
qiāo chéng yù qìng chuān lín xiǎng,hū zuò bō lí suì dì shēng。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稚子弄冰古诗翻译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诗意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28字,有人有物,有形有状,有声有色,且处处突出一个“稚”字,把小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声形毕肖,淋一漓尽致,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3、稚子弄冰古诗赏析
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果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179年(宋孝宗淳熙六年)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三、稚子弄冰古诗拼音版
稚子弄冰拼音版注音:
zhì zǐ jīn pén tuō xiǎo bīng, cǎi sī chuān qǔ dāng yín zhēng。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qiāo chéng yù qìng chuān lín xiǎng, hū zuò bō lí suì dì shēng。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稚子弄冰翻译: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稚子弄冰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