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罒字的意思
罒字的意思是同“网”。用作偏旁。
扩展资料:
网(拼音:wǎng)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张网。网本义指一种用绳线编织成的捕鱼工具。后来引申指像网一样的东西,又引申指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系统或组织。
网”原为象形字。像在用木棍等做的支架上编成的用以捕捉鱼、鸟、兽等的网形。本义是捕鱼及捕鸟兽等用的网。由于网的形状不同,所以,商代甲骨文中的“网”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
籀文“网”字是由有四面支架的写法演变成的,把原像左右两侧的木棍的笔画和像顶部的木棍的笔画连成一条曲线,到了秦代,原来代表支架下部的木棍的笔画被省略掉了,这种写法被后代的隶书所继承,只是把外部的长曲线变成分两笔书写的笔画,甚至把代表网眼的笔画“ㄨ”省略一个。
在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只保留“网”字的外部轮廓,而里面另外加声符“亡”的写法,但没有流传下来。在秦代,还出现了在“网”字的里边加声符“亡”的写法,这种写法到汉代隶书中演变为“𦉾”,而到了楷书中则按照篆文的写法写作“罔”,把声符“亡”包在里边。
又由于“罔”字被假借来表示无、没有等意义,人们又另加意符“糸(纟)”,表示网是用丝来做的,繁体字形由此演变而来,只不过将“糸(纟)”移至外部。
在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罔”和“网”字都比较常见,“网”很少见到。新中国成立后简化汉字时,根据篆文和隶书的写法,把“网”字简化为“网”,因此“网”既是“网”的初文,又是“网”的简化字。
二、罒字头的字念什么
罒字头的字和拼音如下:
1、罗(luó)啰(luō)啰嗦(luōsuō)羁(jī)置(zhì)罩(zhào)。
汉字的含义: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可识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汉字一般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目前使用的汉字可分为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如日、刃、休)和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如粮、油、钢)两大类,其中形声字占多数。
2、1949年以来,中国积极进行了汉字改革工作,在原有体系内部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除了作为书写符号外,汉字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汉字的形态和表达方式往往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
3、例如,“家”字上面的“宀”表示房屋,下面的“豕”表示猪,猪养在房子里就组成了“家”的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又如“人”字,一撇一捺,两笔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人”字,体现了人类互相扶持、相互支撑的价值观。
4、汉字的含义是丰富多变的,不同的语境和背景可以赋予汉字不同的意义。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一些字形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5、例如,“日”字,甲骨文中的“日”字是一个圆圈中加一点,而现代汉字中的“日”字则是一个方框中加一个横杠,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太阳形状和运行规律的认识的变化。
6、汉字的含义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一般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分为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和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两大类,其中形声字占多数。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和金文,是现存最古老、可识的汉字。
三、罒怎么读 罒的意思
1、拼音:wǎng;
2、释义:象形,象一张网。本义:一种抓住猎物的工具。
3、用作汉字部首时写作“罒”字头,单用时写作“网”。用“罒”作部首的例字有:罪、詈、罗、罚、罢、罩、罡等。
4、部首“罒”一般称作网字头或扁四头,它是由网的象形简化而来的。远古时代的人类,为了取得食物,发明了大量的捕捉动物的工具,网就是主要的形式之一。像罗,罟,罦,罳,罖,罥等一系列的形声字,都是指用途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网具。其中的一些字,虽然已经十分生僻,但是由于网字头这个部首的存在,当今的我们还是能够加以理解和判读。
5、另外,网字头有一个重要的引申义,就是代指法律或者执法机构(法网):如署字的本意就是执法的机关;罪字就是违犯法律的行为;罚字就是处置违法行为;羁字就是约束犯罪的人员。这些字由于和现代文明息息相关,至今任然被广泛地加以使用。
四、罒怎么读
罒拼音:wǎng。
部首:罒,部外笔画:0,总笔画:5;繁体部首:网,部外笔画:0,总笔画:6。
如:罩罗(泛指捕鱼或捕鸟的竹器);罩笼(泛指捕鱼的竹器),捕鸟的竹笼或掩网,弛罩出凤雏。——三国魏·曹植,又指养家禽的竹笼。如:鸡罩。
隔音符号:
①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ɑo(皮袄)。
②两个拼音容易发生误读的或两个相同元音属于不同词的,这两个拼音间加标隔音符号(’),如:堤岸 dī’àn;答案 dá’àn。(凡例3.13)。
大写规则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姓氏和句首字母要大写。如:王维 Wáng Wéi、北京奥运会 BěijīngÀoyùnhuì;我们是学生 Wǒmen shì xuéshēng(凡例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