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萍散文***金色关山

关山,关山,是一处关外的山吗?无山何以成关之山,无山何以是山之关呢?

两年多来,我只是从照片与文字及言语听着关山的变化,没去过,无法体会那种身临其境的美感,心心念念了许久,金秋十月终于成行,欣喜难免。

十月的关山,是花香满地的关山,公路两侧的金盏菊,笑意盈盈,如同盛开的百合花,娇艳的不落俗套。

金盏菊是关山乡种植的,是美化环境为了让乡村更美而种植的,是为关山更美好更幸福意花语诠释了向往。

虽然天公不作美,但也没有落雨,天阴,有点暗沉,却也隐藏不了一份喜悦,一份来自一路旖旎风光的喜悦。

说旖旎的风光有些夸张,但与我去过的一些乡镇相比,进入关山乡地界后的景致是温婉的,不说那些率先感知秋的树,从树干到树梢铺陈的或黑或黄乃至黄叶飘飘,且说那公路两侧行道树底下种植的金盏花,瞄一眼都令人心生欢喜。那些花儿,托腮笑脸相迎,一样的目光一样的神情,不会凭借喜好面对过往的万物。

关山作为永靖县一个比较偏远的乡,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沿盘山路行,离县城越来越远,而离兰州西固近了,夫说二十几分钟就到了西固。

清晨九点的风,属于关山的风,冷飕飕的风与若隐若现继而不见踪影的阳光,一起弹奏关于秋特有的寒凉,草木因为少了阳光的眷顾与垂爱,潜隐的黯然书写着有点感伤与萧索的秋歌。

那些赞歌与秋歌的深深凉意,在关山的风里飘荡,民居村落掩映的秋色里,唯有乡村上空的炊烟,溢着回忆的特质。那袅袅的青烟,飘着麦草的气息,漾着大地的质朴与真。

久居城市之人,对于乡村是喜欢的,会喜欢到乡村找寻久违的情愫。因为好多城里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对于农村的感情是深刻的。我出生并生长在乡村,我熟悉乡村的一切,即使那冒着热气的一坨牛粪,也是带着青草的气息,冒着欣喜。

我深知,曾经那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牛粪是会被拾回家的,而今,除了山坡上再也闲散不过的牛儿,其余的牛儿都在牛棚里安享主人的侍候,不用去村外的草地也不用去涝池饮水,想找一坨牛粪是很不易的。

一切像马儿打的响鼻,驴儿嗯啊嗯啊的歌唱,一下子把思绪扯远又拽回了。

农人对于秋的感知,不在遍植银杏树的黄金大道弥漫的浪漫气息上,也不在胡杨林摇曳的唯美里,他们心田根植的秋是祖祖辈辈传承的该摘包谷了、该挖洋芋了、该挖百合了、该犁地了、该种冬麦了的重复间,一个个季节一个个年年岁岁是从那一块块地上开启又结束的。

秋田作物还坚守着大地,关山乡的寸土亦不例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一块块百合地,吸引着或远或近的目光,让关山人引以为荣面。

车行路上,我被窗外的景色迷惑,思绪总是抛锚。站在山坡上,我的眺望带着期许依旧的高度,对守着一方水土的杨树敬畏有加,金黄与发黑的叶片边缘,诉说着秋的一切。

好多树还执拗地与初秋恋恋不舍,唱着挽歌,不愿弃之远去,所以让那抹绿加了灰度与深度,而用明黄、鲜黄、浅黄、鹅黄、桔黄、鹅黄、杏黄及朱红染色的叶子,用曼妙读取着深秋。

山峦的灰与近乎层林尽染的多彩,横撇竖捺,着色恰到好处,留白也拿捏的极有分寸,等着慢热的草木渡秋。

公路的腰肢柔软无比,或蜿蜒上山,或扭来扭去扭到山脚,而后一个转身,去向村子深处。一抹秋色在横着扫过,光秃秃的梯田安之若素,完成使命的静默,相对无言的真,让岁月的天空飞过的鸟儿,一次次回望。

看不到南飞的大雁,或许没有大雁,我只是怀想那一行行人字形的美好。

一只松鼠眼睛滴溜溜地看着我,短暂一刻,我还没有反应,便竖着好看的尾巴,一溜烟进了草丛,不知在嗑哪株草的籽粒。

没有看到野鸡,传说里的野鸡与野兔,或许与我是无缘的吧?我不是关山乡人更不是帮扶人员,自然不屑与我相见。

我忽然感慨不已,关山的干部是有福气的,那一奔三跳四飞的野鸡,还有蹦跳的野兔,高频率的闪现,把他们视为朋友抑或是家人。

关山的领地里,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那些动物的出行言明了生态的和谐,生存环境的美好。而地里的稻草人又兢兢业业地守望着田野,与乡镇干部一样执着而业精于勤。

临夏自从开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刺加速度以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摆脱穷日子、住上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甜越过越红火,迈步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上,用笑容诠释了精神扶贫与健康扶贫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美好绽放在关山秋色里,熠熠生辉而又温暖。

风是婉约的,在通往关山森林公园的公路上,遇见从兰州市金城公园骑自行车到关山的陈姓先生,与他闲聊得知,他赏景等候同伴的前来,他说一个半小时的骑行,让他甚是兴奋。

他退休后的五年骑行中,今年已骑行五次,每次对关山的感观都不一样。

生活的美好延展在角角落落,陈先生以及很多很多的退休老人告诉我们,退休了不一定要搬个小板凳在小区门口打牌聊天,其实可以活得更阳光更有情趣。

陈先生说,骑行既锻炼了身体,还开阔了视野,领略了不同时间段的景色,分享与获取一样有意义。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只见路边挂在枝头红玛瑙一样的红果果,拧着疙瘩,大樱桃一样挂在枝梢,深绿的叶子在转色,或微黄,映衬的果果红得妩媚。

沙棘果果一拧着疙瘩,炫耀着秋的沉甸甸,那一颗颗酸酸的果果,让大家对其望而生畏,只喜欢制成饮料或含片的沙棘,不喜欢浆果的酸。

陈先生的同伴前前后后骑过来了,他们喘着气,停好车,开始歇息。

关山森林公园的游客三三两两,不多,有人在摘红果果吃,我也摘了一串,不吃,只为一份深秋的艳羡。

别过骑行者,目光依旧被吸引,弯弯山路两旁,黄灿灿的野菊开得正艳,花头虽小,却一团一簇,自成一景。蓝色野菊也绽放着明媚,与星星点点的格桑花和金盏菊各自为阵,各自抒写秋的情歌。

一切都是明媚,地里挖百合或洋芋的农人,他们弯腰弓背捡拾的姿势如出一辙,透着欢喜。百合的茎秆枯萎,凋零着,而蛰伏在土里三年或至多五年后的百合,像被挖洋芋一样,一根根茎秆之下,白生生的百合拧着疙瘩,呼吸伸懒腰,闪耀着的收获季的欢喜。我若是一株百合,几年后的破土而出,那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呢?我不敢想象!

百合被誉为“白金子”,其实农人也是金子,是土地的金子,他们没有让地荒芜,而是亲耕劳作,做着一个农人该做的一切,与百合一样散发着光芒。

两年前我为关山写的歌,由李海魂老师作曲,他通过钢琴与二胡的多次深情创作,最后在青年歌手祁斌倾情演唱献给关山。

歌有点淡淡的忧伤,一位关山乡的干部说,他有时听着不由热泪盈眶,沉湎在歌声里不可自拔。

“一年一年又一年啊年年红艳艳,白生生的一瓣一瓣又一瓣,为什么生得这样好看,我的出现让关山变得如此浪漫。埋在土里我的心疼了千万遍,静静地生默默地长盼着天亮,

为什么我生长在这样荒凉山坡上,年年守望……”

既然做了选择,便只顾风雨兼程。默默与守望的除了百合,还有关山乡的干部,不,所有的乡村干部,都是一个个百合,吃住在乡镇,双休日才回家,一年又一年,一晃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过去了,乡村模样大改,而干部也容颜已改,眼角的皱纹与鬓角的盐花,讲述着青葱岁月和过往。

我想我是懂得那份情感的,每个人都有爱自己所在地方,我即使没有在关山上班,而由于夫君调至关山三年有余,我写歌词也是感动了自己的。时至今日,我反复播放听时,依旧自己感动着自己。

我的目光一次次读取着路边的金盏菊,从绽放开始越过炎炎夏日,深秋依旧怒放,金灿灿、黄澄澄,炫耀着专属关山的花香满径,诗意无比。

秋日的关山也属金吧?是的,当然属金!我自言自语。关山是金色的,“白金子”破土而出,喷薄金色的希望。

花语描摹着关山的,温婉或壮美。四野的山是关山的标签吗?那层层的梯田,是大地棋盘上的棋子,像排兵布阵的士兵,一行行、一列列,似是风向标,,严防死守着田埂为界的阵地,抒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或唱词!

山峦庇佑着一切,即使远走他乡的人,也离不开大山的守望,归乡探亲的缱绻与不离不弃,使土地有着王者的风范,让奋斗的足迹一笔一划写出“幸福关山”。

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因为情同手足的关爱,无论相识与否,金盏菊的灿烂的一模一样的。

山的威仪、地的威仪、水的威仪、天空的威仪,让金色关山摇曳金色的威仪,一步一步举着金色的希望,走在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山无言,花无语,在风中,金色关山行吟金色。

二、散文||响水 响水

散文||响水响水

我在《冬歌文苑》发表地域散文上百篇了。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渊源和故事。有时候会因一个人爱上一个地方,比如青岛、比如蓬莱、比如北京、比如天津、比如成都;有时候会因一个地方爱上一群人,比如酒泉、比如麻栗、比如康保、比如西安、比如奉节。

写《奉节奉节》的时候,我说,与奉节结缘,媒人是董卿和《中国诗词大会》。

那么,我与响水结缘,“月老”便是黄玉东和《冬歌文苑》。冬歌文苑创始人黄玉东,亦师亦友,是我文学路上的贵人。

响水,是黄玉东老师的故乡,从他多篇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故乡念念不忘,一往而情深。

响水,听起来就有一种灵韵、律动的感觉,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与向往。聆听水的响声,那是怎样一种美妙的感觉啊!

因为黄玉东、龚文宣、周庆荣等响水作家,因为我敬慕的朱文泉将军,我便爱上灌江口、爱上陈家港、爱上“云梯关”,爱上英雄美丽的新响水。

响水县,因县政府驻响水镇而得名。

响水镇北依灌河,灌河河床陡深,潮起潮落,支流汇聚,跌水轰鸣;数里之内皆闻其“水响”,因而以“响水”名之。

响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洪武赶散”迁来大量移民。

洪武赶散又:红巾赶散、红缨赶散。明朝初年将江南人口迁徙到苏北的历史事件。

明初,因为长期战乱,江淮一带,人口锐减,田灶荒芜。为尽快恢复发展经济,朱元璋决定移民屯垦。

据说,朱元璋迁徙江南富人到苏北屯田开荒,除了发展经济需要,也是为报复苏州、松江、嘉兴一带王府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遂以移民垦荒为由,将王府40万人丁驱赶到苏北,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

到过苏北响水的人,都知道那里有条美丽的河——灌河。

灌河,又名潮河,东通黄海,西接运河,为响水与灌南两县分界的一条古老的出水河道。它像一条欢腾的银色巨龙,奔流在广阔坦荡的苏北平原上。

灌河又是江苏省唯一的在干流上尚未建闸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在响水境内流程近四十公里。这里河宽水深,四季不冻,终年可以通航,是十分难得的“黄金水道”,被人们称之为“苏北的黄浦江”。

在灌河的入海口,有一座开山,它既是盐阜平原上独一的山,也是独一孤悬在海中的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山岛。

开山岛,从地图上看,是在响水境内,紧挨陈家港。由于历史原因,实际管辖权划归了连云港市的灌云县。

开山岛,虽属弹丸之地,但因位于灌河入海口处,地势险要,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据说,当年日本侵略军从灌河登陆,先占领了开山岛,并曾在海口筑一炮楼,至今楼址犹存。

“浪的执著、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两百旗帜收藏了太多风雨。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

“人民楷模”王继才的英雄事迹,让这座岛再一次名扬天下。

灌江口在古代也是赫赫有名的。相传二郎神杨戬担山赶大阳,从灌河口经过,掉下一块石子,后长成小岛,历经沧桑,渐有渔民在岛上定居,这座小岛也就成了一个小渔村。

后人为纪念二郎神,特在灌河口北岸修了一座二郎显圣真君庙。

《西游记》第六回讲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故事:玉帝差大力鬼王到灌江口传旨,要二郎神前往花果山捉拿孙悟空。

孙悟空便变做二郎神模样,径去灌江口,占了二郎显圣真君庙,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二郎神的居住地灌江口,一直以来颇有争议。

一说为四川省灌县灌口,民间多以此地为二郎祭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为证,在都江堰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都有拜祭二郎神的传统并一直流传至。

我更相信神话中的灌江口在响水。因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淮安与响水毗邻。

据称吴承恩当年写《西游记》时,曾从淮安坐船经灌河出海去连云港花果山,途经灌河口时,突遇狂风恶浪,只得靠岸停泊避风。

次日,吴承恩登岸散步解闷,看到海上日出胜景,喜不自胜,信口吟诗道:日出沧海东,精光射天地。俄然忽西掷,似是海神戏。

吴承恩来到二郎显圣真君庙,庙内供奉着二郎神,三只眼,手执三尖两刃刀,脚踏吠天犬,十分威武。

庙后还有一座土地庙。奇怪的是,棋杆不竖在庙前,而竖在庙后。庙内住持秋月法师告诉他,多少年前,孙悟空在这里和二郎神斗过法,孙悟空七十二变,还是斗不过二郎神,被打得大败,没法逃遁,只好变个土地庙,尾巴没处藏,就变根拱杆竖在庙后。

于是在《西游记》中便写出了“二郎神大战灌江口”这一段。

灌河古称“灌江”,在今距灌河口不远的陈家港从前就叫作“二圣港”,因为二郎神又称二圣或小圣。

《西游记》中“东海龙宫”“二郎神庙”均以响水开山岛上景观为原型,这也足以印证响水是二郎神杨戬故乡。

滔滔灌河其风光景色早已名闻遐迩。在灌河诸景中,最为罕见神奇的当属“灌河赏鲸”,也就是“大鱼朝拜龙王”。

沿灌河口向西距响水口十二华里的河北岸,原有龙王庙一座。每逢农历闰月之年的夏秋季,多有大鱼成群由海口随涨潮顺灌河而上,至龙王庙一带即转回。

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发生过一个大鱼群长约三里许,最大的一条数十米长,小的也有一两米;经响水口过去,大鱼在河中游动时,有的还跃出水面,真实再现“大鱼朝拜龙王”。

虽然“大鱼”屡屡光顾灌河,但很少有人看到一条“鱼”的全貌。于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鲨鱼,有的说是海豚,也有的说是鲸鱼。

“朝拜龙王”的不管是什么鱼,总之在灌河沿岸,一年四季皆可捕到各种鲜鱼,尤其在每年芒种以后至中秋节这一期间,更是四鳃鲈鱼最鲜美的季节。

灌河的四鳃鲈鱼,比松江的大而且肥,其香、色、味可与“松江鲈鱼”媲美。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首《江上渔者》的作者范仲淹曾在江苏吴县任职。

这首诗的“鲈鱼美”该不会就是响水的鲈鱼吧?不管是不是,来响水定会吃上美味的鲈鱼。

灌河是一条不简单的河。近年来,不少专家、教授曾对灌河进行多次科学论证,一致赞誉灌河为亚洲的“鹿特丹”、中国的“莱茵河”、苏北的“黄浦江”。

有江就有港,在灌河入海口处有一座天然港口——陈家港。

陈家港原名“蛏架港”,因为渔民在港汊边搭架晒蛏而得名。

清末光绪年间《安东(今涟水)县志》记载:“自道光三年(1823年)召双升科田五百余顷,见所存柴滩不过陈家港一隅,余皆海州滩荡载,与安东无涉,故不载。”

安东县衙那时已经谐音为陈家港,可能也因为看蛏架港不雅。

民国年间,胡雨人的《辛亥水利调查笔记》中记载:“蛏架港居民数百户,绝无商店一所,远客到者必寄宿就食于董事家。海安集稍有市场,而客店无一塌隙地,薰蒸于厨灶之旁,而无可奈何。”

民国二十五年《江苏省地志》在涟水县提到:“县属市镇以陈家港最大”,陈家港成为苏北重镇。

陈家港南接上海、北连连云港、东入黄海、内接京杭大运河、通榆河,可与国内港口城市及临海国家、地区直接通航,交通发达,风光旖旎,被誉为“黄海明珠”。

红旗首扬陈家港。就是这座苏北重镇,还有一段光辉历史和红色记忆。

1943年5月2日晚,原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兼第八旅旅长张爱萍接受了解放苏北重镇陈家港的重任。

他与第八旅副旅长张天云率领新四军、滨海总队、阜宁总队、涟水总队向驻守陈家港的日伪军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使陈家港获得首次解放。

张爱萍深感解放陈家港的重要性和战斗的紧张激烈,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南乡子•解放陈家港》的壮烈篇章。

“乌云掩疏星,狂潮怒号鬼神惊。滨海林立敌碉堡,阴森;渴望亲人新四军。远程急行军,瓮中捉得鬼子兵。红旗风展陈家港,威凛!食盐千垛分人民。”

这首词是张将军对新四军夜打陈家港的还原,虽时隔70多年,但诵读之时,仍可想见惊心动魄的战况,恍若身临其境。

食盐自古就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抗战期间,位于灌河出海口的陈家港有“江北食盐基地”之谓,年产海盐数十万担。

日军自1939年初控制了此地大小盐场,长期疯狂掠夺。据《百战将星谢振华》书中回忆:“他们(敌伪)在盐场周围布满了岗哨,人员进出一律严格检查……轻则吊打坐牢,重则枪毙。盐渐渐变得比金子还贵,盐荒也一天比一天严重了”。

“战地生灵憔悴甚,云霓一例望来苏”。张将军率部奋勇杀敌,解救民生于倒悬,正其时也。其实,这首词还有一个略有不同的版本,即“红旗首扬陈家港”版。

“迷雾掩疏星,怒潮汹涌鬼神惊。滨海林立敌碉堡,阴森。渴望亲人新四军。远程疾行军,瓮中捉得鬼子兵。红旗首扬陈家港,威棱。海盐千垛分人民。”

两个版本大同小异,无论是“乌云”还是“迷雾”,海潮“狂”亦“怒”,都是“月黑风高夜”,盐区战云浓,便于善于夜战的新四军舍生忘死,瓮中捉鳖。

但“风展”重于写实,“首扬”却是表明一个战略阶段的开端;此战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自然有所不同。

1988年5月,陈家港镇在镇政府院内设立张爱萍将军词碑,以此激励人们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

如今,走在灌河岸边,回首历史,那段抗战岁月在心中激荡。

灌河入海口的国耻碑,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警示后人不忘国耻。

灌河大堤062号小院子,既记录了日军当年罪行,也见证了陈家港战斗中新四军的神勇军威。

响水县烈士陵园里一块块烈士墓碑,无声诉说着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壮烈。

穿行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愈发感受到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陈家港是苦难的,它遭受过太多的兵燹海啸。陈家港是顽强的,每一次劫难过后依然灵魂不死,风雨而立。

陈家港有太多的故事,绵绵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滩涂,书写着淮盐的鼎盛与辉煌。

新时代的陈家港,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港城建设强势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高歌猛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新时代的陈家港,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幸福,正满怀喜悦与信心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上。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予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重点建设镇、文明镇、文明标兵镇等一系列桂冠。

今日的陈家港,铁军的血脉仍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延续,现在的陈家港依然是引领盐城市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的东部高地。

盐丰鱼肥生活美,万顷银滩闪光辉。陈家港正在实现新的腾飞。

我们感恩潮河成就了响水的辉煌,英雄云梯关的历史也不能忘。

古云梯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

如今,响水县文联编辑的刊物就叫《云梯关》,我的诗作《我的苏东坡》就经黄玉东老师推荐发表于此,说来也是缘分。

“自古黄河十八弯,历史上有个云梯关。云梯关,真古老,相传周朝建,嘉庆重修好。”

响水县黄圩镇云梯村,在明清时代是防倭重镇。明洪武帝在京师和全国各地设置卫所,明成祖时,云梯关就是大河卫的卫所。明嘉靖年间,倭寇曾两次入侵云梯关,均被当地军民击败。

史书记载,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间,云梯关是历代海防重镇、交通要道,险要河防、宗教圣地和商贸集散地,有“东南沿海第一关”、“江淮平原第一关”之美誉。

云梯关被历代帝王视之为掌上明珠,它背靠黄河,雄视黄海。日本高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以及唐人的多篇诗文中都曾提及此关,这说明关隘的建造年代最迟在唐代。

唐杜甫《后出塞》的诗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写的就是当年云梯关航运盛况。

云梯关正殿供禹王像,有“法海津梁”匾额,为于成龙手书。

清乾隆年间,江督高晋增建后殿,专祝禹王,以河堤柳田三百亩,作为香火院田。后殿建成,乾隆帝赐“利导东渐”匾额。

清嘉庆年间,河决二套,俗称“倒大通口”。次年套口合垅,朝野称庆,嘉庆帝又赐“朝宗普庆”匾额。津口古庙,悬两代皇帝御匾,更使云梯关名扬天下。

光绪年间,西风大作,淮水泛滥,两江总督左宗棠勘察淮河故道,专程到云梯关看了禹王庙,并嘱妥为保管御书匾额。后还拨款修禹王庙,大门左侧墙壁上嵌有石刻“左宗棠重修禹王庙碑记”。

清道光初年,南河总督完颜伟在两王庙正殿后建“平成台”,台为等边八角形,又名“八角亭”“望海楼”。

完颜伟之孙完颜麟庆复督南河时,为平成台题了一副楹联:“与水不争能,力尽八年惟注海;升堂思肯构,目穷千里更登台。”

登楼东眺,淮水茫茫,白帆点点,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在科举时代,安东县、阜宁县的秀才,凡中举人,中进士的,都登临望海楼,题诗填词,以显风雅。

省内外骚人墨客,亦多来此观赏。清人龚自珍曾在此题诗述怀,“室忘故侯,衔兼中外辖黄流。金銮午夜闻乾惕,银汉分流泻豫州。猿鹤惊心悲往事,鱼龙得意舞高秋,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

民间流传,当年唐朝开国名将薛仁贵东征归来,程咬金曾经在云梯关为他接风洗尘,迎接凯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云梯关虽因黄河复归故道而逐渐名匿声销,但它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

作为交通要冲,它为推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海防关隘,它为抗御倭寇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险要河防,它为防治水患提供有益借鉴。

作为古隘胜地,它为旅游事业谱写崭新篇章。

古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响水的美食自然与海有关。四腮鲈鱼就不必细说了。

响水县的浅水藕既无南方的苦涩之味,又无北方藕的微酸味,而白、嫩、脆、香。

响水历史上是黄河冲积平原,土壤多为砂壤土,含磷量大,速效钾含量较高;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浅水藕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响水将浅水藕定为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开拓销售市场,使浅水藕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并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被誉为“中国浅水藕之乡”。

响水条虾又称白虾,其壳薄软,色质透明,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传统生炝条虾,名闻遐迩,引来无数远近食客。外加野鸭灌汤包和红鮊鱼,响水之行,好吃的不能停。

我曾经陶醉于江南万亩的油菜花,金黄一片美的让人心醉。

走在江北的响水,你会看到万亩连片的西兰花,犹如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宏大画卷铺展向远方。

西兰花,又名花椰菜,是一种蔬菜,清光绪年间引进中国。

西蓝花含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营养成份位居同类蔬菜之首,被誉为“蔬菜皇冠”,在《时代》杂志推荐的十大健康食品中名列第四。

最近研究发现,西兰花不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甚至还有杀死导致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的神奇功效。有意思的是,正是给这种绿色蔬菜带来“独特味道”的物质才具有如此奇妙的功能。

响水西兰花种植规模达十万亩,十二个农业镇区中有八个镇区成片种植,千亩以上的基地有二十六个,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西兰花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西兰花之乡”。

响水西兰花不仅大量供应国内各地市场,还直接供货到日韩、欧美市场。

“响水西兰花”被农业部评为“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响水,西兰花不仅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花”,还是当之无愧的脱贫致富的“幸福花”。

响水地处偏僻,500年前还是一片荒滩盐碱,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在历史的长河,只是短短的瞬间,寻觅着历史的足迹,响水走到了今天。

由稚嫩迈向成熟,在艰难中蹒跚,在挫折中奋起,在磨炼中成长!响水人也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响水素有“苏北兰考”之称,刚建县时贫穷落后,自然条件恶劣。当时的响水穷得叫“响”。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小小张黄陆,直通华东局,中央也明白”。

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响水人不畏艰难困苦,以泰山压顶,坚韧不拔,率字当先的勇气,和着时代的强音。联产承包,兴修水利;灭荒治碱,改良水稻;敢想敢拼,与时俱进;一次次向自然抗争,向脱贫挑战,向小康迈进。

如今的响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响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县。

国家“一带一路”,沿海发展,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又赋予了响水勃勃生机。

很难想象刚建县时,响水的工业几乎是空白。如今的响水,已经成为东部沿海,投资发展的新兴的集聚区、新型技术能源基地。

响水工业经济区、响水经济开发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引领风骚。

如今的响水,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在这里“绿色氧吧”茂林修竹,和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

在这里商品琳琅满目,繁华热闹的农贸市场,人流如梭,贸易正兴。在这里美丽的响水湖畔百花竟艳,霓虹闪烁,曲径幽通。

在这里一片片造型别致的小区,星罗棋布,静谧温馨。在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新时代的响水人,坚定转型升级,建设产业新响水。突出城乡协调,建设美丽新响水。融入长三角,建设开放新响水。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新响水。

痛而奋发提振精气神,担当作为建设新响水。一个产业、美丽、开放、幸福的新响水,迎来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