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

拼音的由来及演变如下:

1、由来

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到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2、演变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稍后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

学拼音的原因:

一、语言校正

全国的方言区别极大,为了语言交流的方便,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语言标准,这就是普通话。而帮助普通话推行全国的就是拼音。这是它的最大价值,也是核心意义。

二、汉字识别

通常认字可以凭借教师的教授,自己的记忆,但总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并且别人也未教过的生僻字,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去查证。在查证的过程中是以偏旁部首查字法,但认读这个生僻字却需要拼音的校正和帮助。这时,拼音就是一个必须的工具。

三、文字输入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王选先生完成了汉字激光排版系统的发明之后,汉字这个具有上千年生命力的活化石又换发了第二次生命。之前的汉字输入是以汉字结构为基本组成,现在已经可以以拼音直接进行输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运用拼音输入法在使用电脑。

二、中国汉语拼音的由来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

扩展资料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从此诞生了,它实现了中国人民自19世纪末以来为之呕心沥血,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汉语拼音方案》是近60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汉语拼音历史

三、拼音的来源是什么

我们现在常用的汉语拼音,其实并不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东西,那么汉语拼音究竟是怎么来的?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创造汉语拼音的人名叫周有光,他出生于1906年,江苏常州人。10岁那年,跟随家人一起迁移到了苏州,后来进入新式学堂接受教育。

1918年,周有光进入常州高级中学,他读书的学校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第一,使用方言,当时国家虽然一直提倡用国语教书,可老师却一直用方言教授知识。第二,用古文教学生,这个问题跟国语有些相似,当时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用白话文教育孩子,可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是用古文,即使是写信也要求学生用文言文。那时候,有人甚至认为,如果用白话文给父母写信的话,就是大不敬。学习期间,周有光认识了一个比较喜欢白话文宣传的老师,在相处的过程中,周有光跟他接触了很多新鲜事物,对白话文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1923年周有光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期间他主要研究经济和语言学。1933年他跟自己的妻子结婚,两人一起去了日本留学,因为仰慕日本的马克思经济学家,他离开了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考入京都大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在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当上了一名老师,后来他又参加了反日救国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有光带着一家人,逃到了四川避难。抗战结束之后,他又回到新华银行继续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际,苏联专家曾提议两个国家可以使用同一种字母,结果周有光这个四朝元老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认为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基础,如果使用其他国家的文字,那么就相当于舍弃自己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使用苏联的文字,那么会对整个文明造成毁灭性打击,上级领导同意了周有光的说法,让他负责拼音工作。最终周有光不负众望,成功研究出了拼音,让国内的百姓,可以方便的学习白话文,国家的发展,也因此顺利了许多。

四、中国的拼音字母怎么来的

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

最初给汉字注音是在西汉末期,两个字拼切一个字音,这就是所谓的反切法。如“塑”,“桑故切”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S),被切字的韵母的字音音调跟反切下字相同(),那么这个字音就拼出来了,应读为“s”。

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仅有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民格写了一部《西儒耳目资》,用了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后来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浯拼音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有邮政式和威妥玛式。

1892年,近代汉浯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提出“切音新字”;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订了40个“注音字母”;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3年,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字”诞生。这些都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推动作用。

解放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在过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52年起从事自创字母工作,后因效果不好,决定采用拉丁字母。1956牛文改会发表了“汉语拼音草案”,经多次讨论、修订,于1 957年11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并于次年2月,由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最后签字者是周恩来总理.这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晶报》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