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小学语文哲理散文教学策略

首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有趣的竞赛、课本剧表演、精彩的辩论、电教手段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进而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其次,巧妙引导,善于倾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具体课例,揣摩学生心理,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研讨。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学生在互相的研究、讨论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了。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倾听,会鼓励小学生抛开“怕说错”的顾虑,敢说爱说,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发表不同的见解。使课堂生动活泼,异彩纷呈。第三,激发阅读兴趣,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相辅相成。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用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提高阅读兴趣,通过有声胜无声的小练笔设计,拉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理距离,读写结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如:《唯一的听众》中,练笔设计:1、当听到妹妹的揭示“聋子听众”的真实身份时,“我”的心里怎样?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晒晒“我”的真实的心理活动吧。2、学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老教授说什么?第四,加强合作,朗读训练,提高阅读兴趣。初读感知,精读学习,品读赏析,要让学生分角色读,理解的读,读出韵味和感情,以读代讲,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如:选取有一定趣味性、合作性的片断分角色朗读,之后让学生各抒己见,科学评价,能发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第五,写好读书笔记,注意知识的积累。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勤做摘抄,像蜜蜂采蜜那样及时地不断的把优美、精彩的词句摘抄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以致用。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要多样,以摘录好词佳句为主,以强化读书效果。摘记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性地摘记,才能促进语文阅读,提高能力,否则也是流于形式,徒而无功。一是摘录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成语。它用词凝练,含义深刻,特别富有启迪性。掌握多的学生才思敏捷,阅读和写作能力强;语言精炼,含义深刻,且充满睿智的名言警句,富有启发性、欣赏性。学生长期摘抄,会使自己的说话、写作靠近智者,会从辩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语言更加规范、精炼,并充满哲理;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反问句、对偶句、排比句等,促进深入理解,在说话、写作时运用这些句式,提高表达能力;含有关联词的句子,能学生的思维缜密,说话更富有条理性。要让学生把做笔记看作是一种乐事,自觉自愿去做,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总之,发挥主体作用,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人格魅力受到良好的熏陶,促进课内学习效率的提高;创新教学形式以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及时把握生成,构建灵动的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写好读书笔记,注意知识的积累。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勤做摘抄,像蜜蜂采蜜那样及时地不断的把优美、精彩的词句摘抄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以致用。在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要多样,以摘录好词佳句为主,以强化读书效果。摘记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性地摘记,才能促进语文阅读,提高能力,否则也是流于形式,徒而无功。一是摘录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成语。它用词凝练,含义深刻,特别富有启迪性。掌握多的学生才思敏捷,阅读和写作能力强;语言精炼,含义深刻,且充满睿智的名言警句,富有启发性、欣赏性。学生长期摘抄,会使自己的说话、写作靠近智者,会从辩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语言更加规范、精炼,并充满哲理;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反问句、对偶句、排比句等,促进深入理解,在说话、写作时运用这些句式,提高表达能力;含有关联词的句子,能学生的思维缜密,说话更富有条理性。要让学生把做笔记看作是一种乐事,自觉自愿去做,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总之,发挥主体作用,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人格魅力受到良好的熏陶,促进课内学习效率的提高;创新教学形式以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性;引入竞争机制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张扬学生个性;及时把握生成,构建灵动的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fangfangjia/thread-64850-1-1

二、浅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

散文在初中教材里占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果,是语文教师不能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知道,散文难教,但教散文过瘾。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走出课堂,有不可言说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求散文的这种教学境界,试图建构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最终找到一条出路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经得起应试的检验,同时还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没有契合点呢?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教学上,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文学作品的鉴赏,首要的任务是要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一般情况下,就某一篇文章来说,散文的教学无外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就单元教学目的来说,应该通过某篇范文的教学,教给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掌握该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另外,初中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先读通顺,再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积累也不容忽视,名家名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说起来,这是教学外的功夫。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洗练,朴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学的基本套路。由于散文常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第三,要教好散文还得要具有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教师较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感染学生调动学生。举凡操作性的东西,总得讲究个方式方法和先后顺序。散文教学,我以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如杨绛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通过阅读梳理可以发现,前半部主要写他生活的艰苦和精神的凄苦,作者从老王蹬三轮的职业、残疾的身体、简陋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着笔;后半部以时间为序,回顾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片段(A、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D、去世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写老王的为人,着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质。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读《老王》,通过对作者所写的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的细心揣摩和分析,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文革期间受迫害,在干校劳动改造),结合我的友善言行和愧疚的心理活动,就不难理解作者要表达关爱弱者与不幸者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在归纳出散文的主题后,要顺势进行拓展,围绕人文性做点文章,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比如《老王》一课,要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关心现实生活中像老王一样处境的老李、老张,与人为善,同情关爱身边的弱者。 3、赏析语言。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读《老王》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王送鸡蛋一事上要浓墨重彩地刻画老王的外貌?为什么要着意表现他的弱不禁风?文章是这样写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作者为什么要调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他的外貌和形态呢?这是很值得去咀嚼的。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作发散思维。这样的品赏,也可以说是读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当然,在依次研讨形象、情感、语言的过程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综上所述,散文教学还是有路径的。但是,教学的追求,难得臻于圆满,教学的艺术总是遗憾的艺术。

三、浅谈散文教学如何把握文章思路

——《藤野先生》教学回顾散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要教好散文就应结合散文的特点来教。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灵活,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是要求散文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散文的这种“散”与“不散”的辨证统一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自己首先弄清楚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某一篇散文“不散”的立意是怎样通过貌似零散的材料得到表现的。这个“怎样表现”就是作者的构思,即思路。只有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此,我就这方面谈些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愿抛砖引玉,以期同仁指点。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贯串全文的线索。散文有的以人为线索,有的以事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其次,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全文的材料是怎样围绕线索谋篇布局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结作者思路的基点从而把文章的材料及布局和立意统一起来。以下我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这“三步走”的。在教鲁迅的《藤野先生》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即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第二步便引导学生分析全文材料是怎样围绕这线索组织安排的。文章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第三步引导学生归纳,整个中心部分的材料是如何展开的,又是如何体现中心的。在材料充分展开的过程中,作者或正面或侧面写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因而得出,“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由于这篇文章主题的丰富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文章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当我们在第三步引导学生时,我们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它里面饱含着作者远渡异国来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有对清国留学生腐朽生活的厌恶和鄙视。文章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通过这样的整体到局部,分散再集中的分析,不难得出文章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由上述例子可见:面对一篇题材广泛,结构复杂的散文,只要通过抓住线索、弄清布局、归结中心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全文脉络就尽收眼底,作者立意就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