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学文言文随笔

1.以“我学会了阅读文言文”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亲,你好,你可以把作文中的《韩非子》改成你学过的文言文我真正学会阅读文言是在学《韩非子》四则的时候。

老师让我们把四则的全篇翻译写在一张纸上。我接到这个任务时,慌了手脚,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开始读第一则,怎么也读不懂。“这则讲的是什么?我怎么会读不懂呢?再翻译一遍。”

我这样反复想,反复译,还是理解不了它的含义。我越来越急躁,开始左顾右盼。

大家好像都没开始写,可是我写字速度慢,万一他们都写完了,我才写道一半怎么办呢?我正要开始动笔写,突然发现左边同学已经写了一半了,顿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不行,必须要写了。

我着急了,笔不停地写着,顾不上欣赏自己的字,顾不上看他人的速度。写着写着,似乎明白了前半段的意思,原来是学驾马车啊,比赛的结果怎么样?果然,徒弟还是输了。

我发现我越翻译就越理解,文章变得越来越简单,原来不会的现在我都懂了。突然,我停住了书写。

“凡”字不懂是什么意思。怎么办?忽然,我想起来自己带了本词典。

我开始查找“凡”。有这么多解释。

“一般驾马最重要……”,不太通顺。“平常驾马最重要……”,不行。

虽然还说得通,但总觉得不大好。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大概”,这个应该是正确的,因为他本来也不太肯定,而且还带有一些谦虚的成分。

我在书上标记好,又开始继续写。等写完这则的翻译,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要讲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赛马时总想着自己超过别人,别人超过自己,自己的名次如何,就算技术再精湛,也不能同马协调好,自然会输掉。

接下来的几则,我也这样。“边写边理解,不会查字典”的这十个字,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至少对我自己还是很适用的。

在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认真把其翻译成白话文,乍一看,容易啊!可当你翻起来时会异常困难,此时,我们就应该借助古文字典,资料来翻译,但仍要注意某些介词,代词等。代词必须弄清楚代指什么,而有时名词也要注意,因为它们常常由名词变成动词,大家一定要灵活运用哦。

2.学习文言文的感想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星缘蓝光一、开头最好开门见山,直接写出在什么样的环境背景下发生的事,给下***铺垫。

二、直接写事件,有什么使你有了启发,从而感悟到什么。现在没有没关系,以后干时多留心,寒假还长着呢,相信你会找到有关材料的,仔细品味生活吧!三、接着就可以写结尾了,也就是你感悟到的东西,要寓意深刻,打动人心,在做一小截,作文就算写好了。

学习感悟“人不学习要落后”――这是一句永远不老的老话:“人不能终身工作,却要终身学习”――这是学习型社会倡导的新理念。知识是一种神圣的“怪物”,怪就怪在它与其它资源不一样,任凭权力再大、财富再多、武力再强,也掠夺和俘虏不到“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只能是学习。因为,学习是走进知识殿堂的钥匙。

学习与时间学习需要时间,时间是学习的伴侣。在学习上肯多花时间、愿多花精力、能多花功夫的人,学习的内容就多,学习的层次就高,学习的感悟就深,学习的成效就大。

时间是人人都具有的财富,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它的价值。有的人把它当作生命的一切,有的人把它当作吃饭与睡觉的刻度。

时间与空间一样,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这是别林斯基对时间的定语。

但在时间价值这杆天平上,却有着不同的重量。时间的价值是无法计算的。

鲁迅先生认为“时间就是性命”。富兰克林提出“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从这个意义上讲,珍。

3.以“我读文言文”为题写500字左右的作文

从小学起,我们便开始接触文言文,但那时只是“小和尚念经”般摇头晃脑一阵。真正开始学习文言文后,我才觉得感触颇深。

文言文里,我看见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背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守着一片内心的宁静,向往那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让人们的心也随之一次次褪去冗杂,沉醉在那“欲界之仙都”。古代文人墨客亦留下了许多美景于他们的笔墨之中。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美。碧水清潭、高山耸峙,一切的一切,似乎美得无以言表,却真切地印在白纸之上。文言文是话中的画,所有的画也都展现在话中。交相辉映,让原本平淡的心立刻被一句一句的“话中画”衬得五彩斑斓。

可是,无论文言文语言如何精美,意境如何深幽,却仍让人觉得学着不容易。

也许是为了积累,课本中每篇文章几乎都要背。文言文的文字规律和用法毕竟和白话文不同,有时读起来都很吃力,更何况要背呢?另有一点,虽有言道“浓缩的都是精华”,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深,读了好几遍都仍不知它是抒情,写景,还是争贬时潮。

不论美还是难,却也是有趣的。有时在这里看见一个“之”字,表示“什么什么的”,可是在另一处就说不通了,于是马上想另一种解释。如此反复几次,竟悟出了几点规律。有时能自己读懂一篇文言文,噫!良多趣味。散文的揣摩重在体味情感;小说的揣摩要从细节入手;戏剧的揣摩重在矛盾分析;而诗歌的揣摩重在意境玩味。文言文中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虽较难懂,但只要稍得点拨,便能找到文中妙处,亦会感叹:古文之美,古韵之雅,莫能及也。还有那许多田园情趣奇闻轶事,只要三五笔便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或诙谐、或深邃、或简约、或豪放,总之文言文能够让人在文字的苗圃里采撷更多,有时甚至会流连忘返。

文言文,“让我欢喜让我忧”。我学文言文,体味到的乐趣亦比困惑多得多。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这只言片语中体现,意味深长,常常让人感慨万千。

4.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作文 500字急

咿呀学语时,我便从“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中接触到了古文。从此,对古文的好奇便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步了解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文化。

追溯古文的历史,探索古文的演变,我深深的被它的神奇和丰富所折服。古文,它向人们展示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古文,它向人们诉说着中国灿烂的古文化。它深沉而又古朴,它精练而又优美,它富有神韵,它意味深远,使人无不拍案叫好。

从古文中,我感受到了古人那深邃的思想。早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孟之道至今还广为流传,还能时时刻刻规范我们的言行。晚到明清时期,那一篇篇美文,那一则则故事,又怎能不值得我们借鉴、欣赏呢?

古文彻彻底底将我征服。我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我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洁身自好的精神而赞叹;我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爱国精神所震憾。“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景象时是浮现在我的眼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画面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每当将古文精辟的语句引到作文中,博得赞赏时,我总暗暗佩服古文那神奇的“魔力”。每次与远方的朋友写信时,添上几句古文,总显得那么充实,富有情趣,令人回味无穷。

5.我要这样学文言文,作文300字

“呱呱小儿,但饮牛湩,至于弱冠,不明犍状。佌佌之豚,日食其羓,洎其成立,未识豜豭。”在2013年江苏高考以《绿色生活》命题的作文中,一名考生就以这样通篇骈体古文的方式完成,阅卷老师在读到此文时,视作“怀疑卷”提交给专家组。南京市语文基础知识阅卷组组长、古典文献学专家吴新江在看完全篇后,仅对文章的注释就写了4页纸,当地媒体急寻这名“古文奇才”,六月的一天这位学子终于露面。

“不仅普通阅卷老师不认识、看不懂,就连我这个教古典文献的老师,也不全懂,有些见过但没用过,还有四五十个古字根本不认识。回去后我查阅资料,做了注释,光注释就写了满满4页!”阅卷老师、古文专家吴新江在评价这名学生时,自觉惭愧。他表示,事实上光会用文言,会写古字还不算什么,这毕竟是高考作文,切题才是第一要务。而这篇文章,熟练运用“恰到好处”的古文,紧扣“绿色生活”的主题,“古为今用,十分切题。”此外,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也对这名考生高度赞扬,他表示,“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

六月的一天,该生首度露面,是江苏如皋中学高三(12)班的学生,名为王云飞,家住如皋下原镇一个叫文庄村的地方,其父母都是农民。而且,他还是一名理科生,从他的高考成绩看,其总分已经超过了一本分数线。王云飞表示,自己平时就对古文比较感兴趣,先后自购了《史记》和《尚书》,曾经把《资治通鉴》翻烂,此前在多次考试中还尝试写过武侠小说、文言文小故事等。

“高考前一天晚上,我还跟妈妈说,我要冒险了,我要写文言文。”王云飞说,“我觉得写得还不错,但心里也没底。不知道阅卷老师看了怎么想。”

一位阅卷老师表示,“这位考生此方面造诣相当深,不仅会用古字,而且用得很得体,能在考场上短时间里活用古字,说明他已纯熟于心。此外,这篇作文也很有思想,他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明现在环境遭破坏,幻想能回到农耕时代,写得相当不错。专家一致认同给他打了高分。”这是江苏高考继2001年《赤兔之死》后又一篇文言文高分作文。一位专家表示,“《赤兔之死》虽然是用文言文写作,但毕竟是‘三国体’,而这位考生则是纯正文言文,修养的确很深,直接读古文献的硕士都没问题。在网上,此文已经被多家媒体及网友追捧,有网友笑称作者为“穿越人”。

6.作文:我一定要学好语文(600字左右)

怎样学好语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

7.【展望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作文】

小学的时候语文作业无非就是一些抄抄写写,默写,背诵之类的。

难度也不大,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稍稍思考,就可以打出来了。我觉得升入了初中,学业肯定会越来越重,尤其是语文,肯定会更加难。

或许作业也不会很多,但是难度肯定会有少许的提高,比方说文言文,是一读,二译,三理解。读没多大的问题,译也只需稍稍思考便可答出,但第三项理解,就稍微有了一点难度。

小学时学文言文,只需明白大致意思和中心思想就可以了,现在是在以前的基础要求上进一步升华,去挖掘什么原作者如此写作的意图,赏析这句,品读那句的。在求知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艰难困阻,但我相信自己,我有能够学好语文的自信。

加油。

二、引用古诗词写2段随笔***共400左右***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

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

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2。和谐长得什么样子?它身高是多少,体重又是多少?它多大年纪?它顽皮吗?它贪玩吗?它平时爱笑,还是爱哭--它会流鼻涕吗?它开心的时候会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吗?它忧郁的时候,是不是浑身上下都是灰蒙蒙的?它像老师们一样喜欢唠唠叨叨婆婆妈妈喋喋不休没日没夜地说教吗?它是不是也长着满嘴大灰狼的尖锐牙齿?它是不是一整天怀里都揣着一把尖刀,苦心积虑地要去清算一颗理不清头绪的脑袋?或者,它根本长得就不像一个人,而是像一朵在夜色中暗自啜泣的芍药,或是一棵在野地里难得为人注意的狗尾巴草?或许,它的真正模样,就是扯根橡皮筋,做个弹弓,打别人家的窗玻璃?关键的是,它有没有同情心?

只是无论怎样猜测,我还是不大清楚,和谐究竟长得什么样子。

不过,关于和谐,关于它所有的传闻,从颠沛流离的孔夫子,到在园子里散步逍遥讲学的亚里士多德,从回光返照的塞晤士河,到卷滚着沙土呜咽着向东而去的浑浊黄河,从第一道闪电带来氨基酸的消息,到天下皆公的大同世界,那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各种传闻,似乎都表明,它口碑极好。似乎只要慈悲为怀的和谐轻轻一揽入它的怀抱,那么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化为乌有,似乎只要通体玲珑的和谐一点安慰,那么一切的痛苦都可以被融化。那些为和谐所亲近的人,如果问到他们,究竟什么是和谐,或许他们也说不上来,但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和谐,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但在成千上万张舌头上滚来滚去的和谐,不过也就表明,它就是个好东西。

既然人们都如此传诵着和谐,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和谐诸多的令声令名,也许,我们真的必须相信这一点,和谐是个好东西--因为,很多时候,事实的真相并并是如事实本身,而是经由人们说成,所谓三人成虎。人们越是传闻越多,越倒表明,和谐这个好玩意,也就仅仅是在人们的舌头长出来的好玩意。因为人们常常挂在嘴头的东西,往往就是在现实中踪迹罕见的东西,往往也就是人们在心底里渴望却总无法触摸的东西。和谐就是比孙猴子还善于变幻但总是扑簌迷离的东西。它的本性使它适合于人们站在它坚不可摧的对立面来将之谈论。

那就不妨让我们站在它的对面,和它进行对视。我们在一手举着矛一手举着盾的寓言中和它对视--我们不清楚那是逻辑上无法自言其说,还是这种自个击打着自己的脸是出于一种光天化日之下发乎本性的真诚。我们在不可思议的神话故事中和它对视--人造的上帝在第六天造了人,人是在第几天造就了上帝?或者,一个小小的苹果的奖赏之后是海伦的私奔所引起的无休无止的连年战争?我们在残酷的历史面前和它对视,当法西斯把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关进集中营,摧残、毒杀、烧毁,我们从那极端之恶中领略到的对暴力和恶的憎恶和痛恨--难道从这种灾难中获得的启示算得上一种暴力之后的平衡?我们在历史的饥饿年代与之对视,当看到成百上千万的人在理想的奔跑中嗷嗷待哺而自食相残,我们或许正是于此极端之苦难中汲取一种所谓的看不到眼睛而只有模糊泪水的历史教训--其中有多少谎言,有多少蓄意隐瞒,其中谁又有力量去追求事实的真相?我们在千篇一律的口号和主义中与之对视,是否从同一个模子里塑造来的千万颗脑袋因着它们的整齐划一我们就看到所谓的秩序和谐之美?……我们越是站在和谐对立面,我们越似乎能够以更清晰地方式辨认出和谐的模样。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是不得不相信,人类有资格谈论和谐,人们也有权利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它挂在舌头上。

和谐就是一面镜子。它只映照出与之相反的影像。它不是我们上面所猜测的任何模样,它只是一种绷紧的状态,从那张力当中回返到对我们自身的认识。它从暴力、从邪恶、从丑陋、从一切的不和谐中闪现自身的影子。和谐犹如诗人沃尔科特在一首诗中说写的,它是:

奔跑的雄师与惊惧的雌鹿之间的约定,

她眼中含着某种对恐怖的默许。

和谐里面隐含着荒诞,也隐含着对荒诞的容忍。我们对它猜测,但还是无法最后将之言说。和谐实则上就是一只我们所永远无法理解的野兽。但无论我们是否理解,人们一直谈论着它,并将之裁定为一种生命的核心。

生活需要感动

我的心境是一江秋水,常常被一个小石子激起涟漪;我的心境是一张白纸,常常被涂上色彩;我的心境是几丝琴弦,常常被微风撩动。漾起涟漪的湖更动人,涂上色彩的白纸更绚烂,撩动的琴弦更能撩人的心弦。这是我的生活,是我生活里的感动,有了这些感动,我的生活不再平淡。有了这些感动,我的生活流光溢彩。

是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体验,而这体验的过程中,就定会有感动,或柔美如涓涓细流或奔腾似惊涛骇浪,莫扎特曾经说过:我的音乐源自我对生活的感动。你知道吗?感动往往能创造出许多传世之作。贝多芬在皎洁的目光中为瞎眼但热爱音乐的小女孩弹奏,那美丽的月光,小女孩纯洁又挚诚的心使他深深感动,从而让他灵感翻诵,创作出了那凄惋而又震撼人心的奏呜曲--《月光》。晏殊在自家的幽径徘徊时,看到那南归的大雁,凝望那将要逝去的夕阳,这一切使他感叹,也使他感动,他于是缓缓道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千古绝对,李白花间起舞,月下独酌,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些惊世之作,不都源于诗人对生活的感动吗?试想,若他们的生活没有感动,他们的心境不就如一潭死水,那人间岂不少了许多佳句,我们的许多心情,不也没有合适的诗句来为我们道破吗?

生活需要感动,感动往往能激发出内心潜在的力量,如前几年那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洪涛中,我们惊见那一座座用躯体筑成的城墙,用热血保卫了祖国和人民,如今年全国遭非典,我们又震撼于那一个个圣洁的白衣天使,他们无私,他们有爱,他们不惜折翼也要挽救那些垂危的生命,这一幕幕都令我们感动,在感动中,我们发誓要尽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出一份力。假如人人都心如顽石,对这一切熟视无睹,人人各顾各的,那我们未必能战胜这些困难。

书上说,面颊是为最美丽的河流准备的平原,感动的时候有笑有泪,生活有悲有喜,但生活离不开感动,让我们热爱生活并为生活感动吧,那样,你的心灵就如同时常被月光照耀,让清泉淌……

3.生活需要喝彩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他的宽度;岁月可以作证,我们,曾为自己活着!——题记

生活中,你可以充满笑脸,你也可以保持沉默;你可以面对追去梦的艰辛,你也可以承受挫折的苦痛;你可以追求豪华,你可以追求富有;你可以沉醉幸福,你可以沉醉胜利……

只要你为生命奉献,只要你为生活喝彩!

你会在李白面前谱写你的篇章;你会杜甫面前写下你的感悟人生;你会在诸葛孔明前展现你的智慧;你会在赵子龙前留下你的雄姿;你会在蔺相如前表现你胸怀的宽广;你会在晏子面前滔滔展示你的口才……

相信吧!虽然我们不可能都像诸葛孔明一样“出师一表真名世”;也不可能都想文天祥一样“留取丹心照汗青”!为生活喝彩,它是你超越自我,谱写生命的音符;是你挑战人生,踏响生命的的乐章!为生活喝彩,你不必为自己而忧伤,未来的一切都是光明,生活需要现在开始奋斗!为生活喝彩,为你的信念喝彩,为你的奋斗喝彩,为你的目标喝彩,为你的成功喝彩!

不要自卑,不要气馁,只要我们超越自我,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那就是成功,我们就可以为生活喝彩。

你可以在贝多芬面前演奏小提琴;你可以在肖邦面前演奏钢琴;你可以在达尔文面前谈进化论;你可以在牛顿面前说万有引力;你可以在伽利略面前观测星空;你可以在达芬奇面前用画笔描绘大好河山!

为生活喝彩,无论你是否平凡,无论你是否出色,只要你笑对人生,只要你笑对生活。

你可以选择文学,你可以选择音乐,你可以选择美术,你可以选择哲学。

为生活喝彩,我们不要回味昨天,我们也无须畅想明天,生活需要喝彩,在喝彩中我们的生活才会走向高潮!

琼林宴上,争取你的一角席次,历史长河,谱写你的精彩瞬间,为生活喝彩,你的一生,就不会白过!

4.生活需要阳光雨露

小鸟需要歌声,因为小鸟要呼朋引伴;花儿需要美丽的外表,因为花儿要吸引蜜蜂蝴蝶;生活需要阳光雨露,因为生活要它滋润沐浴。

一阵春雨过后,万物都有了生命力:一会儿跃过山坡,小花小草破土而出;一会儿拂过柳旁,芽儿吐芳绽放;一会儿穿过林间,鱼儿跃涌千高……好繁荣的景象。大自然好像高明的魔法师,将这一切突然间变了出来,使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一切……

走在林间小道,有种说不出的放松。阳光透过松肩,照在草地上,闪烁着无数的光芒,像洒着无数的宝石。小溪潺潺地流着,涌着……像一群你推我赶的小山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朝着黄河奔腾而去。

天空中一道彩虹划过,在云层中搭起了一座“希望之桥”。我抬头望去,感到刺眼,又感受到阳光明媚。我不觉得停住了脚步,手轻轻地放了下来。

突然,我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要是台湾的小朋友可以与大陆的小朋友在彩虹桥上手拉着手,一块儿唱歌、跳舞,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此时此刻,这个愿望那么强烈!我真想:这里就是我的家,我的生活都要在这里度过。

花儿在阳光的孕育中相继开放;小山羊在草地上追逐奔跑;鸟儿在树间嬉戏打闹。一切都是五彩的世界,五彩天使的家园。生活要是如此,那该是多么欣慰。

生活像是一个大调色盘,而阳光雨露呢?则是这其中不可缺少的。

我喜欢的夜景

大自然是多么美好,不管在白天(、傍晚)还是夜晚,都会给我们带来一幅幅美好(而不同)的景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我喜欢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站在楼顶上眺望夜景,但是,有时看到的并不是我喜欢的那一幕,因为在城市里的灯光太耀眼、太强烈了,以至于我什么景色都看不见。

我喜欢的夜景是安安静静的,没有强烈耀眼的灯光,只有明亮皎洁的月亮高悬天上,周围尽是一闪一闪的星星。那么美丽的星空,我一定要坐在池塘边欣赏。池塘上萤火虫提着它们的小灯笼欢快地飞舞,坐在荷叶上的青蛙不时地哼两首小曲,顽皮的小鱼儿一会儿追逐嬉戏,一会儿停下来听青蛙哼曲子,尾巴也随着音乐摆几下,把尾巴上的水都甩到了荷叶上,顿时形成了一粒粒小水珠。水珠骨碌碌地滑动,在萤火虫小灯笼的照耀下,真像一颗颗晶莹玲珑的珍珠呢!

一阵轻风将更清新的空气吹来了,里面还夹着泥土的湿润。啊,真是一股温和的风,它仿佛一首安静的催眠曲,悄悄地要把万物催眠。萤火虫停了下来,飞走了,大概是要到它们舒服的小床去了;青蛙也停止了歌唱,从荷叶上跳走了;鱼儿也互相追逐着游走了。我打了一个呵欠,星星眨着小眼睛,也示意我该去睡觉了。

我依依不舍地说:“美丽的夜景,晚安……”

评析:

文章想象力丰富,写出了想象中美丽的夜景,结构安排合理,环境描写出色,修辞手法选用恰当,语言生动形象,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不足之处:开头稍差,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冲突。灯光耀眼的夜景也是一种夜景啊。

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家的温暖

曾经固执的以为我们可以成为篡改新一个世纪的历史,曾经固执的以为我们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的潮流,但是呢,现在,站在(街头)繁华的街道上,看着陌生的人群,听着陌生的歌曲,看着陌生的事情,(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而陌生。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从现在)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竭尽全力的想要以自己坚强的样子来面对整个世界,想要以叛逆的面孔来面对辛苦的父母,想要以冷漠的声音去(熟)面对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

我们是一颗叛逆的树苗,在这个世界以惊人的速度飞快生长着,这个年龄是叛逆的年龄,我们正在用稚嫩而成熟的脸颊去面对这个社会,我��作为这个叛逆社会的一员,我在努力的扮演着乖孩子的角色,在我的心里当然叛逆也在不停的生长着,但是我一直在努力维持着自己原始的形象,我也想尝试着自己的不可跨越的地方,其实,或许有些严重了,这并不该是我这个年龄所该发出的感慨,但是不可不提的是我的妈妈对我的严格。

其实我可以保持着自己原始的形象和妈妈的严格是分不开的,当我看到目前所流行的,她所谓的“奇装怪服”,我也想试,但是我没有,我始终没有,我知道她在很努力的为我诠释着爱的篇章,或许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单纯而善良的我,她只是希望我不要和社会上的那些人一样而已。

(而我们,又有谁不懂得她们的良苦用心呢,其实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只是在做一种逃避,还记得以前喜欢趴在妈妈的怀里,对她撒娇,听她讲故事,我不知道这对某些人是不是已经算是曾经了,但是最起码我认为,我,不会!)

在我和妈妈的沟通上,妈妈在做着让步,我在努力学习乖巧,我们都很努力的想要改写一段别人都不可能改写的纯洁历史,在我的周围,有好多以前乖到不行的孩子,但是现在,很可惜,他们有的已经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有了接触和交往,他们现在已经对我来讲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疏远,他们和我似乎已经有了距离,有了不可跨越的距离。

你知道么,我曾经和许多孩子一样,和父母吵架就想着离家出走,自杀,这真的好傻,实行这个方法的已经有N多人了吧,但是真正成功的呢,是几个?1个?还是2个?我想要努力克制住自己的坏脾气,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为的只是她��我的妈妈。

我也和妈妈吵过架,而且经常吵架,原因很简单,我和她的脾气都不算好,都是固执的人,即便自己错了,也要理直气壮,但是每次受伤的还是我们自己啊,或许我们该学着变乖,学着长大,学着理解,学着不再用冷漠的语气对爱你的人,学着不再伪装自己,卸下自己华丽的面具,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家的温暖……

评析:

文章写出了自己和家长共同做出的努力,观点较明确,结构安排比较合理,结尾点题,有一定的说服力。

不足之处:文章的叙述语气和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矛盾,题目啰嗦。

美丽的花朵

“金树银树天上栽,红花紫花天上开”

当一道火光划破寂静的长空,它会骤然绽开一朵鲜艳的花,它与别的鲜花不同,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甜美的回味。

它瞬间绽放,也稍纵即逝,从不曾留恋这繁荣的花花世界,却在消失后留下了串串金色的眼泪,一直从空中坠到地面。它昙花一现,就像机会;它稍纵即逝,就像时间;它逝去如水,就像生命……聪明的人懂得把握机会,抓住时间,珍惜生命,而不思进取的人,只知道等待机会,浪费时间,荒废生命。

这种花有很多种。有的,出现红绿相间的颜色,搭配合理,和谐舒畅,花心是黄色,周围还有一些银色的小蜜蜂,在采蜜呢!有的,现出深紫色的花瓣,让我想起了那高雅的紫藤萝,危在旦夕时所表现出的坚毅与激情。当它在空中消失的不见踪影的时候,又为我们下了一场金色的雨,断断续续,且闪耀着高贵的光亮,那热烈的,鲜艳的色彩,激荡着年轻的心灵。也许这就是它的眼泪吧?有的,充满了朴素的色彩,像平凡的涧边青草,可是,如果少了它们,前面那些华丽的装束很快就会被人们所遗忘。它富有神奇的力量,能闪亮人的眼睛,那清亮的淡黄色,生机勃勃,具有能射穿万丈光芒的力量,似乎可以洗刷万年的尘土。有的,绽开了一张酷似娃娃的脸,有五官,有表情,有动作,有神态,他弯着腰淘气地想摘走那晚的月亮。它的笑容是那样灿烂,两个耳朵都快连了起来,不过同样悄然离开了。还有的,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唤起了天上明亮的星星,给它们披金带彩,于是,它们就在空中唱起了歌,跳起了舞,那珍珠花消失后,天上像下了场流星雨,那紫色的光穗,四处飞蹿,还发出“嗖嗖”的响声。我站在路旁,仰望天空中的花朵,它们一朵朵开得多么光鲜亮丽,灿烂夺目,地都快被它们震碎了!

突然,在不远处,几条像巨龙般的火光飞向高远的天空,腾飞的龙,直窜入宇宙,似乎要去探索人类的未来世界;几道不同颜色的光芒大放异彩;一些火球升入空中,随即消失了。满天的美丽,满天的灿烂,朵朵鲜花次第盛开在湛蓝的高空,真想用一张照片包揽那一瞬间的天空。

它就是闪亮耀眼的,象征中国腾飞的,盛开在遥远天际的焰火。

评析:

结构安排合理,语言生动流畅,抓住了焰火的特点,比喻新颖,色彩把握出色,结尾点题并与开头遥相呼应。

不足之处:若能再换一个富有诗意的题目效果会更好

心里有一股淡淡的忧伤,不知从何而来。

真想找个人依靠,聊一聊,可我却不知可以找谁。

沃豪斯在期待着某种东西,也许,是安慰吧。我们,不都是强颜欢笑的机器么?

突然觉得自己很空虚,心里好像被抽空一样。

其实,我根本没什么可抱怨的,不是么?其实我,一直都很幸福,对么?

很讨厌自己一个人安静下来,很讨厌自己一个人……

我不想哭泣,只是一个人,静静的紧闭双眼,去用心感受,空旷旷的……

我一不记得自己何时开始有这种感觉,也不记得,自己从何时开始学会感受这些。一些微妙的感觉,勾出一丝丝伤感。

这种感觉,是孤独吗?也许吧,因为我不知孤独是否属于我,也不知道我认为是朋友的人,是否真的是朋友。

学妹说,在学校每天可以看到我灿烂的微笑,觉得我很幸福,没有人舍得让我伤心。是啊,因为我爱我的朋友们,所以只要和他们在一起,我就会感到快乐。我也不要看到他们任何一个人伤心难过……快乐,应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不是吗?

然而,可以衬托出快乐的,却偏偏只有悲伤吧。不然,快乐又会是什么?快乐,还是快乐么?

我自认为,我是个看得很开的人,我也很努力的这样做。我和每个人一样,努力的微笑,努力地抓住身边的每一个亲人,努力地,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

我,还是我。不是悲伤不属于我,而是我不属于悲伤。

我终究是为自己而活,为快乐而活,为友谊而活。这。就是我的全部。

我所拥有的,仅此而已。但。都已足够。我相信,我的嘴角,永远会上扬。

让我们:

如果有悲伤,就学会享受悲伤。

如果有孤独,就学会享受孤独。

如果有快乐,就学会享受快乐。

如果有幸福,就学会珍惜幸福。

因为,这些。才是最真切的生活,不是吗?

享受自己拥有的每一部分,而不是承受………………

高贵与卑微

卑微与高贵就象一个银币的两面,是共生共存和互为正反的悖论。

——序言

如果没有卑微高贵从何而来?

如果没有高贵卑微因何而生?

诚然,个人条件的的高人一等是产生自大的温床,这些条件包括身份包括容貌包括难得的才华。但自大从某种意义上仍是一种高贵,因觉别人不如自己,因不必也不甘低头。西楚霸王项羽,高傲自大,自视甚高,直至战败,但他战败后不肯投降不肯度江,笑对刘邦的百万雄师,自刎而死,谁说这不是一种由自大衍生,由生命见证的高贵。诚然,身份或个人外在条件的卑微是自卑的种子,自卑是,对一些不公平的事不能也无心反抗,犹如一块被压缩的海绵,但亦可逼出不屈逼出高贵,如那从小被嘲笑为矮子的拿破仑拿起剑称霸欧洲,当他穿上军服戴上皇冠之时,谁不着眼于他富丽堂皇的高贵。但谁又敢说他这时就不再觉得自己卑微。

诚然,卑微和高贵互相掩饰,互相纠缠。

而身份的高贵并不代表真正高贵,正如身份的卑微并不代表真正的卑微。反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其实是一部高贵与卑微的历史。有身为主心为奴的人叫人恨,身为奴心为主的叫人赞,身心皆为奴的叫人怜。

因此真正的高贵是一种气节,是一个民族可以延续的动力。是严寒摧不倒的松,是出污泥不染的莲,是拿起武器反抗的手,是悲天悯人的心。真正的高贵是承认自己卑微的勇气。

真正的卑微使人身穿华服却显得猥琐。是被私利蛀空的头脑,是逢迎拍马出卖亲友的丑态,是分明觉出自己受到压迫却得过且过的悲哀。真正的卑微是缺乏对卑微感知的麻木。

而卑微和高贵又是相对的。不到终南山不知道自己的渺小,看不到高贵又如何知道自己的卑微,或和自己一样人的卑微。

因而,高贵是鄙视或怜悯卑微的眼。卑微是崇拜高贵或对高贵熟视无睹甚至敌视高贵。

又试问谁没有高贵?谁不曾卑微?

——————————————————————————————————

出发与到达

出发从某种程度上是一次到达,到达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出发。

——序言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出发,从这一秒钟出发到下一秒钟,从今天出发到明天,从一个站点出发到另一个站点。期间可以看见远方荆棘阻路。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到达,从这个彼岸到达另一个彼岸,从思考的途径到达结论,或者从一个目标的终点到达下一个目标的起点。期间必有灯塔指引航向。

不管计不计较成败输赢,路上荆棘的刺痛,可以成为你到达下一站的站牌,我们称之为阅历,期间鸣响汽笛是警醒,使我们没到达前不至于懒惰。不管在不在意哀苦欢乐,路上斜阳的照射是风景、如苦药中的糖,期间长鸣铜钟是警告,使我们不至于落入陷阱或自掘坟墓。

其实每迈出一步都是出发,出发是到达的一半,是成功的一半,若当初没有第一个工人添的第一片砖瓦,今日长城如何筑成?若当初没有关于火种的尝试,如今万家灯火如何得来?

而出发并不等于实际意义上的到达,到达并不等于脚步可以停留,因人的欲望永远没有终点,进步与错误同生。

而每一步都是到达,若不在乎已定目标,至少每一步都可促成他人到达。到达并且背上行囊再次出发。

因此,亲爱的人们,出发和到达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构筑人生的所有部分。我们永远行走于路上,为了梦想,为了出发,也为了永无止境终点的到达。

三、浅谈古诗词中的虚写艺术

1.举例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2.诗歌中的虚写、实写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画家作画很讲究虚实笔法的运用。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

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

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避实就虚的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诗人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短短九个字,就形象而生动地把愁之繁多,愁之无尽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化实为虚,虚实相生,使愁在李清照的词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繁重至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长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愁之深是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是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本来不易表现的愁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是那么形态万千,生动感人,让人浮想联翩?这都得益于虚笔的运用。音乐也是难以表现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这是描写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但这个困难在白居易的笔下似乎不存在。音乐在他的笔下是那样美妙神奇,生动感人,读他的《琵琶行》,仿佛亲临音乐的殿堂。

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呢?他用的也是避实就虚的手法。《琵琶行》里有一段精彩的音乐描写。

琵琶女的琵琶声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不正面描写音乐,而是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来形容。

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嘈嘈切切交错着,就好象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

一会儿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走;一会儿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该被折断了似的,声音凝结休止了。

但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以无声写有声,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运用,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悠长的回味,这正是虚笔的特殊艺术效果。虚笔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艺术效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笔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的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诗歌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

3.古诗中什么是虚写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全诗无一字写人,但却又句句不离主人,以主人所处环境显其性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主人的志趣中,可以体现出诗人的襟怀。既很好地表达了这“不遇”的事实,又做到了以少胜多,可谓“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手法,在表现人的抽象、虚无的情感方面也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表现人的愁思,如果按常理进行正面描写的话,很难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运用虚笔,化实为虚却能达到这一效果。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这样的实例。

4.古诗中何为虚写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用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实写的现实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这种虚实并写的手法使作者虚写与实写的两种思想感情之间构成一种对比和反衬,从而使这两种思想感情都得到了更加强烈和充分的表现。与分别单独描写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的写法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首词中所采用的虚实并写(以虚为主)、正反相衬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巧妙、十分有力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5.随笔作文:浅议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浅谈古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分享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也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而艺术手法赏析题则是古诗词阅读鉴赏题中的必考题,

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诗词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或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种景或物上,

通过对景或物的描写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

梅、兰、菊、竹、苍松、翠柳、黄河、边塞、明月、清风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李白的《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借“浮云”“落日”的情态,抒发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离情别绪。

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

6.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典故运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点”“面”不均衡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

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

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

7.古诗词鉴赏凉州词张籍对比和虚实艺术手法的简要分析

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