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暖自知上下句是什么
1、笑对人生,冷暖自知,无论面对什么,都是经历和成长,仅需感恩。
2、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的幸福,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里。
3、婚姻如穿鞋,大小合不合适,挤不挤脚,只有自己知道,冷暖自知,别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地位。
4、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乐与苦。
5、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正能帮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6、感情这种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自安好就好。
7、世间的情,冷暖自知,别喊累,因为没人替你分担。
8、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有,只不过是冷暖自知,不知道将来怎么样,但现在必须学会微笑。
二、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是什么意思
感同身受是指虽然没有经历过,但好像已经经历过一样,明白对方的感受。但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的一样。冷暖自知指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够体会,只有自己知道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伤痛有多深。
伤心的人,无论是失恋或是失业,无论是遭遇变故或是遇到困境,都很容易听到感同身受这个词。安慰者,无论是真的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或者不曾经历只是因为同情和感慨而心生感想,都会将这个词运用得得心应手。
因为同情,因为关心,因为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将自己假想到对方所处的境地,或者因对方所处的境地想到曾经某一刻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感慨万千,从而用感同身受这个词来安慰和开导对方。但是,这仅仅只是个人假想或是类似经历而已。
经历类似,但并非就能感同身受。不同的两个人分属不同的家庭,所以思维不同,家庭观念不同,亲人之间的情感不同,发生的事情也不一样。有的是身体上的伤害,有的是精神上的摧毁。尽管彼此之间充满担心和牵挂,甚至因心疼对方而泪流满面,但这是因为理解,并非就是感同身受。
人性都是自私的,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观点不同,选择的方向和价值观的也会不同,理解自然也是不同的,没有一个人是能够完完全全地真正感受别人的感受,真的没法做到完全的理解,没办法去一起感同身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冷暖就只有自己最清楚。
三、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感同深受,只有冷暖自知
只有自己经历过,还能彻底理解这句话“这世上从来都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针扎在你身上,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有多痛。你的那些辛酸委屈,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故事。
很多事情,只适合默默藏在心底,独自思索。等你想开了,也就变得坚强了。
自己的情绪还是得自己去消化,成长始终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事。
很多东西遥不可及,就放下,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就释怀,很多感情无法挽回,就忘记,一直执迷,身心疲惫,一直纠缠,伤心费神。
不论有多少委屈,多么的难受,最终能治愈自己的还是自己,别人也许给得了你安慰,确永远不知道你心底,是多么的万剑穿心。
四、***冷暖自知***的全诗是什么
《桯史·记龙眠海会图》
李龙眠既弃画马之嗜,亶作补大士相,以施缁徒。垂老,得疋楮,戏笔五百应真像,几年廼成。平生绘写,具大三昧,仅此轴耳。先君在蜀得之,母氏雅敬浮屠【母氏雅敬浮屠「母」原作「毋」,今据嘉靖本、集成本、四库本、学津本校改。】,常椟致香火室中。余来京口,因暇日出示王英伯,遂仿贝叶语,为作记其右曰:「南阎浮提,有大善知识,现居士宰官妇女身,在家修菩萨梵行。有一初学与其子游,以是因缘得至其舍。一日,出示五百大阿罗汉海会妙相一轴,於是合掌恭敬,叹未曾见,如人入暗,忽1光明,心大欢喜,莫可喻说。宛转谛观,神通变化,皆得自在,小大长短,老幼妍丑,各有所别。足踏沧海,如履坦途,蛟、蜃、鼋、鮀、鱼、鳖、蛙、蛤,俛首听命,如乘安车。天龙八部,夜叉罗刹,诸恶鬼众,前后导从,如役仆厮。宝花缤纷,天乐竞集,金桥架空,琪树蔽日。或闯而窥,或倚而立,瓶b杖拂,各有所执,凌云御风,升降莫测。或解衣渡水,或濯足坐石,或挽或负,状邈迭出。以种种形,成於一色,於一色中,众妙毕具,如幻三昧,随刹现形,千变万化,不离一性。如是我闻,释迦文佛,既成道已,乃於耆闍崛山集阿罗汉。有学无学,菩萨摩诃萨,次第授记,陈如号曰『普明』,五百阿罗汉,亦同一号,名曰『普明』。既受佛记,即得如来方便法,而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则是诸大阿罗汉,有法无法,有相无相,皆不可知,不可测。飘流大海,一切众生,天龙八部,诸鬼神众,若有若无,若隐若显,亦不可知,不可测。如梦中语,如水中尘,如暗中影,如空中花,谓之有相可乎?谓之有法可乎?是又不可知,不可测。然则斯图之作,沧海浩渺,神通变化,奇形异状,曲极其妙,求诸法耶?求诸相耶?是又愚所不可知,不可测。夫佛於贤刼中,在大梵天,未出母胎,居摩尼殿,集天释梵八部之众,演畅摩诃衍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其殿百宝装严,众妙殊特,匪因缘而有,匪自然而成,则是殿是佛,是法是相,谓之有乎?谓之无乎?如此则知海之为海,罗汉之为罗汉,蛟、蜃、鼋、鮀、鱼、鼈、蛙、蛤,天龙八部,夜叉罗刹,似耶否耶?有耶无耶?匪大圆觉,合凡圣於一理,混物我於一心,是否两忘,色空俱灭。则法且无有,何况於相,相且无有,何况於画,画且无有,何况於记。虽然,是理也,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说。若夫即心是佛,因佛见性,善男子、善女子,有能於一切法一切相而生敬心,则聚沙为塔,画地成佛,皆是道场。何况图画装严,尽形供养,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所得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於往昔时,有大居士号曰龙眠,得画三昧,始好画马,念念勿忘。有大比丘,见而语之,由此一念,当堕马腹,於是居士躩然忏悔,乃於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而致意焉。端严妙丽,随念现形,皆得三昧,是罗汉者,居士之所作也。以居士之一念,画此罗汉,以大善知识之一念,得此罗汉,当知是画为第一希有。画者,得者,匪於过去无量阿僧只刼承佛受记,未易画此,亦未易得此。至於有法无法,有相无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是记也,盖为画设,开禧二年百六日,初学王迈谨记。」英伯它文亦多奇,累试词闱不偶,今尚在选调中,余前书京口故游,盖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