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这篇文章是散文吗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I Love This Land
If I were a bird,
I would sing with my hoarse voice:
Of this land was buffeted by storms,
Of this river turbulent with our grief,
Of these angry winds ceaselessly blowing,
And of the dawn, infinitely gentle over the woods...
——Then I would die,
And even my feathers would rot in the soil.
Why are my eyes always brimming with tears?
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二、我爱这片土地 (散文) 的作文怎么写
我爱这片土地
两年前,我从坦荡、宽广的华北平原走进了这典雅、秀丽的江南小城。也许北方粗犷的山、奔腾的水,还有古朴的民风都在我记忆中烙下太重、太深的印迹,对于江南小家碧玉似的精致和现代化都市魅力后面冷漠的人情,我在内心深处打上了一个感情的结。
江南多雨,这是我初到南方的第一印象。那雨总是似雾似烟,不紧不慢地下着,迷迷蒙蒙地让人的思绪也缠绵起来。时间像澎湃的海浪,不断冲向沙滩,将过去的沙子带走,把新鲜的贝壳留下来。慢慢地,江南诗情画意的风光,白娘娘忠贞多情的故事,焦山炮台反抗侵略者的正义炮火……都让我觉得自己以前是否太幼稚,太偏激?华北的白洋淀活跃过一只只神出鬼没的小木船,而茅山老区的草丛不也埋伏过叫敌人心惊胆战的游击队?北国的风雪固然豪迈,江南雨的温柔里也渗透着叫人钦佩的柔韧。是啊,同是中华大地的两颗明珠,又有谁分得清她们哪一个更璀璨,哪一个更妩媚呢!我从心眼里开始喜欢这片美丽的土地了。但隐隐中又觉得她好像缺少点什么,不是那么很完美、很理想的。是啊,少点什么呢?是北方四合院那融融的邻里情,还是马路上自行车相撞后一句道歉的话,还是……我想了很久,很久。
在北方,一提到南方人,总是说:“生意做得贼精。”在现代商品大潮冲击下,在金钱的诱惑下,在花花绿绿、五光十色的西方洋货、洋思想、洋理论的进攻下,南方似乎首先陷进了这个旋涡。在物质生活水平节节升高后,在精神生活也获得某种满足后,似乎人间的温情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真的为这失去的宝贵感情感到难过,也想着怎样才能找回它,使这片土地更加令人爱慕。
七月的那一场大雨,滂沱直泻,逼人的气势使我震惊:妩媚的江南怎禁得住这无情的肆虐?一片片农田被淹了,一家家工厂停产了,一户户居民告急了……天地茫茫,全被这罕见的暴雨覆盖了。在这风雨无情的季节,一个个优秀的江南儿女挺身而出,其中有一位40多岁的普通村民、人大代表周宜顺同志,为排除险情英勇献身;还有无数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奋战在防洪大堤上,奋战在抗洪最前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意志精神,同自然抗争,同命运搏斗,有的人躺下就再也没有起来,永远安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了。当野马似的洪水终于在一道道人墙面前退缩后,当江南鱼米之乡又重新焕发她勃勃的生机后,我不由大声赞叹:好一个悲壮的故事!好一片多情的土地!好一群英勇的江南儿女!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为了他人,他们宁愿舍弃母女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把自己融进这“风雨无情人有情”的抗洪巨流中,他们的感情已经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真是一片多情的土地,如果不是这样,怎会养育出如此多情的儿女?
我心中那个感情的结终于被解开了。在改革开放中,江南这片土地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纯真、自然,反而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色彩。它不仅曾经孕育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更造就了并继续造就着一批又一批对人民充满无限深情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
我爱这片多情的土地,我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一个深深的祝愿:发扬民族传统,追求现代风华!我为自己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一株小草而骄傲!
三、艾青《我爱这土地》全文是什么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扩展资料
艾青曾经说过:“诗人们在这辛酷的现实面前选取了两条路,一些诗人是更英勇地投身到革命生活中去,在时代之阴暗的底层与艰苦的斗争中从事创作。他们的最高要求,就是如何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今日中国的黑暗的现实。
另一些诗人,则从这历史的苦闷里闪避过去,专心致志于一切奇瑰的形式之制造和外国的技巧的移植上。”无疑,艾青选择的是后者。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战乱中从东部沿海到中原,到北方,一直到延安。
他在流徙中更多地看到社会现实,看到了在反抗侵略的战斗中民族所受到的苦难。他致力于用自己的诗作去真实地表现他所看到的一切。
一味如早期从欧洲回来时,吹奏那有欧罗巴味道的“清新而忧郁的芦笛”固然是不行的,但重复抗战爆发期的“兴奋、高昂”,即无助于诗人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完全忠实地反映抗战持续阶段的社会现实。这种“带有浓郁忧郁色彩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以往所有情感的继续和发展。
《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嘶哑”、“暴风雨”、“打击”“汹涌着我们的悲愤”、“死”、“腐烂”、“常含泪水”等词组已经着力渲染出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
如果再联系当时的情境: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虐着中国的土地,杀害着中国的人民,侮辱着中国的妇女,民族已经到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而战争要取得胜利并非易事,它要求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去换取。
艾青的忧郁正是基于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他这样说过,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民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但忧郁并不是代表着失望,并不意味着作者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恰恰相反,他忧郁能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他说:“把忧郁与悲哀,看成是一种力!
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渴望、不平、愤??集中拢来??伫望着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古老的世界吧!”那忧郁的色彩是因为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爱之弥深。
其实在他的诗作中涌动着热烈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诗人往往在荒凉中萌出生机,暗淡里透露出光亮。你看即使在《我爱这土地》这样的表达对灾难深重祖国的热爱的诗篇中仍然洋溢着美好的向往。
你听听看“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他所歌唱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不就暗喻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吗?即使在黑暗中,诗人也从未失去过对美好明天的期望。
对于作者这种深厚而复杂的感情,我们可以用诗人自己的诗中名句作为注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