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者》眼泪开场白
《朗读者》第六期开场白:
睹物思人,
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情人之间难免"执手相看泪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是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
眼泪,
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
滋润我们的生活。
眼泪是一种直接传递感情的载体,
它表达着我们的内心情感与心路历程。
眼泪,
就像一条河流,
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本期节目,随朗读者,一起感受那些美好的眼泪吧!
《朗读者》第六期主要内容:《朗读者》第六期主题词"眼泪",斯琴高娃是上世纪资深演员,如果说演戏是假,那她投入真实情感去演戏是真的,今晚她声情并茂地朗读贾平凹巜写给母亲》,把自己融入文本引起共鸣,感动台下观众,很多人泪奔,第一次看到董卿眼泪,为什么瞬间背对镜头?文字感染力太强了,坚强的斯琴高娃最后也哽咽了。
开场词:生活中我们往往拒绝不了眼泪,那是一种情感的倾诉。张家敏的眼泪为脆弱的生命而流;斯琴高娃的眼泪为母亲而流;丁一舟赖敏的眼泪为命运的坎坷而流;陆川的眼泪为在可可西里那经历而流;张鲁新的眼泪为青藏铁路而流。
董卿:文艺作品里有太多关于“眼泪”的描写,当我们回望这些与眼泪有关的经典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内心的共鸣,原来生命的体验是如此接近,感觉直接表达着我们的内心与心路历程。
《朗读者》第六期“眼泪”书单:《藏羚羊的跪拜》
作者/王宗仁朗读者/陆川
陆川导演在电影上进行了创新,他拍摄了中国电影领域还属于空白状态的自然电影,为了拍摄这部自然电影,他经历了非常难忘的艰辛日子,有着属于自己的感动。陆川说:“《可可西里》是拍人的。””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他也希望他的读本能给人带来希望。
本书是军旅作家王宗仁的第37本作品集。本书收入了作家近几年创作的百余篇散文,其中《女兵墓》《藏羚羊跪拜》《拉萨的天空》已选入中学和小学语文课本。千字文《藏羚羊跪拜》已成为在读者中广为流传的美文。王宗仁的散文创作一直扎根于青藏大地,他坚持身体与心灵的同步在场,以独特的话语和方式阐释散文当中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貌。
这是好些年前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至今,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那时侯,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者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叉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蓬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几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叉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拜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象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膛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光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叉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写给母亲》
作者/贾平凹朗读者/斯琴高娃
斯琴高娃曾经演绎了很多银幕上经典母亲的形象,在40多部影视剧中,她饰演的母亲慈爱、大气、深情,多少带有她本人的性格和情感的色彩。有人说,演员的表演,是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在剧中,她流下过一个母亲的热泪,在生活中,也有一个伟大的女性为她落泪,那就是她挚爱的母亲。
——贾平凹
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当母亲或父亲与我们告别、与这个世界告别,那种疼痛是锥心刺骨的。
诚如斯琴高娃老师在朗读之后,泪光闪烁,
“该难过一下了。我们大家在座的人,都有爹有娘,而有的……包括我自己,爹娘都走了。所有,我希望在座的人,如果你们的爹娘都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的犟嘴,不然后悔来不及。”
生活有时候是需要这样的感动的,对生灵的敬畏,对亲人的思念,对身边人的珍爱。
愿你我都懂得父母伟大无私的爱,珍视那份爱,回馈那份爱。
《你是我不及的梦》
作者/三毛朗读者/丁一舟赖敏夫妇
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了三毛,那个名字与一个叫撒哈拉的地方联系在一起,那本书叫《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的第一本书是《梦里花落知多少》
而《你是我不及的梦》一书中几乎都是她的回忆,而这回忆之中更多的是对她这一路走来所遇见的人的回忆,她的一生去过好多的地方,可是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每到一个地方,总是会遇到很多的朋友,给她各种关爱,他们一起可以随心所欲的畅聊,可以不用说任何话都知道对方的心思,一个眼神都可以知道这些年彼此经历了什么,那才是友谊最理想且最应该有的状态,那种爱真的是来自心底,来自对于朋友这两个字的负责。“水接了,电来了,唯一的房间铺了地板放了日本式的低茶几,老灶留着,漏瓦换了,衣柜买了,门窗换了,铁锈窗拆了个干净—我们不住笼子,墙上的的裂缝补了,温泉接到房子里,石桩留在厨房,被褥也准备了,毒蛇从梁上拔下来,灯接了,可惊的是,山地乡亲合搬一个大澡缸过吊桥,给陈姐姐一个舒适的浴室,抽水马桶不够,居然挖了化粪池”。说实话,看到这段文字,心里真的很温暖,温暖的让人有些嫉妒陈姐姐的好运气,但是我相信,这种好运绝对不是单向的,一定来自她对这些泰雅族人真心的付出与关爱,所有才有了这样让人感动的一幕。
离家在外的日子,想联系谁就去联系,多给家里打打电话,在家里的日子,留多点的时光给家人,给最关心自己的人,毕竟人生那么短,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没有必要的事情上,最后徒留悔恨呢?
书的最后,三毛写了她去月牙泉时见到的一个名叫玉莲的索骆驼的女人,这段故事发生在甘肃。一路上,她与玉莲交谈了很多,她问了很多问题,但最让人触动的是当她问玉莲他们那一大家子是否吵架时玉莲说他们一大家子十四个人从来不吵架,显然她是吃惊的,可是不就是这样吗?为什么要吵架呢?他们——生活在所谓底层的这些人,他们欲望那么少,他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说实话,他们也没有必要去了解,他们只要幸福的生活着就好了,他们能够生活的一切,他们现在就拥有,他们有好大的房子,有吃不完的东西,六月里,田里瓜果满地都是…。瞧,他们的生活多幸福,他们的内心多满足。我们的内心呢?有几刻的时光会拥有玉莲他们那样内心的满足与富有?书的最后,作者写道:玉莲,你就是我所得不到的梦。
一对情侣、一辆三轮车
一辆轮椅、两只犬
为了在女友剩余的生命里
能看到未曾谋面的风景
他们在中国版图上
走出了一个“心”形路线来
“我并不认为她在拖累我。她其实是在成全我,成全了我作为男人的一份担当和责任。真正在发光的是她,而幸运的是我,因为我能占有这份温暖。”——丁一舟
赖敏患有一种罕见病,会造成行动不便。但她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丁一舟是一个造型师,因为他的女友赖敏身患这种病,而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带着女友和一条名叫阿宝的狗,骑着一辆三轮车,在中国地图上留下了一个心形的路线图。丁一舟说:“我只是用我人生当中的一段,二十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去陪她,她却用她剩下的所有的余生来陪我,对于我来讲是不可辜负的一件事情。”然而在旅途中发生的一个“意外”,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做出选择,也让他们流下了泪水。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回到家里,把那孤零零的三五朵百合放在水瓶里,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可口袋里的钱不敢挥霍。毕竟,就算是一小束,也是他的爱情。
那一次,是我的浮浅和急躁伤害了他。之后我们再没提过这件事。四年后,我去给丈夫上坟,进了花店,我跟卖花的姑娘说:“这五桶满满的花,我全买下,别担心价钱。”
坐在满布鲜花的坟上,我盯住那一大片花色和黄土,眼睛干干的。
以后,凡是百合花上市的季节,我总是站在花摊前发呆。
一个清晨,我去了花市,买下了数百朵百合,在那间房中摆满了它们。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家里所有的窗和门,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那是丈夫逝去了七年之后。又是百合花开的季节了,看见它们,我就仿佛看见了当年丈夫弯腰从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泰戈尔诗选之生如夏花》
作者/泰戈尔朗读者/张家敏
张家敏本人罹患癌症后,23年如一日地帮助乳腺癌姐妹走出心里阴影,帮助她们建立战胜癌症的信心。在生活里,生命的脆弱,往往让我们都拒绝不了眼泪,但如果让眼泪淹没了人生,何尝又不是一种悲哀呢。张家敏善待每一次伤感,善待每一次坚强,善待每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善待每一次秋风扫落叶的凄凉。她说她要做的,就是昂起自己的头,不让眼泪掉下来。
——泰戈尔(郑振铎译)
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2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4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5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还在乎拥有什么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青春》
作者/塞缪尔·乌尔曼朗读者/张鲁新
一位和“钢铁、冻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如果“眼泪”有反义词的话,那么也许就是“张鲁新”。他是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惟一的首席科学家,他是用一生只走“一条路”的人。“千里青藏一根轨”,这条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是西班牙《先锋报》眼中“史无前例的工程”;英国《卫报》评价“这条铁路正是中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张鲁信这样一个有泪不轻弹的人,也留下了“生死之泪”,“悔恨之泪”,“圆梦之泪”。
——塞缪尔·乌尔曼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
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
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80岁。
所以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
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错误引导自己!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二、荷叶母亲朗读技巧
荷叶母亲朗读技巧如下:
文章借荷叶护莲的情形,抒发了母亲对子女的爱,借景抒情,水到渠成,情真意切。在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首先要用我们的情感融入;把文章中的词句要读准确,读通顺。要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然后有表情的朗读出来。在教学互动环节,123、弦子、月亮、冷风、止水、笑看等学员纷纷上麦互动交流。
扩展知识: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它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从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抒发了母亲对子女的爱。本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冰心。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红莲,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红莲,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把我比喻成了红莲,而母亲是荷叶,生动形象。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在散文后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三、母亲***让我读懂你的心散文
从小,她对母亲就是敬而远之的,因为母亲总是用一种近乎苛责的标准来规范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四岁,母亲要求她每天背诵一首唐诗宋词。五岁,母亲送她去学水墨画。六岁,母亲为她选定了专修的乐器小提琴。一年级,母亲送她参加英语培训,二年级,母亲让她学习数学培优,三年级,母亲带她参加专门的写作训练班。她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不是读书就是练琴。
亲戚送给她一只雪白可爱的小兔子,母亲冷冰冰地请客人把兔子拿走,说不能让她玩物丧志,让这些小东西分了心神。她眼巴巴地目送客人讪讪地提起兔笼远去,伤心的泪水把辫梢都打湿了。母亲从来不让她到别人家串门,也不欢迎同学到她家里来玩,母亲说小孩子凑在一起玩太浪费时间,什么正经事也干不了。同学一来,母亲就做出冷若冰霜的样子,吓得同学不敢再来第二次。
她的家里安静得近乎冰凉,母亲很喜欢这样的氛围,说清静的环境对读书学习有好处。可是她郁闷、压抑,她觉得自己像一只被捆绑住翅膀的小鸟,困在一间小小的黑屋里受刑。她真想像别的孩子一样踩着色彩斑斓的直排轮溜冰鞋风驰电掣般地在广场上呼啸而过,她真想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小花园里嘻嘻哈哈地玩耍嬉戏。可是母亲一遍一遍地对她说:“女孩子一定要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你只能做一个淑女,绝对不可以成为一个疯丫头。你有空就在家里看看书、写写字、练练琴,整天疯疯闹闹的能成什么大气候?”
尽管心里非常委屈,但她却很听话,因为她打小就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母亲不让她外出的日子里,她老老实实窝地在家里读书写字。可她毕竟只是个孩子,难免会开开小差,她会瞅着楼下踢足球的小胖子微笑,也会望着一棵银杏树发呆,还会对着飞来飞去的蝴蝶喃喃自语。
她的每一个细微举动都被母亲偷偷地看在眼里,她的目光还没来得及从窗外收回来,母亲就铁青着一张脸出现了。母亲皱着眉头,抄起一根长长的尺子对着她的手背用力地敲下去。手,不太疼,可她的心里,很疼很疼,委屈的眼泪泉水般喷涌而出,她嘟哝着呜咽起来:“妈妈,我恨你,你一点都不爱我,你就知道让我学习,我为什么就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啊?我同学的妈妈从来不打人,也不逼着她们学习。可我呢,我就像一只蜗牛,身上背着的重壳都要把我压死啦!”
母亲的身子摇晃了一下,伸出手来掩住了自己的脸,沙哑着嗓子开了口:“孩子,妈妈都是为你好啊,都是为你好啊。你休息一会再学习吧。”母亲背转了身子跌跌撞撞地出去了。
她泪眼模糊地捧着两三岁时父亲和母亲搂着她、和她脸贴脸的照片看了又看,越看越感到伤心失落。父亲去世后,笑容满面、温柔可亲的母亲也跟着消失了。母亲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对自己的态度也越来越严厉,成绩不理想时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骂,成天不是大着嗓门地命令自己学这个、学那个,就是领着自己东奔西走地学习各种才艺。母亲整天风风火火地忙里忙外,忙着挣钱,忙着监督她学习,忙着给她买菜做饭洗衣服,很少坐下来和她促膝谈心,更别说像小时候那样把她搂在怀里爱抚安慰了。
她伤心地倒在床上哇哇地哭,哭累了便睡着了。睡梦中,她感觉有人坐在她的床边嘤嘤地哭,还用手轻轻地地抚摸她的秀发和面颊。那种感觉,柔柔的、软软,就像儿时母亲温婉柔美的微笑,暖暖的、甜甜的,好像能把世间所有的寒冷和阴霾都融化了。
她久久地陶醉在这种温暖中不愿醒来,可是,耳边突然响起的炸雷一般的吼叫声让她从甜美的梦中猛然惊醒:“还睡还睡,都几点了你还睡,今天的任务还没完成呢!”
母亲一边气哼哼地吼着,一边把一碗水饺重重地墩在饭桌上,招呼她过来吃饭。她低下头,哆嗦着捧起饭碗,木然地夹起一个水饺放在嘴边,一串眼泪叭哒叭哒地掉进了碗里。
对于十一岁的她来说,母亲的话就是圣旨。她能有什么办法呢,母亲天天在她耳边念叨的话语早已深深地烙刻在她的心里:她已经没有父亲了,母亲就是她唯一的亲人,也是她在这世间唯一的依靠,除了听从母亲的话,服从母亲的安排,她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她不再和母亲争辩什么,也收起了贪玩好奇的一颗童心,她每天按照母亲制定的学习计划和培训安排,勤勉刻苦地写字、画画、拉琴、学写作、学英语,母亲像最严格的监督员一样时刻监管约束着她的行为。
无意间,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分数和成绩就是家中的晴雨表,当她考了高分或捧回奖状时,母亲紧锁的眉头就会舒展,满脸都是灿烂的笑意,那晚桌上的菜肴也会格外的丰富。若是她做错了事、拉错了琴、考砸了锅则一定会招来一顿打骂,母亲满腔的愤怒就像决堤的火山一样向她凶猛地扑来,压得她透不过气、无法呼吸。这个发现让她伤心极了,她觉得母亲只在意她考出来的分数,根本不爱她这个女儿。她对这个家、对母亲越来越失望,一心只想着快点长大、快点学会了本领好离开这个冰冷势利、只会用分数来衡量自己的母亲。
她在母亲高一声低一声的斥责声中慢慢地长大,她已经习惯了母亲忽冷忽热、狂风暴雨般的脾气,也学会了忍耐和发奋,她更懂得除了通过自己玩命努力争取优良成绩之外,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她。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的天资和悟性,加上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终于让她在数年之后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她不仅以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名牌大学,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艺更让她在各种大赛中屡屡获奖,而青春姣好的面容、温文尔雅的气质、优雅娴静的举止也让她像一只亭亭玉立的白天鹅般惹人喜爱。
她终于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完满地完成了母亲想要实现的所有计划。只是,距离母亲制定的目标越近,她的心就距离母亲的心越远,由于母亲剥夺了她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快乐和梦想,她的心里始终对母亲有着隐隐的恨意和深深的抵触。这些年,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始终淡淡的,面对着母亲,她总是亲热不起来。除了生活中必要的问答,她基本上不主动和母亲说话,也很少正眼看母亲,总是沉默着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她跟母亲之间,一直隔着一层无形无影的薄纱。
虽然,如今的她已经真正明白母亲对她的种种严苛、甚至刻薄的举动都是为了她好。她知道,母亲是希望她以凤凰涅磐的姿态获得全新的自我,她也知道,没有母亲的鞭策和栽培,断然没有今天的她。但是,对于母亲,她更多的只是敬重和感激,她始终无法像别的孩子那样贴心贴肝地爱着母亲。因为,太多的往事始终不能令她释怀,母亲凌厉的眼神、粗暴的态度、冰冷的心肠和不问青红皂白的责打,时常在她的眼前交替出现,一幕幕悲伤的回忆让她对母亲总是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收到入学通知书之后,她急急地收拾起行装。她哼着歌儿在客厅和卧室之间跑来跑去,欢快地做着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她特意报考了离家最远的大学,目的就是能够挣脱母亲的.束缚,在自由广阔的蓝天碧海中尽情地遨游。母亲一直坐在沙发上痴痴地盯着她看,似乎有很多话要跟她说,却终于没有说出来。
她坚定地拒绝了母亲要送她去学校报到的建议,平生第一次,她对母亲说出了一个“不”字。母亲默默地瞅着她,脸色黯淡得骇人。
出发之前,母亲把一只手机塞到她手里,轻轻地说:“孩子,好好照顾自己。”她的心里忽地一跳,这样轻柔温婉的语气,她有多少年没听过了啊,一直以来,母亲都是那个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女强人,可自打她如愿地考入心仪的大学之后,母亲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神情和语气都变得温润柔和了起来。
挥别的时候,她看见了母亲眼中满满的泪光,心头有一点点疼痛的感觉泛上来,但逃离樊笼的强烈喜悦很快就让她忽略了淡淡的离愁。
远离母亲的世界逍遥自在,没有人在耳边喋喋不休地叨唠,没有人在身边指手画脚地指挥,她穿着跑鞋像风一样地轻快悠然地快乐奔跑,她大口呼吸着凛冽又甘甜的新鲜空气,她在北方的田野里恣意地激扬青春,她爱极了这份无拘无束自由欢愉的幸福新生活。
她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偶尔会给母亲发个短信。她其实一点都不爱给母亲发短信,因为她觉得实在没什么话可以跟母亲说,但母亲的短信却总是不厌其烦从早到晚密密地袭来,都是要她注意身体、吃饱喝好、多加衣物这样的套话,天天的内容都差不多,她看一看就删除了,她基本上不给母亲回复。母亲也并不在意她是否回复,依然每天在手机的那头絮絮叨叨地嘘寒问暖。
进入十二月,母亲的短信忽然少了许多,又过了两日,母亲的短信干脆没有了。她心里乱糟糟的,总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这天刚下晚自习,她就接到了母亲的挚友王姨带着哭腔打来的电话:“孩子,快回来一趟吧,你妈妈她不行了,孩子,你是她的精神支柱啊,你这一走,她整个人都垮掉了……”
她在北方刺骨的寒风中,抱着手机,哭成一个泪人。王姨在电话里断断续续的每一句述说,都像一把钝刀在慢慢拉扯撕裂她日渐坚硬的心。
原来,在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就发现自己的头顶长出了一个拇指大小的肿瘤,在医生无奈地表示他们不能肯定那是恶性还是良性的肿瘤之后,母亲不敢去进一步证实肿瘤的性质,因为母亲害怕会丢下年仅3岁的她。
由于担心自己的生命随时会逝去,也担心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女儿成才,更担心失去父母的幼女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在社会上自立,在痛哭了整整一个星期之后,母亲决定对她进行急速成才培训,希望她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各种功课,逐步成长为一个品格高尚、多才多艺的好姑娘。由于母亲害怕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会来不及将女儿送进理想的大学,也来不及陪伴女儿多走一程人生路,只好狠下心肠,刻意扮出残忍冷酷、不近人情的威严模样来强迫女儿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管教,以便尽早地完成自己的培训计划。至于赶走女儿的伙伴,扔掉女儿心爱的玩具,藏起女儿心爱的宠物,冷嘲热讽地伤害女儿,简单粗暴地打骂斥责女儿都是母亲的无奈之举,目的只是想让女儿抛弃杂念,一心求学,尽快成才。
其实,她的累、她的苦、她的委屈和无奈,母亲统统都知道,无数个夜晚,在她已经安然入睡之后,母亲总会静静地守在她的床前,心疼地望着她疲惫的小脸流泪。母亲一次次地向苍天祈祷,祈求老天让她多活一些时日,能够让她亲眼看见女儿考上大学之后再去天国。
王姨哽咽的声音幽幽地从电话里传来:“孩子,你母亲不是想对你发脾气,是她长在头顶的瘤,是她的病让她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还有,她没法不着急呀,她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总怕自己已经来不及了…孩子,你母亲最遗憾的就是自己对于女儿的这份心思,女儿全然不知道,她不想带着你的怨恨和误会去另一个世界…”
她在漫天飞雪的大街上疯了一样地狂奔,眼前都是母亲的影子,过去的时光潮水一样涌到了胸口。她想起放学归来遇到大雨淋湿了鞋袜,母亲二话不说,解开衣襟就把她冰凉的双脚紧紧地捂在自己温暖的怀里。她想起自己每天的早餐都是热乎乎的牛奶鸡蛋,母亲却总是最简单的开水泡饭就咸菜。她想起每次练琴之后,母亲总是细心地热毛巾给自己热敷因为训练而变得僵硬疼痛的胳膊。而自己呢,从小到大,她甚至连一杯开水都没有给母亲倒过。
母亲常年都戴着各种款式的帽子,粗心的她总以为那是人过中年的母亲依然爱美,喜欢装扮,却从未想到帽子里面竟会掩藏着母亲惊人的秘密。她总恨母亲管东管西剥夺了她的自由,却从未意识到是母亲用瘦小的身躯奋力撑起了她幸福成长的一片天空。这些年,母亲对她,除了默默的付出,还有那么多的包容,包容她的任性、她的叛逆、她的逃避、她的冷淡、她的漠视。
泪流满面的她对着故乡的方向缓缓跪下,深情地呼唤着:“妈妈,妈妈,您的心,我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