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的作用
文学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
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扩展资料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文学-百度百科
二、语文对人的影响
很多人觉得语文可学可不学,不必花很大心思去学。可语文对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它会给我们以后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常常怀念起曾经的语文课堂,那些诗词韵律,那些朗朗上口的读书声,那些有情怀的文字,一篇篇,一段段,一句句……
学语文,有咬文嚼字的枯燥,有与智者对话的思考,有感悟生活的哲思与艺术,有感受语言的力量与美好。语文教会我们的是生活、是做人,是教育我们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教育我们有感知爱的能力。
毕业后,曾经学的数学理论都忘的一干二净,而曾经学习的语文课文却时时忆起,在生活的某个瞬间。在落寞时,在受挫时,在心情愉悦时,在悲伤失望时;在仰望星空时,在日头高照时,在风和日丽时,在风雨大作时,在春花盛开时……我忆起了一篇篇文章,一段段语句,一句句诗词,有鼓舞人心的,有抒情美好的,有感叹人生的……
我记得学《天上的街市》的课堂,老师放映着PPT,画面美好,声音深情,我们陶醉于其中。我们伴随着悠美的背景音乐朗诵起这首动人的诗歌,此起彼伏的声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光景交融,声情并茂,韵味无穷……
我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让我们去外面找寻春天的悸动。紧张的学习生活让我们遗忘了窗外的春光美景,老师让我们出去采风,出去感受。我们写下春天的赞词,写下生机勃勃的气息,这是我们真实的感受,是我们美好的体会。
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他的生活感悟。耐人寻味的语言,句句珠玑的袖珍,每个人的文风不一,感受不一,给人的感觉也是多种多样。读朱自清的《春》,清新的文字好教人喜欢;读《热爱生命》,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和热爱生命的力量;读《卢沟桥的狮子》,感受历史变迁;读《少年中国说》,感受一代青年的报负和昂扬斗志;读《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感叹唏嘘人生无常;读《陈涉起义》,让我们感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远大志向。无论是动人的诗歌还是清新的散文,抑或是寓意无穷的小说;无论是历史名篇还是现代佳作,这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课文,每一篇都蕴含着美学与哲思,对我们的认知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文的美无穷尽,文字的美无穷尽,语言的美无穷尽。那些散文诗歌、那些有旋律的美丽文字,必是朗读后才更能感同身受,它们的魅力也让我们忍不住诵读起来。
曾经磨人的那些背诵,现在也感知到了它们的美好和价值。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语文多一分敬重与热爱,那么我们学到的将会更多。
我对语文有份特殊的情感,语文是交流的天堂。小学时我惧怕背诵,惧怕在班上背诵,常常因为心存压力而背诵不过。那时候分小组,我是数学组长,而语文组长却是另一个女生,就因为她擅长背诵与运用语言。而其他组的数学、语文组长都是一个人。这让我觉得羞愧,其实我语文不赖,我的小学语文一次还考了全镇第一。当然,语文会让我有压力,我怕被老师提问起来说阅读感悟,我怕背诵。学数学是很轻松的,所以我一直以来擅长的都是数学。
而初三下学期我们换学校,选我做了语文课代表,本来挺好,虽然我更想做数学课代表,因为语文课代表对我来说更有压力。那个语文老师是我们之前学校的老师,对我也算认识。那时候我的职责基本就是每晚布置作业与上课前让同学将要分享的好句子写到黑板上。有一次,我的作业布置错了,好像是我写到黑板上的有遗漏后来我又给同学们讲补充的作业,但我声音低,很少有同学听到。而后来,语文老师又选了一个好说的女生做语文课代表,她学习中等,但性格和语文是不错的。老师说初四学习紧张,怕影响我学习。我不是一个得力的课代表,而她却是。这也是我的一个耻辱,我想还不如不做,为什么要选我做语文课代表呢?我一点都不善于表达,可能是上天跟我开的玩笑。
但对语文的热爱是真的,很多老师也发现我是喜欢语文的,也没放弃跟我的交流。我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书法,喜欢用文字写下生活的点滴感悟。我欣赏高中语文老师的字体,它透露着刚强不羁。我欣赏高中语文老师的情怀,他是热爱生活、对文字充满敬畏与热爱的人,他是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他引导我们多去感悟生活、多去思考人生。
我问老师最喜欢的书籍是什么?他说是《红楼梦》。我有些惊讶,他说里面是有内涵的,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我去读《红楼梦》,读了一点就中断了,虽没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但我学到了老师的读书治学智慧:一本好书,只要用心去探索,就会得到很大的收获。语文需要探索,生活和人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发现光明。
三、每天读散文有什么好处
读散文有什么好处?
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
而读流行文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不过重要的是你要懂得把握什么是真正的经典,什么是好的流行。
现代流行的通俗作品虽然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不朽的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每天晨读一篇语文美文有什么好处
好处是,早上记忆力好,能够更好地记忆,每天诵读能提高个人的语感,对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我每天背一篇散文对语文写作有帮助吗
光背的话效果不好,可以多积累、多阅读、多练习,试着每天写一篇散文。如果想写作好的话,必须要掌握方法,看别人写的东西,吸取优点,再加上自己的灵感和新意,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让人耳目一新,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可以去散文吧发几篇自创散文,看看效果,多在网上或本子上练,不知不觉写作水平就会提高的!加油!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有什么好读的散文诗?例如《我们上路了》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象形书法中的蛇形意境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著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盛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来了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溼,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著,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
和悲哀归去。
杨绛经典散文一般有什么感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无论什么坟,都标志著一个人的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或许他认为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文化苦旅1.《道士塔》余秋雨在这篇充满了个人臆想、近似小说化了的散文中所写和表达的内容只消三个字即可说明,便是那带着琼瑶阿姨的粉泪声腔而仿佛在几卷线装古书前,对着朽者的尸骨却竟把无缚鸡之力的臃肿全身绷紧,举轻若重、绘声绘色的泣涕道:“我好恨!”他的“恨”一如他结尾处的虽说“默默地”但实际仍“好激动”一样,都对我够不成任何透彻肺腑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余秋雨在百年之后裹着一身“文化学者”的知识优越感,坐在茶香四溢的书案前遥遥对视著世纪之初的暗夜里那焚尽生灵的硝尘,像一个深宅大院里的公子哥儿申斥着他从未真正了解、认识过的看门老仆——你为何如此败家?那时侯余先生从这老奴身上是颇找回了些道德优越感的自我满足的。《道士塔》的实质作用也仅限于此。聪明的作者没有忘记在最后借某个日本学者的话“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来挽回中国的民族自尊和自信来,而以往那些他刚刚咬牙切齿描写的中国的愚昧、荒蛮、落后、病态都集中处理算在了王道士一个“个人”的身上,并且这本应该切入审思、深思中国各种根深蒂固之病态与愚劣以及展开对影响产生了像王道士这样“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的深层文化传统的批判之可能,都在“过去时”与“现在时”的泾渭分明的割裂式划分中被完完全全的消解掉了;正是这种阿Q式的毫无自我批判、解剖与忏悔的“胜利法”,让余秋雨笔下的中国文人与文化在矫柔造作的“痛楚”和自我麻醉式的超脱中无往而不胜,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会是一副貌似自信的“胜利在握”的模样。但我知道,他心虚得紧。但是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都愿意退回进所谓“灿烂文明五千年”的故纸堆里重拣起传统士人情怀的人格面具戴上,何况“到处可以遇见的中国平民”则更需要从尚未捂无热乎的“我们的文化”中找回鲁迅先生所讽刺的那种“合群的自大”式的“自尊”与“自信”来。余秋雨很好的为庸众们做成了此事,所以我认为他的散文本质上是一种“媚俗”,并不冤枉他,只不过他这回所卖的,乃是“文化”这剂高雅体面的***。2.《柳侯祠》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一篇作呕指数很高的“文化散文”,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著“文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灵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几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一亮。”这样肉麻的话来直接会通今古,就差从棺椁中拉出柳宗元来现场讲几句了,并且说“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贬官”,柳州当代的开放和崛起是否真是“从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贬官们的文化遗产,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
散文,小说的开头有哪些作用
①开宗明义②点题③引出话题④总领全文⑤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⑥渲染气氛⑦铺垫、对比、反衬⑧欲扬先抑、设置悬念
摘抄美文的一些好处
好处:
1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在摘抄过程中可以识记背诵,好词好句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
3用来拿来练字。
4可以锻炼自己的耐力、意志,坚持摘抄可需要恒心。
---拙见。。。
感觉与释放散文诗用了什么方法
第一类:主情散文。这一类散文并非只是一味抒情,它也记叙,也描写和议论。之所以用“主情”,只是就总体方向,主要表达方式来说,同时也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抒情”散文。概言之,这是一种重主观,重艺术直觉,重情感宣泄或展示的散文品种。主情散文的情感表达一般都是建立于叙事、写景状物之上。它还常常采用以情驭事、融理于情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方式来表情达意。
第二类:闲聊散文。所谓闲聊散文,其实也就是“闲适聊天”体式散文。“闲”,即闲适,闲话,冲淡平和,讲究性灵情趣;“聊”,即絮语,会朋友,谈家常,态度亲切,娓娓道来,不端架子,不为赋新诗强说愁。从创作倾向看,这类散文不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和展示,也无意于追求博大深邃的思想,更没有肝火旺盛、怒目金刚的形状,而是用一种自由随意的“闲话”笔调,兴之所至、随心所欲地表达其心中的“志”。因此,从文体的本质上说,真正体现了现代散文精神的,其实是闲聊散文而不是主情散文。
朗读与默读各自有什么好处
朗读与默读都属于阅读,只是形式和作用存在一定差别,二者都是很重要的阅读技能。朗读不仅是一种基本技能,在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有重要意义的语言艺术,如诗歌朗诵、表情朗读等等。但通常所说提高阅读能力主要指发展默读能力而言。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增强记忆、培养语感,还有利于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这由于朗读具有一些独特的作用;
1.可用以朗读散文、诗歌、戏剧、故事等文学作品,有利于理解欣赏、改正发音、增强节奏感、提高措词和释义能力;
2.通过朗读能够诊断阅读中的不足,检查流利与准确情况;
3.朗读可使学生认识到书面语只是口头语的不完整的记录,朗读时,同口语一样有着能表达意义的语调、表情等不可能在书面语中得以精确再现的方面。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要求尽量做到默读,似乎朗读与默读之间存在着矛盾。
其实,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对初学者说来,朗读和默读的区别只在出声与不出声。而不出声并不等于没有发音动觉的存在。
初学者在默读时虽不读出声来,发声器官却仍在参加工作,而且默读与朗读的速度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有些成熟读者例如专业的广播员,其朗读速度甚至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使有些人看材料也跟不上。但对熟练的默读者说来,其默读速度无疑比朗读快得多。应该承认,朗读的速度远较默读为低。这倒并不象有些人设想的,默读省掉了朗读中的发声阶段,感知***与意义直接联想。
因为默读不必读出声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语音动觉,言语知觉中存在着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不可能依靠孤立的视觉进行阅读,只是参与有多少、强弱、主次而已。
默读时,对言语动觉似乎要求较低,没有对语音、语调、响度等方面正确适度的要求,甚至不知发音的词也可用自己的音代替。
语言毕竟是有声的,主要是以听觉形象储存。阅读过程中并非逐词一次次解释所读内容,往往是在读到足够数量的材料时才获得理解。这种延迟理解要求读者记住足够数量的上下文。
眼睛实际上超出解释点一段距离,这段超前距离称为眼忆幅度。成熟的读者可以有很宽的眼忆幅度,通常可达15至20个字母。而这里所记忆的是音而不可能去记忆字母单词的形象。视觉形象及其他各种线索主要作为一种辨认依据,只有音的序列才能在语言知觉中进行操作和处理。默读中存在的语音动觉是不可避免的。但熟练的读者主要依靠减少注视次数和停顿时间,扩大眼忆幅度和眼声幅度,增大组块提高认知幅度,并简化读音或允许缺漏和必要的省略等办法来提高阅读速度。为了训练快速阅读,确有必要适当摆脱一些朗读习惯。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忽视朗读的重要意义。对初学者,朗读固然很重要,对任何层次上已经熟练掌握外语的人,经常练习朗读同样非常必要。事实上有许多作品,只有通过朗读才有可能获得从默读中无法得到的文学效果。朗读与默读作为各有一定特点的阅读形式,前者常在语音教学范围内进行训练;后者则主要在综合性阅读课或泛读课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