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散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散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如下:

一、创设情境,融入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自然、快乐地学习,是教学写景散文的重要方法。上课之前,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动的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草原》时,课文第一节展现了草原的无限美景,我先播放了一望无垠的草原,让他们理解“一碧千里”,然后再播放羊群,羊群像“白花”,给草原增添了无限生趣。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引发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欣赏散文的热情。

2、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关活动。组织学生到县内风景名胜地去旅游,然后阅读描写这些地方的优秀散文,进行欣赏和感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能力。例如,《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文章,尽量以录象、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阅读和欣赏这些写景散文。

二、品味语言,感受美

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极致。品味语言是中学生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能够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也获得对语言形式美的感知。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语言细节特别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

如《乡下人家》一课中,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里,“青”“红”“碧绿”写出了乡下人家院子的颜色之美;“风趣”,表现了藤和叶不同的魅力;“可爱”描绘了农家院子的迷人景色,令人遐想不断。

二、小学散文教学方法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他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下面是我网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学习。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因而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美育的阶梯;是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布局谋篇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在散文教学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策略。

之领悟情感

散文因其选材自由,题材往往纵观数千年,横亘几万里,然而,不管题材怎么自由,却总有统帅于作品的主题,有贯穿于作品的线索。这线索或表现为物、景,或表现为人的活动,到大都归纳为思想感情的脉络。教师在教学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好散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零散的材料间的内在联络。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中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叙事散文一般按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安排结构,表达中心的。而抒情散文则一般是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作者按照“不知草塘——初知草塘——深知草塘”的思路,沿着一条“不爱草塘——赞美草塘——珍爱草塘”感情线来组织内容。将草塘的美丽、富饶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发出自己对草塘和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再如《月光曲》一文,作者文中叙述了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一所茅屋里遇到穷兄妹俩的故事,作者就是沿着一条由同情到激动,再到兴奋的感情线索写出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全文的主线就是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要抓住这一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探索生活的真理,悟到人生的真谛。

之设境***

散文中的意境,饱和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蕴含着动人的生活***,还富有精辟的生活哲理和深刻的艺术美感。写山川景物的散文创作意境往往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情景交融中来以情说理、托物言志;写风土人情方面的散文创作意境往往采用情不直抒,理不直陈的手法,而是寓情于事,因事明理。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借助于图画、录影、录音等媒体来创设情境,渲染感情气氛,并且要灵活地采用讲故事、现场表演、实物演示等教学方式来再现散文的情境。借助于假象、想象引导学生反复吟读、品读表情达意的重点句段,进一步体会蕴含在散文中最主要的意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达到丰富学生感情的目的。感情培养起来了,也就增强了学生发现、认识、感受、欣赏美的能力。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榕树的特点和鸟的形象以及鸟在树间嬉戏的情景形象地再现在学生的课堂上,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学生在气氛和情景的感染下,感悟语言深刻,体会情感到位,内心受到很大的薰陶。那是我上得最为成功的一节课,至今记忆犹新。

之积累语言

语言是形象和思想的物质外壳,没有准确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无法描写出鲜明的形象,无法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散文的语言更是灵活,可聚可散,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或质朴淡雅,或绚丽多姿,或优美,或隽永,或简洁明快,或含蓄凝重。语言风格不同,意境和形象也就不同。为表现作者各自的艺术情趣、艺术追求,散文的语言是百花争芳,动人心弦。因此,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仔细品味字、词、句,相机点拨,深入体会作者在“炼字”“炼词”“炼句”上的功夫,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作者把地球比作一叶扁舟来说明地球的“美和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由小想到的事物,然后提出为什么不用米粒或皮球来打比方?借机引导学生理解“扁舟”更巧妙的寓意何在。让学生联络上下文充分读书,思考、交流,从而认识到地球就像一叶扁舟行驶在茫茫宇宙之中,地球上的60多亿人的安危就系在这一叶扁舟上。地球是人类的“生命之舟”。如果一旦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人类将无处藏身。学生从“扁舟”一词中体会出地球的“飘摇不定”,从中体会出地球的易碎。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的信念。通过“扁舟”一词的教学,学生深刻领悟到语言的魅力,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了解,同时为美育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之后再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多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教学像《五彩池》这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散文时,可以选择自由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精彩描写片段进行阅读、分析、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同伴们中交流自己喜欢这一部分的理由,以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总之,散文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授课时讲好一篇散文字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发扬创新精神,以达到散文教学效果最优化。

有关散文知识点推荐:

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又是一种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散文以纪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著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又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当阅读一篇散文作品的时候,首先使人感到触目动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启开时所透出的思想之光和感情浪花,让人获得深刻、新奇的思想与智慧的启示。所以,认真搞好散文教学,注重散文的教学方法,让散文的教学更加具备作为"美"的特质。体现语言文字的原汁原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和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他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从而去表现自我,也表现和批判世界的各面,揭示作家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郁达夫曾经说散文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刘白羽认为散文就是作家的"血"和"感情"的"燃烧",因而他的散文犹如激越奔放的"心灵的咏叹"。这些散文大家创作的切身经验,说明凡是优秀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著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和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人生真谛的诠释。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把握作家主体思维的个性化,致力于探究作品展现的主体个性美。具体来说,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意在把握主体情感的真实性

表现至诚的心灵和主体的人格与个性,是散文艺术的第一生命。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对散文的真实性往往只把它作为作品内容的审美要求来进行分析,而忽视了作家感情的投入和个性的体现。在教学中对"散文的真实"应须从两个层面进行把握:一是创作主体的自我真实,二是作品客体形象的真实。创作主体自我的真实源于作家诚实、谦逊的人品和真诚、自由的创作心态。作家不避个性、缺憾、喜怒哀乐,毫无掩饰地坦露自我的真实观感。散文客体的真实。也就是说,散文形象要能够透视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需明确散文的真情不仅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有赖于情感的驱动,全无什么情感模式。这样才不会抹杀散文的真实性,才能揭示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坦诚心灵。

二意在把握主体情感的深层性

散文创作主体要最大程度地表现自我和人生的审美特质,决定了散文不仅有真情,而且富有情感和思想的深邃、独特、创新,表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和主体个性的特征。对于散文主体情感表现的深层性,在散文教学中往往以其思想的崇高与否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而忽视了作者自我情感和思想的投入等方面。散文不仅仅要有不同凡俗的思想深度,而且还要这种思想必须是"自我"的,是自我切身的感受,是发自肺腑、通过心灵的体验倾诉出来的。鲁迅的作品正是一自我对社会、对国民性前所未有的剖析和挖掘,赢得了文学史上的丰碑地位。但其文并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在其冷峻如铁的文字里,灌注著满腔的爱和恨。只凭"崇高"的思想性,不看作家的情感体验和自我个性意识,是不能深入作品深层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的。在教学中我们对散文的把握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切实把握主体情感的深层性,即把握作品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按其内容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品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它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这种记叙性散文写人叙事总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以至整个生活的具体而深切的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分析任务及其生活片段、场景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段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

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为主,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描述,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属于这类散文佳作。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抒发的方式及其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和深化的过程。

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是以明述事理为主。但它并不是侧重议论的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运用文学形象来发表议论。说理和形象相融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有的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鲁迅的一些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等文章,都属于这类散文。在教学中对这类散文的分析,重在揭示它运用文学形象来进行说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形象的思想意义。

三、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各学段对阅读有哪些具体要求

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扩展资料: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规定: 1、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63534别和选拔功能。 2、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语文课程标准。

2.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有怎样的建议,并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课程及教学

新课标必修部分对文言文的要求如下: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两部分的内容有点矛盾,事实上,前面讲的是对内容的把握,后者则是对文言文的言的认识,前面要求较深,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而后面则要求很浅,只要求读懂而已。这样从语文的性质来看,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没有形成有机统一,而是呈现出割裂的态势。

我认为如果照顾到初中已经积累大量的文言文素材的前提,应该以第一方面为基准,适当上调文言文对言的学习的深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3.新课标语文的课外阅读要求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

总目标中的第七点: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四学段(7~9年级)

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我们看到新课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虽然是最低标准,但如果按普通书10万字计算的话,9年才阅读40本书!

教学建议中关于阅读的建议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5.新课标对第四学段阅读教学有什么新要求

比较而言,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6.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评价默读,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7.小学生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3~4年级)(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8.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应注意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特别关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大家也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总之,欣赏课堂教学的口味在发生变化,不仅要求有新意,还要要求有创意。

然而,大部分教师不能自我的更新知识,或者对新理念的支离片碎的理解,造成搬用和套用一些新的形式与花样,致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改变了,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却放任自流;教学形式改变了,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却没了合理的秩序。教学手段改变了,信息化技术占据视野,课堂教学却掩盖了真实的思考;课程资源开发了,课堂教学的拓展却漫无边际等等现象,如何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经常在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