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雪月之观》的作者是谁
记雪月之观·(明)沈周
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
注释:
[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
[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
[5]虚澄:空虚清彻。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蒙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
[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
[14]挟:依仗。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及长,郡守欲以贤良荐,周筮《易》,得循之九五,遂决意隐循。巡抚王恕、彭礼先后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沈周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书学黄庭坚;画擅山水,兼工花鸟,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合称“明四家”。其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学《左氏传》,并为世所重。诗文著作有《石田诗选》、《沈石田先生诗文集》。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文章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时作者六十二岁。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跃下的雪景,如“若涂银,发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好个“骨肉相莹”,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二、记雪月之观***本文怎样描写雪月之观的
记雪月之观
【明】沈周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⑤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⑥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⑦,而返其怀。汗漫⑧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⑨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注释】
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③冱(hù)寒冷凝结。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⑤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⑥]呀(xiā):张大了口。⑦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⑧汗漫:没有边际的。⑨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赏析】
沈周是明代著名书画家,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并称“明四家”;又工诗文,为世所重。本文是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288)。作者以画家之睿眼,诗家之慧心,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作者以“月与雪争烂”、“明彻异常”为总纲,逐一描绘登楼四望所见之清秀景致:楼临水,雪囿楼,清波粼粼,树影婆娑,寒气侵凌,物我交融,一派幽闲淡雅、荒寒清空之气象。又在绘景之余宕开一笔,抒发自我遄飞之逸兴,景中融情,情由境生,自然熨帖。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敷说敷:铺陈。
B.寒浃肌肤浃:浸透。
C.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挟:依仗。
D.寻改数日寻:寻思。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因凭栏楯上②或因寄所托
B.①又四囿于雪②亦将有感于斯文
C.①汗漫虽未易平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①以传信于不能从者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简答:
(1)本文是怎样描写雪月之观的?试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
(2)你从本文状写雪月之观的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选D(寻:连续。)
2.选A(A.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依着,顺着。B.二者都用作介词,表被动关系。C.二者都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D.二者都用作连词,表目的关系,相当于“用来,来”。)
3.(1)运用形象的比喻描摹雪月奇观,如“若涂银,若泼汞……”,又如“若镜中见疏发”等,极写雪月之皎洁,清波之澄澈。用四字排比短句抒写观赏雪月奇景的感受,活泼轻快。(2)月映积雪,雪月交辉,清丽洁净,作者为这样的澄明的景致所震撼、陶醉,而浮想联翩,觉得物我浑融。从中透露出作者老年心境的从容与平淡,同时也有久经岁月的沧桑,欣愉中不免有凄寒、迷茫之感。(此题为开放题,,答案可不拘泥一格,能立足文本,有所阐发,自圆其说,即可。)
三、《记雪月之观》的作品原文是什么
原文:
《记雪月之观》
(明)沈周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四、记雪月之观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沈周
《记雪月之观
》更多的是描写月夜下的雪景之美妙和神奇,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跃下的雪景,如“若涂银,发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