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有修辞手法的诗歌或散文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散文为例,文中写道:“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似水的月光之下,荷叶似舞女的裙,荷花似珍珠,似星星,似出浴的美人。作者运用比喻,运用读者熟知的事物(喻体),形象而生动地把荷叶的飘逸、舒展的特征以及荷花那柔美、生机的内蕴给表现出来。其中又有这样一段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美妙、飘逸,给人以轻盈之感,然而作者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的缕缕清香转换为听觉缥缈的歌声,把视觉上的光与影转换为听觉上的名曲结合,这样,不但给人以形象感,而且激发人的审美想象和自由联想,从而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美丽宁静的月色荷塘。无论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或者远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幽静、美妙的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美妙宁静的环境来抒发自己对社会黑暗的不瞒和内心不宁静的情感。有如,在《荷塘月色》最后,作者引用了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周曲》,表现出的是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以此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由此令人“惦记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严酷的现实使作者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

朱自清在《春》的结尾,运用层递、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春”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把抽象的形象化,不但把春天形象化、人格化,而且把春天那充满无限的希望、诱人的美色、蓬勃的朝气给表现出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感受到春的意蕴。又如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是一篇“精巧的白话美术文”。在文中的第三段,作者围绕梅雨潭之绿的“离合的神光”,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了充满生机、变换万千的“绿”。这“绿”的形象包含什么?为什么作者对梅雨潭的倾慕和想望?给人以想象和联想。这样,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文章的艺术性,而且更有助于提高诗歌的审美效果。

二、带修辞手法的散文150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古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睛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袈裟鲜艳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秃噗秃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测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三、散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对偶

比喻里比较常用的就是明喻、暗喻、譬喻、借喻、隐喻、通感等等。通感比较经典的一句是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出现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