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岁钱-散文随笔
压岁钱-散文随笔1
30多年前,我们家里很贫困。
那时候,连饭也吃不饱,就不要说自己能有零花钱了。我们想要钱,父母就一直不曾给过。按照我们乡下的习俗,每年春节的除夕夜,父母都要给自己的儿女发压岁钱。由于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家里生活一直很困难,所以当时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从没给过我一分钱。在当时,一分钱能做许多事。对于一个不到10岁的小孩,能有一分钱,就可以买到两颗水果糖,或者是买两响鞭炮;这对于一个小孩来是一件多么高兴快乐的事啊。可是,我无法拥有这些快乐和乐趣。眼看又是年三十了,当时的我,很想开口向父母要压岁钱,可是又不敢,心里难受得整个下午都没说句话(在我们那儿,年三十的中午饭吃过,父母或长辈就开始给小孩发压岁钱了。直到晚上,还没得到1分钱的压岁钱,所以晚饭也没心情吃了。天已经漆黑了,屋外已经有人燃放鞭炮。
放鞭炮不管什么时候,对于像我那么大的小孩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只要听到哪儿燃放鞭炮,总会跑去的。我们小孩去,不仅仅是看热闹,最主要的是去捡没有爆响的哑炮。然后几个孩子在一起,把捡来的哑炮一个一个撕开,再用火柴蹲在远处伸手点燃,看着哑炮纸团嘶嘶响着冒着绿光,大家就会非常开心,又是拍手又是欢呼,比看鞭炮炸响还过瘾。父亲看我这时候还坐在那里不吭不响,他知道我的心事,不由深深地叹了口气,拿出家里仅有5个鸡蛋,出门去了。
父亲是把鸡蛋拿到当时大队代销店,去卖了4角钱。于是75年的春节,我生平笫一次拿到了父亲给我的10个硬币(1角钱)的压岁钱。当时,我兴奋的欢呼起来,把那10个硬币装在过年才能穿的都有些发白打皱的衣服口袋里,用一只手捂着,高兴地跑出门去,去告诉小伙伴们,我爸爸给我发压岁钱了……
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说,1角钱在地上都不愿捡了。他们不知道在当时,1角钱可以买回一斤盐或者几两点灯的煤油。30多年前的昨天,30多年后的今天,1角钱,它改写了历史,让生活发生了变化,常使人感叹万千!
我常常会为1角钱而思绪着。
压岁钱-散文随笔2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不是有好吃的和好玩的,而是走亲戚时可以收获大把的压岁钱。当然,好吃的和好玩的也令人兴奋,但如果它们是我自己买的,我就会格外兴奋,用“欢呼雀跃”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所以归根结底,压岁钱还是驱使我拜年的源动力。
因为一年只能拿到一次压岁钱,就显得压岁钱弥足珍贵,我一直都很舍不得花。这样节省的弊端是,经常仅在我花去很小一部分的时候,我爸妈的手就会很适时地伸到我面前,问我讨要爷爷奶奶大伯三叔四姑给我的钱,美其名曰“帮我存起来,替我保管,免得我大意给弄丢了”,而往往这笔钱从此就跟我Say goodbye了,再也不会回到我手中。很小的时候我还不懂事,天真地以为爸妈真的是在替我保管,稍微大点后,我回忆往昔,终于看透了我爸妈的嘴脸:敢情是欺负我人傻钱多呢!此后的数年,在压岁钱上我就跟我爸妈展开了角逐,斗智斗勇,再也没让他们染指过我的“辛勤劳动”所得。
关于压岁钱,多年前我还干过一件很荒唐的事,到现在都记忆犹新。逢年过节相聚的时候长辈们还总拿这件事取笑我,可见影响之深。
那时候我很想要一个弟弟或妹妹,可这种事你也知道,我做不了主。于是我就想到个办法。我假装不经意地对我爸妈说,你们看啊,别人家都有两个孩子,你们呢就只有我一个,过年你们得贴出去两个红包,却只能收回一个,多亏啊!不如你们多给我生几个弟弟妹妹,这样不就赚回来了?他们却凶巴巴的对我说,有我一个就够他们头疼了,再来几个还过不过日子了。当哥哥的愿望几乎渺茫,我把责任全推给我爸妈——我也只能推给他们,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帮我实现这个愿望,这可不取决于我个人意愿。可是我不甘心,我打算给他们一个善意的忠告。
我小时候很讨长辈们喜爱,所以就有点恃宠而骄,在人前总没大没小,不过我也知道把握分寸,不至于让人反感。加上我鬼点子特别多,没多久我就想到了一个自认为完美无瑕实际上却馊得不能再馊的主意。
那年寒假,我偷偷跑到姑姑家,把姑父拉到僻静处神秘兮兮的说:姑父,咱俩商量个事。姑父说:什么事啊,你说。我说:以前过年,你只给我一百压岁钱,今年能不能多点?姑父说:嘿,我头一回听说压岁钱还能主动要求加薪的!你想要多少,两百够吗?我伸展开右手,说:五百。姑父变了脸色,说:你个小屁孩,动物世界看多了吧,还学会狮子大开口了?你要那么多钱干吗?我说:我不光为我自己,我这是在帮你赚钱呢。姑父不解道:帮我赚钱,怎么个赚法?我说:你想,你给我五百,我爸妈就得给表哥和表妹每人五百。我爸那么要面子,肯定不会小气到一人给两百五的,这数字,多不好听啊。这样一去二来,你不净赚五百了吗?姑父眉开眼笑,说:你个小滑头,亏你想得出来!你爸这人吧,样样都好,就是抠门,你不知道让他买一次单有多难。你这法子好,我可以趁机敲他一笔。那事成之后,你想要什么?我说:我什么也不要,你给我那五百块钱就够了。姑父老奸巨猾的说:我不信。不和你吹,我阅人无数,看人从来没看走过眼,何况你还在我眼皮子底下长大,凭我多年对你的观察,你不是个贪财之辈。你这种胳膊肘往外拐的行为,一定隐藏了你真正的目的,老实交代!我狡辩道:这哪算胳膊肘向外,咱都是一家人,充其量只能算财富的内部转移。姑父说:别扯开话题,说重点。我倒是低估了这老小子,居然还刨根问底起来了。为了远大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只好俱陈以实。完了我说:你帮不帮我?姑父哭笑不得地说:帮,互利共赢的事,我当然帮。我说:那你得替我保密。姑父可能已经开始想象过年发红包后我爸妈的表情,一阵偷笑,说:保密,一定保密。你真是你爸的亲儿子!我知道姑父这人有些没谱,依旧有些不放心,所以学着电视剧里大侠的模样,再三确认道:一言既出。姑父说:驷马难追。然后他伸出右手说:合作愉快。我握握手,回家去了。
大年初五,我们全家去姑父家拜年,见面姑父就递给我一个红包,我拆开来,故作惊喜地说:爸,妈,你们看,姑父给了我五百块压岁钱!登时我爸妈的脸就阴晴不定。我妈从我手里夺下红包说小孩子家家的给那么多干吗,姑父滴水不漏地说:这是我侄子,我乐意给多少就给多少,你们管得着吗你们?我就喜欢咱们家小东,别的小孩来问我要,我一毛都舍不得给呢,你说是不是啊,小东?我传给姑父一个差强人意的眼神。我妈就没再说什么,我爸则表示他要出去一趟。我寻思八成是去ATM取钱去了,因为他们前一晚上包的红包跟往年一样只塞了一张百元钞票。
热闹了一天,晚上回家后,我爸把姑父骂了个体无完肤。我于是把再要个弟弟妹妹的想法重新提上议程,又一次遭到否决。往后三年,年年如此。
眼看着当哥哥的愿望彻底成空,我也不再醉心于此。可不管大愿望小愿望,泡汤之后,总难免让人唏嘘,我为此闷闷不乐了好一阵。有天,我姑父单方面认为与我的保密协议失效,尘封的档案是时候重见天日,大白于天下了——他对我爸说了几年前我去找他的事。我爸气得大发雷霆,直骂我是个坑爸货。
后来,我长到足够大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这一行为,为我年幼时荒谬的鬼点子感到赧颜,试想,为了多拿一份压岁钱而多造一个人,未免也太草率太不负责任了点,能干出这种事的父母是有多没追求?往后跟孩子解释时说,孩子啊,我们把你生下来不为别的,就靠你过年多拿一份压岁钱了啊,你身负重任,一定要不辱使命啊!我不敢想象这孩子长大后心理扭曲的角度和扭矩会有多大。而当初的我却天真地想要一个这样扭曲的弟弟或妹妹。
转眼我也长大了,过年从收红包变成了发红包。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不可避免地,每个人对“红包文化”的理解也会各有千秋。以我的角度出发,老实说,不论是“收”还是“发”,我都很享受这个过程。只是有一点我很介怀,因为收红包我只能收十几年,但发红包我却要发几十年,想想心里还真有点泛酸……
压岁钱-散文随笔3关于压岁钱的传说可追忆到古时候,有一个妖怪叫“祟”,每年的大年三十夜里就会出来祸害小孩子,父母们很担心。有对夫妻就把八枚铜钱放在自家孩子的枕旁,“祟”来的时候,被铜钱散发出的那缕寒光所吓跑。于是,这对夫妻就将这件事讲给别人听,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免受“祟”的恐吓,也纷纷学着这对父母,在除夕夜看着自家的孩子,后来就被称为守“祟”。因为“祟”与“岁”谐音,最后便有了除夕要守岁,长辈要给压岁钱的说法。
其实对于压岁钱的传说,谁都无法考证,但那份长辈对自己孩子的期许与祝福却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压岁钱在我们当地有一种说法,就是没有结婚的孩子,无论是多大,长辈在每年的除夕都会给一份压岁钱,小小的红包里装满了爱与祝福。
当阿姨把压岁的红包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是拒绝,但阿姨那恳切的眼神让我有些不忍。或许在阿姨的世界里,那小小的红包装的是一份期许,一份祝福,一份爱,而我的心里也在那一刻充斥着暖暖的一种情愫。我并没有急于打开,而是将红包小心翼翼地压到枕头下面。这是多年来的一种习惯,每年的春节都会收到父母或是别的长辈给的压岁钱,都会压在枕头下面。
当自己拿到工资的那年,便开始和父母提出,我已经是大人了,不要压岁钱的时候,母亲笑着说,“无论你多大,都是爸妈的孩子,所以,爸妈还是要给压岁钱的。”于是,在我的意念当中,压岁钱更多地被赋予了父母对他们孩子的一种爱……
当记忆之门被绽放的烟花所点燃,那些曾经的过往此刻悄然呈现在眼前。一幅幅画面如古老的照片,虽印记发黄,却令人回味。过年对所有的`孩子来说,都是快乐而幸福的憧憬。那曾经坐在门槛上发呆的岁月里,想着过年时的漂亮衣服,想着漂亮的蝴蝶结,想着好吃的米粉肉,还有所有亲人围坐在圆桌旁欢聚的场景。
当然,最让每个孩子所期盼的还是给长辈拜年,因为可以收到长辈给的红包,而那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家里因为奶奶特殊的身世,所以在童年的记忆里,过春节的时候家里的规矩特别多,很多时候会觉得奶奶怎么总会有那么多的要求。每年除夕吃过年夜饭都要给奶奶拜年,然后奶奶会送上祝福的话语还会给一个红包,里面放着压岁钱,不让打开,而是放在枕头下。奶奶说,这是规矩,既可以驱灾,又可以聚福。
从记事开始,每年的除夕都是如此,奶奶都会用红纸把崭新的钱包得棱角分明,然后放到我的枕头下,而爸爸,妈妈却会直接把钱给我,当然我也习惯将钱放置枕下。记得有一年,那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躺在床上摸着枕头下的压岁钱,心里一直琢磨着,用这些钱买点什么好?当天快要亮的时候才沉沉地睡着。
老家的大年初一都要给家族中的长辈拜年,爸爸和妈妈带着我去给长辈拜年,临走时我当然没有忘记枕头下的压岁钱,把压岁钱叠好放在口袋里。妈妈看到说怕我弄丢要帮我保管,嘴上说着“奶奶说这是用来压岁的”,心里却想,别来这套,让你保管,估计就保管没了。
一个上午才拜完年,当然我的口袋里又多了不少收入,回到家里,母亲开始忙着做饭,我便开始清点这两天的收入。看着手里厚厚的一叠钱,心里有些犯难了,这么多钱都放在我这里,万一丢了咋办?但是如果放在妈妈那,我用的时候,妈妈不给我咋办?奶奶坐在窗前在给我糊灯笼,红红的灯笼看着就那么喜庆。
奶奶扶了扶那被胶布缠得厚厚的老花镜镜腿,看着我的样子,低声问:“是不是钱多得没地方放了啊?”点点头后感觉不对,马上又开始摇头,奶奶笑了下,又开始去忙着糊那漂亮的灯笼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依旧把所有的压岁钱放到枕下,那种感觉只有这样才保险。那天晚上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我在街上玩被人追,我开始拼命地跑,可就要快到家的时候,却被一块石头绊倒,当我爬起来的时候发现膝盖已经开始流血。于是我开始大哭,奶奶迎了出来,那个人才没了踪影。当我随奶奶走进房间的时候,才发觉我口袋里的压岁钱不见了,顿时眼泪与汗水一起涌了上来。
早上起来,乖乖地走到母亲面前,把压岁钱递给了母亲,母亲眼睛睁得很大问道:“这不是你的命根子吗?怎么让妈妈保管了?”我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小声告诉母亲:“怕丢。”母亲看着我的样子笑了,拉着我的手说:“放心,妈妈知道你那点小心思。等忙过这几天,妈妈带你去新华书店,陪你去买你喜欢的《安徒生童话》。”
从那一年开始,每年的压岁钱自己都会留一小部分,然后把大部分给母亲。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的除夕,奶奶给的压岁钱依旧是用漂亮的红纸包得棱角分明,而母亲这一次却很例外,给我的压岁钱是用一条崭新的手绢包裹着,感觉很厚重,母亲用眼神暗示我打开看看。我把浅粉色的手绢打开,里面竟是一本存折!原来母亲把每年我得的压岁钱都给我存在了里面。
新年过后,我把这一年的压岁钱自己存在存折上,然后把存折给了母亲。母亲这次笑着说:“这钱你可以自己保管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于是,从那年开始,我的压岁钱就正式由我自己保管了。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压岁钱似乎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的那份诱惑。或许是因为,每年长辈都会在送上美好祝福的同时一并送上压岁钱,于是,慢慢地开始觉得过年收压岁钱是应得的,存折上的数字也不断累积起来,用友的话说:“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青春的岁月青涩而绚丽,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坐在桌前轻轻翻开那虽已发黄但页面整洁的日记,那些曾经如一部古老的黑白胶片在眼前悄然划过,彷佛变成岁月往事的电影在不断闪回、定格。一个画面慢慢从记忆深处升起,浮现在眼前,那是我动用压岁钱第一次给自己置办“大件”。
那是读高二那一年的春节,我和当时最要好的同学徐丽逛街时看中了一件浅粉色的大衣。如今还依稀记得大衣的样子,圆圆的领子,一排同色系的纽扣,大衣后面腰身处有一个大大的蝴蝶结,穿着走动时候,蝴蝶结扇动翅膀似的。经不住诱惑,征得母亲同意后,我兴致盎然地前去购买。
人生如一场没有剧本的演出,正如母亲后来与我长谈时所说。每个人的成长都要付出代价,只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付出的代价各异罢了。当我和徐丽在华联商厦下车,穿越人行横道的时候,发现人行横道线的尽头坐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身旁放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那妇女目光有些呆滞,小女孩小脸冻得通红,有两个人似乎在询问什么。我拉着徐丽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听了半天才明白。原来这个妇女自称,她是从老家贵州来寻找老公的,但是来这里好几天了都没找到,正当她准备回家的时候,她的钱竟然被小偷偷走了。
“大姐,你回家车票要多少钱?”我未及细想便问。
那妇女抬眼看了看我,我看到她眼里的泪水。这时徐丽拉了我下,在我耳边轻声地说:“不会是骗子吧?””
“说啥呢?这怎么可能?这么冷的天,哪个母亲会拿自己孩子开这种玩笑?孩子冻得嘴唇都发紫了。”我没有理会徐丽的劝阻,把身上407元钱全部给了那妇女,然后头也没回地返回了公交站点。上了公交车,转身对徐丽说:“买票啊!”
后来徐丽一直说我当时的举动很潇洒,而在我内心深处只是想少穿了件衣服,但是帮助了那位大姐可以回家,春节的时候可以与家人团聚,无论怎么样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回家的路上,我和徐丽一直聊这件事情。她始终有些怀疑,认为这女的估计是个骗子,而我的心里却无法把骗子与这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便反驳徐丽:“如果这个女的不是骗子,又没有人帮她,她该多绝望啊!”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没买回大衣,坐在桌前指着对面的椅子说:“坐下,讲讲呗,又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发生?”我用一种极其夸张的崇拜眼神看着母亲,老妈果然料事如神!于是,我一口气讲完路上遇到的事情。母亲笑了,拍了两下我的脑门说:“估计你是遇到骗子了,她说回家,你可以帮她,但是你为什么不好事做到底呢?你该把她送上车站,帮她买上车票,送她上车才对。”看着母亲一本正经的样子,心里不免有些发慌,难道我今天真的遇到骗子了?我今年的压岁钱,难道真的就这样送给了骗子吗?
很多时候觉得成人思想很复杂,本来极其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一分析,那就麻烦了,正常的事也会弄出点故事来。我始终就不相信那女人的神情是装出来的,除非她是演员。当然,母亲也是说到做到,尽管这四百元钱本不是我那一年的全部压岁钱,却没再给我一分。没办法,这是与母亲的约定。
初五过后,母亲带我去八方购物给舅舅选带回家的礼物。在八方购物的停车场旁,我看到惊人的一幕:那个女人竟然坐在台阶上,依旧旁边放着行李箱,怀里抱着孩子,低着头,周围一些人七嘴八舌地询问着什么。见此情景,我脑袋一片空白,转身就跑。母亲在后面喊我,我也没有回头,独自返回家里,躺在床上大哭起来。后来一直想,为什么那天自己会像犯了错一样落荒而逃?母亲回到家里没有责怪我,也没有再追问我为什么会突然离开。其实,我想母亲已经知道我逃走的原因的。
青春的岁月里总会写满一段段曲折而铭刻记忆,那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旅程,蓦然回首的时候,往往感叹不已。其实,人的一生,无论挫折还是坎坷,无论是迷茫还是晦涩,只有经历过了,想明白了,才能真正走出自己心灵的那片沼泽。
静静的夜空,被远处几朵绚丽的烟花照亮。那些远去的岁月里,无论是值得铭记的,还是应该遗忘的,都如一杯香茗,散发着一缕浅淡的香气。一缕柔柔的月色与绽放的烟花相融,温暖入心,爱意入怀,一路走来,那如水般的时光里,总会有太多的记忆值得我们去珍藏。
二、过节亦如放风散文随笔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陶渊明诗里的两句。它对于当下从政、在商、更或者其它行业的上班族而言,都是贴切的形容。他们一年到头没有轻松的几天,太多的事物,公私兼营的占据着他们班里班外的时间。
所谓的清闲,无非就是在睡觉、应酬中度过。而自己内心深处的愉悦被一程一程送远。剩下的就是工作里的加班,生活里的带孩子。他们每年总期望在春节、五一、十一的长假里掏出一些空闲,然而从年初一到年三十,却几乎没有挤出一天的时间来。因为他们年复一年的时光尽献给了生计。
身心的疲惫让他们失去的不仅是激情,还有原则、甚至是尊严。未老先衰不是他们体貌的变化,而是他们随波逐流的心态。他们或许改变不了世界,可很多人连同改变自己的勇气都没有了。于是有人在忙碌中入不敷出的继续忙碌着,于是有人在衣食无忧的平稳中迷失着,只有另外的一类人在忙碌的充实中超常的实现着自我。这三种人同样生活在一个世界,或卑微、或迷茫、或充实的忙碌着。时间于他们而言是一样的,但在他们不同质量的忙碌中,缺失的却是同一个概念的“清闲”了。
过节了,也放假了。他们有时间了,把一切劳累结束在放假的第一天,把一切未了的事务推到了收假的第一天。你空闲了,他自由了。他们或是在商场里的自购,或是到山里游玩后农家乐里的狂吃海喝,或是坐公园游乐设施里的刺激尖叫。往日城中拥挤的'人群,开始涌向城郊。他们忙的时候,在人群中拥挤,他们闲的时候,依然在人群中拥挤。他们不可能在众人休闲的时候忙碌,在众人忙碌的时候闲暇。他们只能随着社会的主流,在大家都闲暇的时候闲暇,在大家忙碌的时候忙碌。
过节,放假,于他们而言,就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般愉悦。如果用一个或许不太且切的比喻来形容这群人,那他们就如同一批关押在的囚犯。
过节,放假,于他们而言就只是一种精神的放风。他们把视野放到免费开放的公园里,拥挤的人群、堵塞的车辆、排队上厕所的长龙、昂贵的有些让人无法接受的景区小吃。环湖小道上人流如潮,大众认同的景点,被一拥而上的抢拍占据的水泄不通。你找不到可以在累时,落下屁股的石凳,绿色的草坪上,被铺着报纸席地而坐的情侣们独占着。也许人们都在这天涯共此时的佳节里,给自己的的精神放着风。他们不是囚徒,却似囚徒,他们把自己困在眼里,囚在心里。
他们都是从喧嚣中来,是来放松自己,是来愉悦自己。他们需要赏心悦目,他们需要心旷神怡。可他们都得到了吗?或许没有。他们只是把短期自由的欢快,集中到一地。曾经静谧的玩赏之地,在一夜之间喧嚣到了极点。如果说玩赏之地是个人,那么他应该是一个喜好清静的人。突然来了一帮喧嚣到极致的不速之客,侵入他的领地,夹带的是无尽的喧嚣。我想就算他去包容他们,也是需要一种极高的修养。
他们是怀着一种精神上放风的心态,去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可是他们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得到的依旧是一伙和他们目的相同,却在无意间拼凑嘈杂和拥挤的陌路人。他们目之所及,心之所处的地方,到处都是人群和喧嚣。不论是在他们来的路上,还是在他们去的途中,更或者是在欣赏的道间。一切如故,他们所到之处,就是喧嚣的集结地,因为他们都在放风。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是为了一己自由式的快乐来给精神放风的,但是他们几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因为他们不能再别人忙碌的时候闲暇,在别人闲暇的时候忙碌,他们的步调是众人的步调,是社会主流的步调。
他们的规律是就是社会的规律,因为他们就是社会的主流。他们想去追求内心的宁静,但社会主流的属性让他们无法别树一格。伴随他们的,永远只能是喧嚣,因为他们很难在清静的时候去读山阅水,因为太多的事务等待着他们去处理,不论公私,只为生存。
他们生在喧嚣,长在喧嚣,活在喧嚣。他们离不开喧嚣,但他们更需要内心的宁静,而这往往来源于清静和幽雅所赐。因为他们得不到小隐者的清幽,更达不到大隐者的超然物外。因为他们的心被囚在了社会里,他们的身被囚在生计里。
困久了,他们需要放风;困久了,他们需要自由。于是他们在放风的时候,带走了一切的喧嚣。留在“精神牢狱里”的反到是的清静,然而他们自由的身陪着寻觅的心,去偏远的地方寻找所谓的安宁。只是他们去错了地方,因为那遍处是人,因为那里充满了极致的喧嚣!
三、地方美食品尝随笔四篇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四篇
美味犹如美景,简约而不简单。苏东坡有首《猪肉颂》,说出了东坡肉简约的真谛:“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地方美食品尝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一美食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那一年游览杭州西湖,这人间天堂的美景其实很简约,万顷潋滟的波光,水湾里长一些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一两横杨柳婀娜的堤岸而已。断桥其实也只是杨柳岸穹起的一个小桥,冬天时有些未化的雪,风景就叫“断桥残雪”;如果是夜里,湖上有月升起,点在碧波上,那就是“三潭印月”。在西湖,我们品尝了蜚声天下的杭州名菜“东坡肉”。导游说,东坡肉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猪肉切成方块,然后加酒,小火慢煨。东坡肉色泽红润,汤质稠浓,味道醇厚,品尝的感受犹如当年吟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意味隽永,齿颊流芳。
美味犹如美景,简约而不简单。苏东坡有首《猪肉颂》,说出了东坡肉简约的真谛:“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真正的美食就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艺术,拿最普通的菜肴,用最简单的方法,烹调出最可口的滋味。
有一次在福州品尝首席闽菜“佛跳墙”,恕我笔拙,描摹不出其滋味,只能拈来“大快朵颐”一词。“佛跳墙”食料丰富,有“十八个菜一锅煮”的说法,但做法却很简单。席间朋友说到佛跳墙的两种传说,其一是一个笨媳妇从娘家带回山珍海味,却不懂如何烹调,索性将它们全部放入绍酒坛子;其二是一群乞丐将讨来的残羹冷炙放一起烧煮,结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道美食在鼻翼和舌苔之间诞生。有诗为证:“酝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我曾经邀约朋友到仙游来做神仙游,当一回仙子,做一个仙梦,品一次“干焖羊肉”。“干焖羊肉”是仙游人办酒席的第一道菜肴,说它是仙游的首席美食、招牌菜不为过,但它就如仙游的风景一样,养在深闺人未识,知者寥寥。一位有约不来的文友很较真,隔段时间,在电话里得意洋洋地跟我说,他学会制作“干焖羊肉”了。然后他用短信给我发来一个菜谱:“羊后腿肉洗净,切成小块。白萝卜、土豆去皮切块。烧一锅开水,水沸腾后将羊肉块放入焯2分钟后捞出,再用热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锅中热油,倒入葱段、姜片、蒜末爆香后,放入焯好的羊肉块,倒入料酒,翻炒3分钟后,加……”当时我就笑了,给文友打电话嘲笑他说,按你的烹煮方法做成的干焖羊肉,到底是萝卜的味道,还是姜或葱的味道?你不知道是过多的调味品破坏我们原始的嗅觉?我们仙游的干焖羊肉返璞归真,纯天然,只需一羊,一桶沸水和一双妙手而已。
这位文友后来特地来仙游,他说他就是冲这原汁原味的干焖羊肉来的。脚走的是一条道路,舌尖展开另一条抵达的道路,美食就是这样一条让人流连忘返的特殊之路。文友留下的评价就是:肥而不腻、软而不烂、不腥不膻、脆嫩香醇。文友惊讶地问我,制作方法真的那么简单?我没有直接回答,给他说了一个故事:明朝时倭寇来犯,龙华镇有一个宰羊人,急急忙忙把那只羊放进一个盛着沸汤的木桶里,捂上锅盖,外面放些稻草。第二天逃难回家,把羊捞出,切开,味道美极了。后来他如法炮制,做出饮誉四方的“干焖羊肉”。末了,我说,美食虽轻,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
文友颔首,说,真如你所说的那样,美食就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艺术。我说,是的,但美食也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如东坡肉,要文火慢煨,火候要足;再如干焖羊肉,要花费一夜的时间去“焖”。不是用微火,而是用水。现代饮食如生活一样追求快节奏,欲速则不达,哪能烹调出真正原汁原味的美食?对美食来说,最好的调味品是时间。
文友感慨说,有时品味美食,也是品味一种人生的滋味。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二西方快餐麦当劳大叔只年逾花甲,肯德基也只是年齿徒长了两三岁,中国传说中最长寿的彭祖活了八百岁,兴化米粉的年寿为一千岁了。作为中国最早的快餐之一,兴化米粉比“兴化”这个古地名走得更远,足迹遍布海内外。
小时候我们都唱过一首谜语童谣:“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谜底就是兴化米粉。做好的米粉摊成四方形的块状,为防止散乱,乡人就用稻草捆缚在中间,一副乡下老农的装束。乡下米粉以草根平民的形象,生活在平民当中,成为他们平常生活的一种美食。
八年前我写过一篇《兴化米粉》,文中介绍了它的来历,现在再概述一下:北宋时,祖籍广东的兴化军主簿黎畛协助钱四娘修筑木兰陂。母亲患病口腻,思食家乡的米粉,黎畛请来师傅加工米粉,后来他把米粉的制作方法公之于众,让建木兰陂的民工和兴化军的民众也能够吃上这种简便的美食。从这个传说透露的主要信息可知,兴化米粉传自广东,但本土化了,现在的兴化米粉白如雪如银,细如丝如线。兴化米粉凝聚了孝心、亲情和兼济天下的情怀,美食不只是舌尖上的盛宴,它还饱含情怀,这是很多饕餮者所不了解的。
兴化米粉是莆田市十大城市名片之一,质佳味美,且耐储藏,便于携带,富于韧性,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家用、馈赠咸宜,西洪等地生产的米粉畅销各地。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炒兴化米粉”,我在福州的饭店里吃过,制作方法与口味与莆仙民间大不相同。“兴化炒米粉”才是正宗地道的兴化米粉的莆仙吃法,而这种吃法北宋时就有了,真正的久负盛名。宋代文化大师朱熹来莆田讲学时,尝到“兴化炒米粉”,不禁拍手叫绝说:“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朱子那种因为莆仙美食而想“咬舌自尽”的快意和幽默,每次想起,足以解颐。
莆仙乡村里,家家户户的米瓮里都备有米粉,小时候肚子饿了,等不及稀饭煮熟,母亲会拿一小块米粉,加上滚烫的米汤,焖几分钟,加一点酱油和花生油,这是我们儿时美食的快餐。逢年过节,家里会制作豆腐,母亲会用豆浆“烫”米粉给我们吃。有一次,母亲还给我们做了豆浆炒米粉。先把米粉放入豆浆汆(念 cuān,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一下捞起,锅里放油炒豆芽,再加入捞起的米粉和切好的榨菜丝,翻炒均匀,拌上葱油,上面撒一些炒熟碾碎的花生米。著名作家郭风晚年时对豆浆米粉还念念不忘,特地写了一篇散文,看来兴化米粉的味道可以穿越岁月的风尘,长留在舌尖和心上。
儿时我吃的较多的是苋菜炒米粉。那时农村穷,栽种最多的蔬菜是芥菜和苋菜,这两种菜产量高,食用期长,可疗饥。就这样,我们不经意间吃了很多“美食”。苋菜的汁液是红的,仿佛就是为了搭配炒米粉而存在,炒熟的食品好像染了红色一般,煞是好看。米粉柔软,苋菜多汁而有嚼劲,两种最简单的食物搭配在一起,恰到好处。几年前,我在海亭嘉苑的一家饭馆又吃到这道久违的菜肴,连吃了好几碗。
莆仙民间还有一种“葱头米粉”,就是在米粉加入油炒的葱头、姜片和豆豉的“三合汤”,据说是民间治疗风寒感冒之良方,兴化米粉华丽转身为保健食品了。我读郭风的散文集《汗颜斋札记》,发现莆仙民间七月半过普渡节的特殊风俗,把“行乞”来的豆腐和小白菜,家里的兴化米粉等,排在地头,点香供奉地藏菩萨。当夜,各家就把供佛的小白菜、豆腐和兴化米粉一起煮,每人一碗,以作晚餐。
中秋节时,各家要吃“芋头炒米粉”。中秋节前,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秋”,其中必备的一种礼物就是兴化米粉;中秋节时,每家每户都“做秋”,芋头炒米粉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芋头(一般是槟榔芋)去皮切块,下锅油炒,再加入肉丝、香菇、栗子等,加水炖二三十分钟。芋头烂熟后,加入米粉一起炒,一道莆仙特有的美食就做成了。我曾向民俗专家请教,专家说:米粉是雪白的,吃米粉的意思就是吃到胡子白了,就是说吃了会高寿;莆仙方言中,“芋头”与“熬”谐音,吃芋头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头”,寄望生活能够时来运转。故乡美食背后的习俗真的耐人寻味,既含有良好的祝愿,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再苦的生活“熬一熬”就到“头”了,一盘芋头炒米粉的哲理胜过很多的耳提面命。
在食物匮乏的年代,米粉好吃,无论用哪一种制作方法。那时小孩子都馋,看别家吃米粉,鼻翼缭绕香味,舌尖喷涌唾沫,眼看碗上氤氲的水汽轻轻地飘向天空,小孩禁不住喊出声:“(米粉)真滚!”“滚”,在本地话中就是“滚烫”。因此派生了一句本地俗语:“别人吃米粉,你喊滚!”意思是,本人的事与你无关,你却瞎参与,跟着开心。这样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没少干过。
那时乡下许多人饥一顿饱一顿的,或多或少都有点胃病。我父亲以前就患过,一吃米粉就消化不良。家里煮米粉时,他只能看着我们饕餮的样子。后来,生活好了,他的胃病也好了不少,只是再也不敢吃米粉了。这是乡下生活留给他很多遗憾中微不足道的一种。这是题外话了。
兴化米粉里包含了真切的祝愿,莆仙民间一些节日,如冬至、春节等,一般都会准备一盘兴化炒米粉。最常见的炒米粉,是加入猪肉、鸡肉、蛋、香菇、虾肉、冬笋、葱、韭菜、芥兰菜等佐料,制作方法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这里我就不赘述了。有一年莆田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就考了一道有关米粉的对联,到现在我还记得。上联是兴化炒米粉传千年八方享誉,下联是莆田焖豆腐烩百味四海闻名,如果让我加一个横批,我会选择四个字:熬制人生。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三馇鱼是大多数百里滩人吃早点时很喜欢吃的压口菜。
传统的馇鱼技巧,过于死板保守了。保守到了就像一个晚清小脚女人舍不得扔掉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换上透气性感的黑丝袜一样。
传统的馇鱼,强调的都是陋习。比如,不去鱼鳞,不去鱼内脏。不去鱼鳞,尚可接受,就像你刚出大恭后,身边只有树枝和草叶,还可以将就着擦一擦。不去鱼内脏,那就等同于连树枝草叶都没有,直接提起了裤子,这就让人无法接受了。
有人坚守传统馇鱼方法,不去鱼内脏,馇了一锅刺鱼,谁成想,刺鱼吃了一肚子臭包泥,打开锅盖后,哪有什么鱼香啊,升腾起来的,完全是打开下水道井盖后的气味。
传统馇鱼,一直强调必须用芥菜卤。这是个好主意,老芥菜卤,还有中药的作用。用上好的芥菜卤馇的鱼,鱼肉艮硬,有咬劲,回味有芥菜香,是馇鱼中的最佳作料。
百里滩老辈子人基本都住平房,每家院子里都有几个大坛子、大咸菜缸。坛子里晒虾酱,大缸里腌咸菜。用海盐制卤,腌制芥菜,盐卤没过顶层的芥菜后,要经过夏天的充分日晒,让盐卤吸饱骄阳,芥菜卤开始变金黄了,芥菜的菜香溶进了卤水里,这样的芥菜卤馇鱼时放一碗半碗的,馇出的鱼又硬又挺,一根根的,跟小胡萝卜似的,吃起来,肉质瓷实耐嚼,有芥菜的异香。但是,随着平房日渐消失,咸菜缸已经十分稀少了。市场上倒是有卖芥菜卤的,用矿泉水瓶子装了,浑浊如宿尿,味道基本是只咸不香,这种芥菜卤馇鱼,效果可想而知。
百里滩人又离不开压口的馇鱼,又搞不到上好的芥菜卤,咋办,只能改良,只能与时俱进,随岸赋形,顺势而为。
首先,改良版的馇鱼要求,必须去除鱼肠,如果是梭鱼,还要抹掉腹中的黑膜。如果勤快点,鱼鳞也要刮干净。有人说鱼鳞富含微量元素,去掉可惜。我们如今一日三餐营养过剩,还缺鱼鳞上的那点营养物质吗。
咸菜卤,可以用虾油替代,效果更好。
如果没有芥菜卤和虾油,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
第一步,熬卤。
先在锅里放清水(建议放净水机净化出来的水),然后加入大量料酒,少许醋,大量酱油(主要是生抽。老抽调色,少许即可),番茄酱(也是调色用,少许即可),蚝油,少许提鲜用的白糖(如果患有糖尿病,可以不放白糖),花椒,大料,葱姜蒜,大粒海盐。大粒海盐放多少,完全视口味,喜欢馇出的梭鱼鱼肉硬棱有嚼劲的,多放些。
第二步,馇制。
把满锅卤汤烧开,舀出一盆备用,把洗干净的梭鱼排列有序地入锅。大火炖十分钟,改文火咕嘟咕嘟,咕嘟咕嘟,咕嘟俩小时左右,在这个咕嘟过程中,把刚才舀出去的卤汤再续进锅。
第三步,焅汤。
咕嘟近两个小时后,鱼锅里还有多半锅鱼汤,盖锅盖儿,开始焅汤。切记,一定要把鱼汤焅到底儿,别干锅就可以,鱼汤焅粘稠,效果最佳。
第四步,出锅。
一定要把鱼彻底晾凉再出锅。晚上馇的鱼,转天早晨出锅,效果最好。彻底晾凉后,馇好的鱼才变硬棱,出锅时才不会碎,装盘时,色相才最佳。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如果馇制过程短,鱼刺不容易酥软,鱼肉不容易入味。生抽如果放少了,鱼肉就缺少了酱香。料酒放少了,馇好的鱼晾凉后容易返腥。
馇鱼无定法。人们口味不同,作料上稍作增减,都是可以的,馇鱼这件事如果太教条,就会陷入墨守成规的泥淖了。为馇鱼某个细节争吵,都自诩正宗,那就是两小儿辩日了。
无论馇鱼水平多高,鱼不好,馇出来的鱼也不行。
地方美食品尝随笔四20xx年冬,省里二十几位著名作家来仙游采风,每天游目骋怀的是神仙游过的地方的旖旎风光,大快朵颐的是仙游源远流长的地方小吃。瑞祥(水龙)像游弋在清汤里的龙珠,套肠如一阕回环往复的乐曲,在舌苔上萦绕……
善于观察的作家注意到每顿饭上的第一道菜都是干焖羊肉,有点惊讶地问叨陪末座的我。我说,这是仙游宴席的一个特色,热情好客的邑人拿出最好的食物给客人品尝。在仙游民间,最好的菜肴不是鲍鱼龙虾,而是干焖羊肉。作家们有点诧异,我简介了它的做法,如精选山羊、放到瓮里焖一整天等,作家们恍然大悟,纷纷颔首。
一位老作家疑惑地问,羊肉放进陶瓮里去焖,那应该叫“缸焖羊肉”呀。我回答:其实这两种叫法都行。叫“缸焖”,侧重制作时所用的器具;叫“干焖”,强调的是制作工艺。好的干焖羊肉,追求原汁原味,几乎不加入配料,除了盐巴,其他的调味品很少用。纯干货,最精干的烹制技术,给食客带来最纯粹的味蕾体验,这就是“干”的原意。
同桌的一位仙游籍作家介绍了干焖羊肉的历史。一是倭寇来犯,龙华镇一户人家宰杀山羊,急忙把羊放进盛沸汤的木桶了,第二天逃难回家,焖好的羊成了美食。看来这道美食也是妙手偶得之。另一种说法很相似,不过人物换成了东海南康郡王陈洪进。大凡美食,人们喜欢与名人攀亲,干焖羊肉也不免俗。但大多数邑人还是赞同美食来自民间的看法。这位作家说,北宋的蔡京用它招待宋徽宗,皇帝都吃得齿颊留芳,干焖羊肉完全可以用皇家名馔或御用佳肴来炒作。但仙游的干焖羊肉铁骨铮铮,不夤缘攀附,硬是倔强地保留着自己的民间色彩。
在座的作家为这道美食的低调叫好。省里一位作家说,粗布乱服不掩国色,美食越是民间的,越纯朴越原生态,就越接近美食的真谛。作家们感觉有点遗憾,有人说,如果仙游的干焖羊肉也能够商业包装、批量生产等,或许它早就蜚声省内外,不像现在这样的“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过作家们又说,如果真那样,我们舌尖上的乡愁也消失殆尽了。
一位老作家一直在享受饕餮的快感,这时插了一句话:我终于明白了,干焖的“焖”字,右边中间是一个“心”,意思就是要制作这道美食,一定要用“心”。
作家们沉吟一下,然后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