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亲刚去世很伤心散文 - 百

我的母亲是一位十足的农村妇女,她没有读过几年像样的书,却在我年幼时用她的方式为我树起了人生路上的榜样,她没有华丽的言辞,更不擅长嘘寒问暖,只会一直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一直做着,默默的……

小的时候,村里的叔辈们常说,父亲和母亲刚成家那会,爷爷在外教书,奶奶一个人把四个孩子拉扯大,很不容易,而爷爷因忙于工作而对家里疏于照顾,所以爸爸他们兄妹几人几乎对爷爷没有太多的记忆和依赖。等到父母结婚分家那会,听说他们只分到了一个圈起来的小土堆。在农村,把那个叫做庄基地。于是,一番寒暄客套,农家人的朴实和热心帮我们盖起了房,说是房子,其实也就是两个土窑洞,到现在,虽说不回家,两个窑洞却也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干干净净。

有了住的地方,还不算是完整的家,得有收入,母亲一度催着父亲出门打工,最终协商的结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父亲不想我们和他小时候一样,很难见自己的父亲一次,所以最初还是决定跟着国家的政策走,栽树、垦荒,种了收,收了种,一年四季,时光飞逝,当初的小树苗早已经开花结果。再看看母亲,苍老的容颜完全推翻了她不到35岁的年龄。说实话,那时候,我真不懂什么叫理解,我觉得好像每个人天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做,而且是应该并且必须那么做的,就像我的母亲,她或许就应该那么累,而我就应该上学、玩耍,所以,一时之间,我觉得我和母亲几乎是两个世界的人,她的所作所为不应该和我有太多关系。不过,那件事之后,我渐渐明白了一点。

应该是初秋那会,有一天放学回家,我路过村口的时候看到有商贩在卖那种叫不上名字的玩具,就是把一些不用的废铁废铝回炉融化后倒进之前做好的各种模型里,有小剑、小狗、还有一些人物。我当时特别喜欢,一回家就拉着母亲去给我买,母亲那天心情还不错,扔下手中没择完的菜,收拾了下就去了,到了那,她和几个老乡闲谝了一会就答应给我买,我那个雀跃,可是,还没开心完,母亲就和我”商量“了,说什么家里缺漏勺,又是小爸家孩子快过一周岁了等等,我没一句听的进去,倔强的拧到一边赌气去了,心想或许经不住我一闹她就答应了。可是,直到她喊我回家的时候,我也没看到我想要的那把剑,我儿时问家里要的第一件玩具,我当时的最爱。我的那个气呀,那个委屈,对着母亲开始大喊,我哭了,到现在我也能想得通我当时的委屈,其实只想让她明白,我是有多么的想要一件属于自己的玩具,哪怕只是便宜的废品加工。可母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她觉着小孩子不能宠,从小就要懂事听话,结果我的哭非但没有得到安慰,倒让母亲当时就没了耐心,一个耳光,就让我三天没进家门,去了奶奶家。事后,我记着母亲曾不止一次“委婉”地给我解释过,她的眼睛泛着泪花,足足一个小时的“思想教育”让我明白了家里当时的窘迫和母亲所谓的“勤俭节约”,而我也和所有小孩一样,就那么过了三天,最后一切照旧。不过,母亲为了生活而去委屈自己算是在当时让我彻底领教了,而我也在之后的很久才明白,也许母亲并不是天生就应该那么做,她也是没有办法的。

渐渐的,我长大了,对母亲多少有了一些叛逆和抵触。我上初中那会,学习成绩优秀,父亲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反倒是母亲,还是一样做着那些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我渴望被认可的心从未听到她哪怕只是一句赞赏,依然只是做着每天烧火做饭、砍柴喂猪,偶尔闲着出去转,也会顺便捎回一捆草的“闲事”,当时在我的概念里,她绝对能算的上劳模。而父亲迫于生活的压力需要外出打工,最终还是走了,一走就是大半年,每次临走的时候,总会告诉我,“下次考试争取考第一,我回来了给你买那什么辣子条”,这句话我到现在也是记忆犹新,可却总是没吃过,倒是母亲,总是因父亲多花钱给她买了件衣裳而总是嘟囔。

其实,细想想,那时我从来对母亲没有过深的了解,因为,似乎她永远只懂得省吃俭用,砍柴喂猪。什么穿衣打扮、唱歌跳舞、打牌看球的闲心思。她,永远没有,她,永远都在忙着。奶奶曾说过,她不愿去我们家是因为,每一次去母亲总是拍拍打打,扫了一次再扫一次,她嫌麻烦。

终于,有一天,我看到母亲停下了,不扫了,不干活了,连给我和姐姐准备过年的千层底也不纳了,没有失落,我反而很是好奇,究竟是怎么了?没到下午,噩耗就传来了,离我们村不远的外婆去世了,老人之前就得了个坏底子的病,结果,就这样,一个在奶奶和好多人眼中的女强人---我的外婆,她永远的离开我们了,只记得母亲当时翻箱倒柜的找,一番忙碌,她拿出了一个小纸盒,拆开来里边还裹了一个蓝格子手帕,最后拿出的是一瓶罐头,这在当时很受欢迎,我也知道,这是外婆最爱吃的--黄桃罐头,母亲的眼泪还是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拿着罐头的手颤抖着似乎要抓住什么,还没来得及送给外婆,是啊,给最亲的人的礼物,却成了永远也无法收到的遗憾了,不仅仅是因为亲情,或许更多的是她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恐惧,那一刻,我的心和母亲一样在颤抖。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或许是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也知道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发誓我要好好学习,不让父母为我再操心,尤其是我的母亲,我不能再让她受伤了,至少,我做到了每周放假回家帮她干活,给她讲一些学校的事情,她笑了,那一次的笑容很灿烂,似乎我们都觉着,苦日子快到头了,我们家的幸福来临喽。然而,老天还是没有眷顾我,和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我高二的那年,父亲因病离开我们了,那一年的那一天,我记忆的画面很乱,只有眼前的人来人往和亲戚们止不住的眼泪,爷爷奶奶的一夜苍老和那破败的大门上黑乎乎的一个“奠”字,我第一次看到母亲歇斯底里的一面,她的呐喊,显得那么无助,忙碌的人群中,我认真的去看这位把我养大成人的母亲,她那么瘦小,径直瘫坐在地上,无力的拍打着地面,泛起的尘埃如她的心一样刚起来就落了下去,她泪眼模糊的脸上写满了深深的不舍和深深的懊悔,似乎有一个天大的幸福还没有来得及和父亲分享,瘦弱的四肢躲在布满补丁的衣裳里也在颤抖,我不知道是冷?还是痛?我的心揪着疼,扑过去,一把抱住她,“妈,你还有我”。母亲机械地抬起头,摸着我的脸,颤抖的点头。第一次,我觉着那原来让我嫌弃的布满老茧的手是那样温暖,那样安全,也那样的干瘦。我哭了,父亲的离去,母亲的孤单,以前的美好展望似乎瞬间成了泡影,从此以后,只有我和母亲,不会再有人干活时哼着小曲干再多都不觉得累了,也不会再有人抽着便宜的香烟给我讲三国演义了,更不会再有人对我说“下次考试争取考第一,我回来给你买那什么辣子条”了,我们永别了,这真是永远。那一刻,我似乎能想的到我们以后的生活,我抱紧了母亲,前所未有的坚定了一个想法:从此以后,我要我的母亲不流泪。

亲人分离的悲痛黯淡了我们本就艰苦的生活,我和母亲收拾家里,料理庄家,还要抽时间伺候爷爷奶奶,老来丧子的悲痛,让奶奶几乎患上了痴呆症,每逢傍晚,没人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跑到村西头的小山坡上,无力的呼喊着她的儿子,夹杂着秋风,每每听到,都要让人心痛一次,无法改变的是父亲就这样走了,没有丝毫提示和叮嘱,留给我和母亲的就只有那一堆孤零零的黄土,有时,我在想,如果当年没有我,或许,母亲也一样随了父亲。

母亲为这个家和儿女操碎了心,她不会什么华丽的语言,只懂的默默的把我们需要的提前做好,而自己,从未去为自己考虑过哪怕一丝,直到现在,她出去吃上一次水煎包,还总在我跟前夸半天,每次听完我总忍不住要流泪,是啊,一块钱六个的水煎包,母亲那会真没舍得吃过!

未来的路可能依然坎坷,我的母亲为我做了一个好榜样,一位十足的农村妇女,一位伟大的母亲,还记得吗?我说过:从此以后,我要我的母亲不流泪。

详情见

二、***父亲散文诗***散文诗精选***父亲写的散文诗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父亲其实真的苍老了。

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脊背弯曲,必须挺拔如树,为孩子撑起一份安宁。

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脚步蹒跚,他得让孩子踩着他的脚印,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泥泞和荆棘。

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老迈的手臂垂下来,必须亢奋如初,像岛礁上的灯塔,在茫茫人海中为孩子指引回家的方向。

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生命的梦想枯萎,必须用全部的信心使其鲜活,如欧·亨利笔下的那片绿叶,为孩子挥去岁月的孤寂。

父亲牵着孩子,夕阳拉长了他们的影子,世界在他们的影子里无比静谧。

父亲守着孩子,酷似两株相识的树,没有言语,没有交流……除了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打扰他们。

父亲就这样站立着,石头一般地站立在我们的中间。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是依托,是踏实。

对于我们来说,父亲是承载,是人类血流涌动的声音。

许飞父亲写的散文诗

一九八四年庄稼早已收割完女儿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今天的露天电影没时间去看妻子提醒我修修缝纫机的踏板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啊闹着要吃饼干蓝色的涤卡上衣痛往心里钻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这是他的青春留下来的散文诗几十年后我看着泪流不止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个影子一九九四年庄稼早已收割完我的老母亲去年离开了人间女儿扎着马尾辫跑进了校园可是她最近有点孤单瘦了一大圈想一想未来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那时的女儿一定会美得惊艳有个爱她的男人要娶她回家可想到这些我却不忍看她一眼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这是他的生命留下留下来的散文诗几十年后我看着泪流不止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旧报纸那上面的故事就是一辈子...

如何评价父亲写的散文诗这首歌知乎

这些天,李健在《歌手》舞台上演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被我来来回回听了几十遍。

之前看这个节目,每每看到歌手还未开口演唱台下观众就已经泪流满面的场景,我都忍不住打趣台下的观众都是影帝影后呐,而李健演唱的时候,台下是出奇的安静,镜头扫过观众席,台下是许多张泪流满面的脸。

我想,这个舞台,有些眼泪是真的。

很有画面感的一首歌,林忆莲说道:他的声音真好听,就是在毫不费劲的唱歌。

听到这句话,我有片刻的失神,毫不费劲的唱歌,与其说他在演唱,更像在娓娓讲述一个故事,最后悠长的曲调,适时收尾。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李健说过,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他是失声痛苦,而不是潸然泪下。

潸然泪下是循序渐进缓慢的一个过程,泪点慢慢被触发。

有时催人泪下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而是平凡的力量。

我们都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长大的孩子,与父亲普遍缺少交流,我们是羞于互相表达爱的,我想这首歌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父亲,更多传达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拥抱父亲的孩子,拥抱孩子的父亲。

我是通过《我是歌手》这个舞台认识李健的。

几年前的春晚,王菲唱过他的那首《传奇》,之后红遍大街小巷,即使那个时候,对他也毫无印象。

毫无疑问,李健是通过王菲才被大家所熟知,所以他也是怀有感恩的心吧,唱完“父亲写的散文诗”在,他说希望大家也能多多关注原唱歌手许飞。

直到《我是歌手》这个舞台,第一眼是李健怎么这么好看啊,和当下娱乐圈颜值很高的男明星不一样,他像安静澄澈的湖水,多了一份岁月沉淀的味道在里头。

关于父亲的散文

记得有一次,他很少发脾气,脸上总挂着一抹浅浅的微笑,气得父亲几天吃不下饭。

他总是哀声叹气对母亲说:“我不笨。

可是学了三个月,笑对人生!在童年那些贫穷的日子里,父亲脸上那抹浅浅的微笑是我生命中的阳光,明媚着我阴霾的心空。

那时候日子苦。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学会了微笑。

当我第一次向父亲展开笑容时,在那一刻。

看着苦憋了几天还写不满两页纸的文章。

”看见这段话我不由的笑了,我觉得自己以前是多么的幼稚!有时候自己做错了事,父亲在气头上会说出一些严厉的话。

或是脸上一幅严肃的表情。

于是我变会对自己说“爸爸在也不爱我了,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看见父亲充满自信的笑脸,我就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过起来的。

父亲的乐观一直感染着我,不经意间、学书法每件事都以失败而告终,一定要挺住:“你父亲那次骂完你后,他后悔不及,特别是看见你孤单的身影,他就很难受。

他说他知道你已经努力了,他不该那样对你的?我常常这样询问自己。

就连看书,我也是躲在自己房间偷偷看。

别怕,爸没骂你,一直是这样的,应该不会生病吧!”我站在门外,我一直躲避着父亲,不敢看他!”听着母亲的话,便踩住了爸爸,可每当踩住了那高大的影子,这些都是你写的,但父亲总是很自信地对我们说,只要有空,他就会到书店给我买一些书,在柜子底下发现了成堆的稿纸,多少年来,他一直希望我能够学会笑对生活,学写一个“3”字,学了几天依然写成背朝天趴伏在地上的“3”。

父亲后来又送我去学画画,于是就把家里大大小小的可以找到的书翻出来看。

一个微笑,对别人来说也许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但对父亲来说,他对我的严厉是恨铁不成钢。

我从小做事就比较笨,无论怎么努力,也可以)父亲小时侯。

一个微笑,对别人来说也许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但对父亲来说,教我的老师是叹着气摇着头向父亲说的,泪水夺眶而出。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抑郁的儿子居然在那苦难的日子里学会了微笑。

我忧伤的眼神是父母一直的心痛,虽然简单些。

我理解不了他的话,但看见父亲阴郁的脸,我知道我肯定是没有做好,让他们失望了?语文、数学又那么差,父亲呆住了,父亲当年的眼泪是喜极而泣。

父亲说过“我的荣耀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父亲生性乐观开朗、豁达的人,人也更加沉默。

因为此事,我终于学会了微笑。

当我第一次向父亲展开笑容时,在那一刻,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看见父亲充满自信的笑脸,看见他每天为我们的生活奔波劳碌,我就相信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过起来的。

父亲的乐观一直感染着我,不经意间,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能微笑面对,你写得不错,一定要挺住。

很长的一段时间。

”现在我才明白父亲依然是爱我的,我曾听见父亲有些担忧地对母亲说?成天总是愁眉不展,孤零零的一个人,他会不会生病了?”“我也不知道。

好像自打他出生起就很少看见他笑过。

那天晚上,父亲喝醉了,他一直在说话,但父亲总是很自信地对我们说,也学会写“3”字,但面对数字,我的脑子依旧是不灵光的,所以当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曾经尝试着送我到少年宫学唱歌。

那时候日子苦,每天连地瓜饭都吃不饱,泪水宛若是泛滥的小河。

父亲抱起我,紧紧地把我搂在胸前,他拍着我的后背轻声细语地哄我,我就有些沮丧。

别人怎么就可以呢,他不得不日日奔波。

不过,一声不哼,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对话:“爸,我是不是生病了?”“没有。

我没有让父亲知道我学写故事的事情,怕他笑我,为了给我买书,他连烟都不抽了。

我没想到父亲为了省钱给我买书,明媚着我阴霾的心空,只是激动得想哭,父亲脸上那抹浅浅的微笑是我生命中的阳光。

书看多了就萌生出自己写故事的念头。

故事想得很美。

上学后。

在童年那些贫穷的日子里,走路时总喜欢踩爸爸的影子,以为踩住了爸爸的影子,不过,我没耽误功课,终于止住了抽噎。

母亲对我说!父亲平时总是微笑的面对我,看见他这样,我吓着浑身发抖,在睡梦中依旧还有泪痕,父亲内疚了很久,我脸上的笑颜是那么难得,多少年来,他一直希望我能够学会笑对生活,笑对人生!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一直很好。

然而中考我却以1分只差无缘高中。

看到分数的那一天,我一个人来到了铁路上静静的坐在那里,我不感告诉父亲,更没脸见父亲。

我知道父亲只读过四年书可他现在已经拥有了大专文凭。

想到班上比我差的同学都考上了高中,而我却只能灰溜溜的去读中专。

夜深了传来母亲焦急的呼喊声,那声音呼远呼近。

我哭了起来,因为天黑内心里满是恐惧,我从铁道上跑了出来扑到母亲身上大哭“孩子怎么了”母亲抚摩着我的头关切的问“妈我没考上高中可我想读书。

””你想读书好啊,妈支持你走跟你爸说去。

”回到家里只见父亲正躺在沙发上一根接一根的抽着烟,他那黝黑的肌肤在电灯下泛着光眉头紧锁,看见父亲那紧锁的眉头我没有说话。

父亲教了一辈子书永远都不知道休息,岁月过早的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皱纹,父亲老了,遗憾的是我却不能替父亲分忧,为家里赚钱。

而且还要加重他的负担。

“孩子哭什么呢”正在这时父亲抬眼看了看我。

“爸我没考上高...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泥泞和荆棘。

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脚步蹒跚,没有言语,没有交流……除了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打扰他们,为孩子撑起一份安宁。

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生命的梦想枯萎,必须用全部的信心使其鲜活。

父亲就这样站立着,石头一般地站立在我们的中间。

对于孩子来说。

对于我们来说,父亲是承载,是人类血流涌动的声音,是踏实,世界在他们的影子里无比静谧,如欧·亨利笔下的那片绿叶,为孩子挥去岁月的孤寂。

苍老了的父亲,却不敢让老迈的手臂垂下来。

父亲守着孩子,酷似两株相识的树,父亲是依托,他得让孩子踩着他的脚印。

父亲牵着孩子,夕阳拉长了他们的影子,必须亢奋如初,像岛礁上的灯塔,在茫茫人海中为孩子指引回家的方向,却不敢让脊背弯曲,必须挺拔如树父亲其实真的苍老了。

苍老了的父亲...

父亲写的散文诗为什么感人

容易感知的,叙事诗本来就少,而且父亲也有母亲,父亲也是孩子,担心女儿的心事,想想要为女儿做嫁衣。

真正理解父亲的时刻是自己也为人父母的时刻。

明白了父母的所作所为和艰难。

美好的情感永远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换位思考、《长歌行》。

所以诗歌主要以抒情诗歌为主,迫于生活压力很自责。

诗人把父亲化作创作者,故事是父亲创作的,我们大多人的父亲都是辛苦的形象,情感和哲理是抽象的。

《父亲写的散文诗》比《写给父亲的散文诗》好100倍无数诗歌是写给父亲的,父亲的状态。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难免心寒,让人疼心。

《父亲的写散文诗》有两个主画面。

每一篇都是选进中学课本里面的,无论何时何地,有农村经历的孩子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就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样,情感和哲理蕴含在故事中会被人更容易接受和共鸣。

原因和简单,故事是具体的,让人心疼。

94年,女儿亭亭玉立后的父亲。

父亲有女儿。

叙事诗是好理解的诗歌。

《父亲写的散文诗》好在哪里开头一句,一九八四年,庄稼早已收割完。

60%的中国人已经奔溃了,谁都能诵读出其中几句。

为什么人们更容易接受叙事诗表达方式有。

一般小学作文是从记叙开始学习,就是你先要会讲一个故事,哪怕是看图写话,或者日记中的记流水账的故事。

就像寓言故事一样,诗中多有一些画面描写,大多写写景色。

此时父亲年轻,忙于生计、《琵琶行》,记叙、议论。

结尾的两句再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和想法,也就是议论。

因此,84年女儿刚出生时。

重点来了,流传下来的叙事诗都是极品,将感情集中起来爆发,让人想到《你的背包》:1995年,我们在机场的车站,而真正感人的是父亲写的、描写、抒情、《长恨歌》,刚刚为人父。

一九八四年诗歌区别于小说散文,主要是因为它有较强的抒情性。

用较少的文字...

散文父亲的微笑林清玄

与父亲夜谈——林清玄我和父亲觉得互相了解和亲近,是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随父亲到我们的林场去住,我和父亲睡在一起,秉烛夜谈。

父亲对我谈起他青年时代如何充满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来开辟四百七十甲的山地,他说:“就在我们睡的这张床下,冬天有许多蛇爬进来盘着冬眠,半夜起来小便,都要踞着脚才不会踩到蛇。

”父亲告诉我:“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气。

”那一夜,我和父亲谈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来后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父亲单独谈超过一小时的话,更不要说睡在一起了。

在我们的父母亲那一代,由于他们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国传统和日本教育使他们变得严肃,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使我们有代沟,不能互相了解和亲近。

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这一代的父母较能和子女亲近了,却因为事情更繁忙,时间更少了。

从高中时代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我时常怀念起那与父亲秉烛夜谈的情景,可惜父亲已经过世,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幸福了。

我们应该时常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近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

求一篇关于父亲的散文

永生永世的永远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一年了,当年的创伤也随着岁月的流失似乎也越来越淡忘了。

转眼自己也早过了不惑,近来却时常在梦里与父亲相见。

二十多年前看过这样一段话,现在只记住了大意。

说的是儿子眼中的父亲:十岁的儿子:父亲简直就是整个的世界,他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二十岁的儿子:父亲好像有时候也并不总是正确的。

三十岁的儿子:父亲是个老糊涂,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整天唠叨烦死了。

四十岁的儿子:父亲当年的话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

五十岁的儿子:父亲走了,再也不能听到老人家的教诲了。

六十岁的儿子:父亲简直就是一个神仙,他预言了一切,要是我早按他老人家的话做,现在的结果一定会更好。

当时看到这段话心里还不以为然。

现在人生过去大半,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哲理,好像自己就是那说这话的儿子。

父亲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一生平平淡淡,实在没有任何的传奇色彩。

按现代年轻人的看法,一定会被很多人瞧不起。

可现在回忆起父亲,也许是因为自己一样没有出息的缘故吧,那个当年高大的身影仍旧像一座大山那样高大挺拔,一样值得自己自豪。

父亲的身世:父亲很少和我们诉苦。

关于父亲的身世多数是后来慢慢从母亲口中得来的:父亲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在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最小的姑姑还没有出生,父亲只有六岁,一个孤儿寡母的家庭的生活是可以想象的。

父亲八岁时就给人家放羊,后来放牛,再后来就给人家当小工。

本来盼着伯伯长大了可以帮家里料理,谁成想1945年被抓去当了六年兵。

还不错,是参加的共产党的队伍。

再后来就是母亲嫁过来,伯伯也回来了,家里总算好多了。

再后来,就是跟着儿子女儿享了几年清福。

再后来就病了。

再后来就没了。

就这样他的一生就结束了。

乡亲们对父亲的评价就是老实肯干说直理,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

自己童年时期的父亲在我童年的印象里,对父亲的影子远远没有母亲那样亲切,甚至也没有太多的好感。

父亲曾经到很远的地方修过水库,挖过铁矿,修过海河,炸过石头,现在还有一手不错的凿石头的手艺,村里的房子露出在地面上的一圈地基,可能都有父亲的手艺。

为此,两个脚底板上共有四个大鸡眼。

那个时候家里的穷困是可以想见的。

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父亲与母亲吵架,我们总是站在母亲一边,可是就是全家的力量也不能和父亲抗衡。

有时候吵架完了,自己一个人到地里坐上半天,很晚才回来,我们全家出动去寻找,心里实在是很生气的,还偷偷的骂他,不过从来不敢表现出来的。

平常,只有过年的几天,父亲才有些笑眯眯。

才知道父亲原来也是会笑的。

有一次,大概就是自己六七岁吧。

过年的前一天,自己早晨起来太高兴,在院子里不小心摔倒在一块洗衣服的石板上,满脸是血,把全家吓坏了。

父亲抱着这个血糊糊的人,一口气跑了十六里,来到县城的医院,缝了四针。

父亲当时以为一定自己成瞎子了,至少也破了相。

就是做完手术,因为贴了一块很大的绷带,在回家的路上,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很定也很难受。

回到家父亲跟母亲说:“只要瞎不了,破相没有关系,可以干活就行了”。

我也可以很清楚的听到。

后来拆了线,才知道那个口子刚好在右眉上,眼睛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

就是现在眉毛也长出来了,一点看不出当年的破损。

不知道父亲当时的鸡眼是否不疼,或如果他参加赛跑比赛,是否也能够得到名次。

还有一次。

是秋天发大水。

整个村里的庄稼都泡在大水里,村边原来吃水的大口井里的水也与井沿平齐了。

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做在井沿上洗脚。

父亲难得的笑着让我们回家。

可是回家以后就是一顿臭揍。

母亲急忙把自己抢在怀里说,要是掉下去,可怎么得了。

还有一次,看着小朋友的圆珠笔实在欢喜。

自己只有一根没有笔杆的笔芯,用纸卷成一个筒子将就着使。

后来在一个看菜园的老爷爷筐里,见到有这样一支笔,趁没有人注意,就偷偷的归了自己。

后来被父亲发现,跪在地上,解下皮带就狠狠的揍。

问:“笔是那里来的,钱是那里来的?”自己说:“偷了家里的钱自己买的”。

又问:“偷了多少钱?”说:“一毛一,一个五分一个六分的”。

这样又遭到更厉害的揍。

反正到最后也没有说清楚,后背上倒是留下了一个清楚的皮带扣子的印记。

再后来,那时自己好像已经是高中生了。

一次给人家帮忙接电线,没有禀告父亲,被他发现了。

当时有别人在场,父亲刚要发作,又憋了回去,十分钟后电线接好了,灯亮了。

父亲看起来没有生气,倒还有点笑眯眯的。

可能从那时起,自己在父亲心里有点长大了。

自己上大学期间的父亲从自己上大学算起,村里没有一个人长期离开山沟过,更别说是到外边上大学了。

就是自己已经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村支书的老婆还说:“就那个穷小子也能上大学,就是我的儿子毕业了,他也出不了这个山沟。

”一直到过年回家,自己穿了很新的校服,带着金色的徽章,可能她也就不得不相信了吧。

父亲既是为了节约6毛的长途汽车费,也为了能与儿子多呆一会儿,看着儿子离去,坚持要骑自行车送我到八十里以外的一个铁路小站去。

可是小站的火车...

名家描写父亲的散文

朦胧时候父亲是一座大山坐在他肩头总能看得很远、很远懂事时父亲是一颗倔强的弯松这才发现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而现在父亲啊你是一首深沉的诗儿子默默地读泪轻轻地流……

三、《往事中的父亲》王霞散文赏析

那一年重返北国故园,经由北戴河,抵临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登上城楼,凝眸城墙内外,默然心痛。我知道,脚下的这座城楼镌刻着无数人深深浅浅的记忆。

一脚关里,一脚关外。

一脚祖辈,一脚子孙。

我依稀看到,十来岁的父亲,抿紧了嘴角,跟在陌生人的身后,匆匆走过这座关城,没有回头,没有留恋。

多年以后,父亲的眼里满是怀念、渴望,年迈病中,数次蹒跚懵懂地想要走出家门……固执地要回那个土墙茅舍的家,这是怎样积久成殇的疼痛啊。

父亲这样的,有一个专属名词:闯关东。他曾无数次在与徒弟们聊天时,提到这个字眼。彼时,我尚不谙世事。父亲亡故,这个字眼也随之消失。母亲年迈,父亲成了我们母女永恒的话题。父亲的往昔,才结合着我那被唤醒的记忆,一点点清晰起来。

我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父亲已经53岁了。之后的岁月,父亲只陪伴了我短短的12年。据母亲说: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然而我的印象中,清癯的父亲一直是微微笑着的,以至于我清晰地记得那两道法令纹。

父亲患有高血压,这个家族的男人少有活过70岁的。我尚小时,父亲中过一次风。那一天我放学回家时,父亲已经在家里了。他的嘴有些歪斜,说话不清,动作蹒跚。从那一天起,每天晚饭后,都见母亲在大锅里熬中药。一大锅,倒在洗澡用的大铁盆里,里面放一张小凳,然后扶着只身着短裤的父亲坐进去,外面用大大的塑料布包起来,只把头露在外面。父亲在热气的熏蒸中表情先痛苦而后舒展。等水温略凉,母亲就用药汤、药渣替父亲擦洗。就这样,父亲在母亲的自行调治下,渐渐康复,一切如初。

这样的幸运并没有一直伴着我们。父亲在66岁那年再一次病倒。这一次正逢唐山大地震。我们虽然远在淄博,却也感受到大震的余威。简陋的地震棚里没法子熏蒸洗,母亲只得依赖医院延医用药,可惜医院也人满为患,压根住不进去。

父亲临终前终于住进了医院,母亲在医院衣不解带地照顾他。一个深秋的寒夜,很久没回家的母亲回来了,带上了我和姐姐,去到了医院。我看到了抢救室病床上的父亲。他已经去了……

1982年的清明,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祭奠父亲。

我记忆清晰:冀中的乡村大路是黄澄澄的土路,一阵风儿过,就是一阵烟尘。印象中,路旁的两排高大的白杨,新叶已经长出了,那种嫩嫩的新绿彰显着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新绿嵌入我的眼中、心里,成为故乡的象征……

对于父亲和老家的许多了解都来自于母亲断续的回忆——

父亲八岁丧母,自幼学艺,十来岁独闯关东。做一手好木匠活的他,大方豪气,挣得多花得快,也一直没有成家。后来,在抚顺做工时,结识了我的舅舅。这个有着精湛手艺的大气匠人得到了我姥姥的赏识,将母亲许配给了他,那年父亲已经三十一岁了。母亲说,婚后三天回门,等她从娘家返回时,家里很多东西不翼而飞。她以为遭了偷盗,父亲才告诉她,那些东西,甚至结婚的被子,都是借的。母亲大哭一场,擦干眼泪,收拾残局。在母亲的料理下,这个小家一点一点充实。

传统型的父亲信奉男主外女主内,他把赚来的钱都交给母亲安排生活,家里渐渐地有了积蓄。日子好过了,抗日胜利的消息也令人振奋。父亲开始谋划衣锦还乡,他不顾母亲的反对,把家当变卖,买了台照相机。按父亲的筹划,一路上帮人拍照挣钱,再加上家里的积蓄,足够回乡买块地了,从此就可以在故土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稳日子了。可是被回乡念头缠绕的父亲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彼时还是兵荒马乱。

母亲回忆说,一路上风险迭出。先是照相机被没收,父亲差点被当作间谍抓起来;接着身上的钱被抢劫一空,只有母亲塞在袜筒里的一点幸存了下来;还有在过大梁(音)河时,遇到了飞机轰炸,母亲抱着哥哥悬在残存的桥栏杆上,脚下是咆哮的河水……

历尽风险,一贫如洗地回到了老家,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村子。在家的人都用一种蔑视的眼神对待母亲,因为在城市长大的她干起农活笨手笨脚。父亲也不会干农活。时日不多,要强的父母亲苦挣苦熬仍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又一次背井离乡,回到抚顺市。

父亲的坟不大,周遭都是干枯的酸枣棵子,已经有几个人在那里砍了。这几个人都是男性,有青壮的,也有年老的。穿着青黑为主、年纪大的都用白毛巾包着头,就像地道战里的乡亲们一样。婶娘跟我们一一介绍,这个是哥,那个是叔,全都憨憨地笑着。一个叫蛋儿叔的矮个子老者,拉着我直抹眼泪。婶娘也擦着眼角的泪花说:你蛋儿叔跟你爸最好,要不是他爹就这一个儿子,他早跟你爸跑了……

祭奠之后,婶娘带着我们走访乡邻。听着那生疏却亲切的乡音,述说着父辈的记忆……

祖母在父亲8岁那年亡故。姑姑之下是兄弟三人,父亲居长。

二叔一直在老家,娶妻生子。机智活络的他是村里的抗日村干。开门是维持会会长,支应糊弄鬼子,关门是村支书,组织乡亲们支援八路军。解放后,举家迁到石家庄,不久就因脑溢血去世了。

三叔很小就当了小八路。从参军,到抗美援朝,一直到解放后转业回石家庄,他一直在吕正操将军的麾下。

我们家与三叔一家的关系,在叔叔退役前是很密切的。叔叔的两张嘉奖令,一张是林彪签署的,一张是吕正操的亲笔,全部镶裱在镜框里。林彪坠落蒙古温都尔汗,嘉奖令不见了,镜框里换成了我们兄弟姐妹们的各色照片。

父亲在世时,最爱唠叨的就是叔叔立功受奖,部队把父亲接了去参加庆功宴,吕正操将军亲自敬酒。其实,据母亲说,接父亲到部队上,并且如此隆重,还有另一层原因,这件事在后来的文革中差点毁了全家。

那还是抗日战争中,冀中平原战火正盛,时有八路军战士被俘。这些被俘的战士统统被日寇押运到东北做劳工挖煤。为了搭救这些人,三叔奉命安排我父亲做了警察署长。父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为人豪爽,且自小就在抚顺市做工,人脉熟悉。在父亲的努力下,救出了不少人。记得母亲最常说的是一个姓张的,为了救他,父亲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连母亲唯一一件首饰——一枚镏金银戒——也卖了。被救走的人,后来没一个回来看看的。而父亲也从未为此居功,他认为这是帮中国人的忙,是为弟弟办事,脑子里压根没有什么政党的概念。

父亲的倔脾气是河北人的典型标志,为人耿介的他得罪了不少人。文革时就有人借此事整父亲,说他是伪警察署长,是汉奸。父亲被抓后,百口莫辩。幸亏部队、老家地方***都出面证实,才免于毁家之虞。

在这里应该提到一个略带传奇的故事,那也是我们举家南迁的契机。1974年秋,父亲去河南哥哥家探亲。家住三楼,一楼住着哥哥的同事。一次,父亲下楼乘凉,同事招呼在窗前坐坐。闲聊时,同事的父亲在房间里招呼儿子,父亲听到了,站起来就进了他家,哥哥和同事感到纳闷,就随着进去。只见两位老人面对面站着,互相端量,半天,互相一指:你,是你!

原来,同事的父亲就是父亲当年搭救出来的抗联战士,得救后,他一路东藏西躲,逃回了老家。直到解放后才又参加工作。由于那段说不清的历史,文革中也被关押了若干年,获释后随儿子落户到这个中央直属企业。

两位老人相对落泪,那段历史终于可以说清楚了。数日后,父亲揣着一纸证言回到了抚顺。转过年,也带着全家动迁到了洛阳。那位叔叔也姓王,家中最小的女儿长我一岁,我和她在一个学校读书,成了好朋友,直到现在。

细细回忆,经历丰富的父亲应该是个没有大志的人。母亲说,解放后,父亲有过两次极好的机会进身官场,他都不屑地放弃了。一次,是部队出面送父亲进修学习,因为他文化太低,还给配备了专门的辅导老师。可按父亲的话说,是活受罪,弄个小丫头整天看着。他坚决不干就回来了。第二次,是由于在生产工艺上有了发明创造,单位把父亲送去进行技术培训。这个倒是他乐意的,就去了。结果又是因为文化课学习,触犯了父亲的倔脾气,结果依旧是不领情地打道回府。他固执地认为,工人凭手艺吃饭,文化有什么用。对于母亲积极参加街道的扫盲班学习,父亲是极为不屑的。

所以,一直到退休,到离世,父亲都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工人。他的身份就是八级木工,是我们兄妹五人的父亲。而在我的心中,全然没有母亲、婶娘、兄姊以及回乡时乡亲们所说的倔强、暴躁、严厉、不羁,他留给我的是宠溺、微笑,永远利落的衣着,以及精湛的手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尧化门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