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来优美散文

后来优美散文篇1

——无处可匿,就像片孤单的叶,离开了树的温暖怀抱,终日飘零在冰凉的河水,逐渐糜烂,消散。

想要躲藏,却不知道为什么;想要躲藏,却不知道躲到哪儿。人群明明像海潮欲将你xxxx,你却如穿着单薄衣衫站在萧瑟秋原之中。浑浊的阳光披在钟表上,于是指针刺眼的摆动,莫名的,心中有一丝悸动。像是不安的在等待着什么,时间在加深着恐惧。

面庞的线条逐渐被削得刚硬,只是最后还是会变的如鱼皮般褶皱。海浪终究不再会同你的心率而鼓动,过去的不羁也湮没在平凡中。蹁跹在空中的叶会落下,缱绻一世的柔情会终了,一切都最终会归于尘、归于土。该到尽头的,总会到尽头,涟漪的边缘会逐渐平静。只是黯淡了哪个少年的心房,弹断了哪个少女的心弦。

一帘幽梦,一曲惆怅。回首,淡淡的花香,萦绕着丝丝感伤。它终已成为回不过去的回忆,昔日耳边呢喃着的话语是否还记得,空气中氤氲着的又是谁的气息。睁开双眸,昔人已去,独留你踏着曾经踏过的足迹,又轻合双眼。

身后,是激情的火焰燃烧后的灰烬,零碎的记忆却到嘴边,又陡然消散。蹒跚的步伐一步步地走来,就再也走不回去,似手中紧握着的水,再挽留,也会从指缝间滴滴流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留下的是岁月的遗珠,时光的倩影。

但不必伤怀,人生得意须尽欢,在你风华正茂时,多些谨慎;在你把酒言欢时,多些克制。使人生的遗憾减少一许,再回首时,能为自己感到些许的欣慰。风华是一段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当你学会将岁月慢慢沉淀时,岁月也就于你无束。

正如所有的叶腐烂入地后,都会变成树的养分,长出新的叶。人本来就没有生命,自然赐予了你,到最后也只不过是重新收回罢了。嗟叹时光的易逝,会使时光更加的易逝,把握住现在,不去想那以后的事,该到尽头的,总会到尽头,何必将愁思寄于缥缈的以后。

认真的度过现在,和自己相亲相爱的人。

不必去担忧不必担忧的以后,后来一切都好。

后来优美散文篇2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特别喜欢用“后来”这个词。或许是我对未知事物与生俱来的好奇,以至于在某一秒停闲下来时,就会用“后来”开头,任凭它在脑海里浮想联翩,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潜意识里期待的幻像。

大部分时间,“后来”后面的句子是关于我未来所忠实的职业或生活。

比如说,后来,我成为了一名作家,每天穿着宽松的t恤和破旧的牛仔裤,坐在一个铺着木地板的房子里,喝喝咖啡,记录每天看见的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看见一排排或认真或潦草的字迹慢慢越积越多,最后铺满整个房间。这时候,我想我是伟大的。

在比如,后来,我成为了一名老师,教授着我现在每天都练习着的乐器,在陌生的国家里背着我热爱的音乐,我所信仰的艺术。把它们倾诉给我未来的学生,像是诉说内心的情绪一样,或悲或喜,通过指尖的律动一点一点地泄露。或许在那一刻,我亦是可以为自己演奏一曲赞歌。

后来......

后来,我觉得,“后来”这个词比“然后”或“以后”有味道的多。它是一杯经典的曼特宁咖啡,取决于加糖与否的滋味。我,我们,哪怕是预言家,占卜师都不可能准确地知道未来到底是怎样的。一颗钉子或一粒红豆也有可能颠覆以后的所有轨迹。我想,越是神秘的东西越令人着迷,不是么?

只是

所有关于“后来”的句子,都仅仅是自由时间——有可能是早晨,有可能是黄昏,也可能是路过某个站牌的那一刹那——思维防空的猜想。我从未想过按照其中一个“后来”来定义整个人生,那是乏味的。

人生需要不断个“后来”进行拼接。

后来优美散文篇3

后来,我们终归明白,那些有的没的,那些痛的爱的,悲的喜的都源于依赖。

后来,我们或许都要学会如何去爱,即便他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伤心的时候,每一首歌都会让自己泪流满面,有人喜欢曲子,而我喜欢歌词。只有如我这般浅薄,无法言表,才会听一首歌,无限循环,哭一整夜,两眼浮肿。

后来,我们都会明白,那些年叽叽呱呱的表象,现在只能选择沉默,有些话你只能永远将它烂于心底。

后来,我们总要学会放下,即便那是一种无法安抚的晚班激动的心情。

不仅是时代的问题,越长大越孤单原来是要懂得忍住泪水,微笑着,努力着,勇敢地以及坚强地看向往来。哭也不会换来什么,也解决不了问题。

后来,我发现待在默先生身边会越来越不安,越来越不堪,越来越不自信,他说“要想得到之前先考虑自己是否值得拥有”的时候,我只是明白这些年里自己努力做得都似乎浪费了。

是呀,这些年我一直说他对我不好,我总是小气他一会去接这个朋友,一会去送那个亲戚。打电话总说很忙,却总是要陪朋友吃饭。

后来,我终归还是明白了,不是因为我是最亲的人就必须要宽容这些,不是因为我是妻子就必须在后面默默的善解人意,不是因为我是最亲的人才要必须不能不管朋友。我可以生病的时候一声不吭的等他帮朋友搬完家回来再送我进医院,我可以站在马路边等他到凌晨1点钟让他先送朋友回家再来接我,我可以大老远的跑回家看他却默默的守在家里不见他身影,然而我就是不能说自己感觉心里不平衡。

后来,我才明白,是我不够值得拥有这些我所等待的,曾今努力过或者不努力过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我不怪谁,只能怪我自己想错了,如果我不是想要告诉他就每天发生的开心的事,如果我不是想要等他回家一起吃自己研究出的新菜式,如果我不是想和他朋友一样得到他的呵护,我觉得我还是那个遇见开心事就自己暗暗窃喜,做了好吃的就自己满足的品尝,看见他这样的大好人就会无比的崇拜。

后来,我们终会明白,有些梦想不是非要和别人一起实现,有些路不是非得有人陪你一起走完,希望越多,失望才会越多。

后来,我才明白,自己还是继续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爱和崇拜的安静地姑娘,这样以后,才会感受生活越来如此简单和快活。

后来优美散文篇4

那一年,落落从市里的一个卫校刚刚毕业,二十一岁,正是如花似锦的年龄。落落面容姣好,皮肤白皙,身材窈窕,生得小巧玲珑,说她是个谁见了都会喜欢的姑娘,一点儿也不会夸张。

卫校毕业以后,落落被分配到了一个乡里的卫生院工作,这个女孩子的身边一直聚集着很多的追求者。

落落生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她的爸爸和妈妈在她还不太懂事的年纪就已经分开了。父亲离婚之后很快就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基本上就没再管过他们姐弟俩。落落和弟弟是跟随着母亲长大的,好在他们有一个坚强而又乐观的母亲,靠着自己的一双巧手,靠着自己的勤劳,在村子里给大家裁剪衣服,挣一些养家糊口的钱,辛辛苦苦地劳作,不仅养大了两个孩子,还供他们读书。落落初中毕业以后考上了卫校,弟弟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大学,两个争气的孩子是母亲最大的安慰。

姐弟两个和妈妈都很亲,也很听话,在落落的婚姻问题上,母亲的建议只有四个字“慎重选择”。

落落在成年以后,就越来越能够理解妈妈了,母亲虽然看起来很乐观,但是落落知道,母亲的泪水是吞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了。一个女人,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支撑着一个家,这其中的艰辛是不难想象的。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弟弟夜里发起了高烧,当时正是在严寒的冬天,又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家里也没有什么退烧的药,妈妈只好背着弟弟去村里的村医家去看病。一路上踩着厚厚的积雪,落落举着手电筒在前边照着路,妈妈背着弟弟在身边紧跟着,深一脚浅一脚,摔了一跤就爬起来接着走,大冬天的赶到村医家的时候,落落和妈妈都出了一身的汗。不知为什么,这件事情落落记得特别清楚,妈妈当时急切而又紧张的样子,深深地刻在了落落幼小的心灵上。

落落姐弟长大以后都很懂得心疼妈妈,有了高兴的事情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去和妈妈分享,但是如果是在外边受了委屈,遇到了伤心难过的事情,却总是藏在自己心里,生怕妈妈知道了难受。

按照妈妈对落落婚姻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选择,落落在她二十三岁的那一年结婚了,嫁给了青山,一个当过几年的人。他们是经过一个远房亲戚介绍认识的,青山家的村子和落落家的村子离得不算太远,落落想的也是结婚后能够离着妈妈和弟弟近一点,妈妈年纪越来越大了,以后可以照顾着方便一点。

青山比落落大八岁,青山家的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是青山是个很能干的小伙儿,也能吃苦,他退伍以后和几个哥们一起创业,弄了一个做运输的小公司。这几年,虽然不说是发大财了吧,但在同龄人中也算是混的不错得了。

青山比落落大那么多,他自然很懂得疼爱落落,落落因为从小缺少父爱,在青山那里她也第一次找到了安全感,这也是她最终选择了青山的理由吧。青山的憨厚、朴实深深地打动了落落,这让看起来其貌不扬的青山,在落落眼里充满了柔情蜜意。青山呢,也因为找了落落这样一个漂亮媳妇,走到哪儿都喜欢把“我媳妇怎么怎么样”挂在嘴边上,不知道的人会以为青山是在炫耀,或者,那更是满满地溢出的爱情吧。

婚后的日子是甜美的,落落继续在乡里的卫生院上班,一边忙碌着,一边美美地打扮着自己。真的,落落人长的漂亮,也爱美,爱打扮自己。她爱逛街,爱买漂亮衣服,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让青山眼睛发亮。唯一要说的是,落落不太爱做家务事,没事啊,有青山在呢,落落不喜欢做的事情统统可以交给青山去做。

青山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想早点要个孩子,可是落落觉得自己还小呢,工作也忙,青山有时候因为工作关系也会常常不在家,所以落落不想结婚后马上就要孩子,她想再等两年,踏实踏实再要孩子。青山起初不太同意,但是架不住落落撒娇的嗔怒,后来青山就不提了,这二人世界的幸福的日子一晃就是两年多。

结婚两年多之后,有一次,落落单位的职工体检,落落被查出了疑似肾病综合征。青山急急忙忙地放下手头的全部工作,带着落落去北京的大医院做了诊断。

“不怕,有我在呢,没事的,花多少钱咱们治。”青山这样安慰着落落。

落落靠在青山宽厚的肩膀上,哭得眼睛红红的。

本来,那些日子青山和落落已经开始计划着要孩子了,谁也没想到,落落的身体却出了这样的状况,要孩子的计划只能是暂时搁浅了,先全力给落落治病更为紧要。

这病,一看就是十年。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落落的病情却在不断恶化着。有几次,落落哭着向青山提起过离婚,都被青山拒绝了,青山放不下落落,他要一直照顾着她。可是落落也心疼青山,自己的病一拖再拖也看不好,青山都四十几岁的人了,眼看着和他年纪相仿的人,有的结婚早的甚至都当上爷爷了,可是青山这些年为自己奔波着,守着自己这个病怏怏的人,连个自己的孩子都还没有。每每想到这些,落落的心里就像是针扎一样的疼痛。

最后一次,落落是跪在青山面前说的,“离婚吧,青山,不离婚我死也不去看病了。”

青山抱着落落,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他知道这次落落说的是真的。“那就,离吧。”说出这四个字的时候,青山的脸上滑落着温热的泪水。

就这样,青山和落落离婚了。落落重新又回到了妈妈那里,把家里唯一的'房子留给了青山。

离婚后,很快就有不少人给青山张罗对象,青山选定了一个离过婚带着一个小女孩的女人,听说青山快要结婚了,落落在微信里给青山送去了自己的祝福。

后来优美散文篇5

曾经弄丢了一支心爱的钢笔,为此很久不习惯写字。以为从此后也不会去喜欢上任何一支笔,不再会写出让自己感动的文字。后来才知道,成长有的时候得不偿失。习惯的也会变得陌生,后来出现的也会慢慢接受。苦恼就像不知明天是否可以照常醒来一样的多余,不知不觉中你我都已走了很远,很远……

曾今深深的迷上了一位优雅的姑娘。很多日子就像在梦里一样,想象着她的笑,她的闹,毫无理由的恋上了她的一切。无穷的幻想着与她的相遇,以及相遇之后那个漫长的故事,甚至以为那样的场景就是今后的生活。后来,她走了,我也走了,只有回忆还留在那里,那个熟悉的地方再也没有交集。原来,青春里的悸动是那么的迷人,我用两年的时光去暗恋,用长久的记忆来回味,只为那个没有一句交流的学姐。也许只是一个熟悉的背影,才让模糊的记忆更加完整。成长,原来是这般的不以为然……

曾今在一个长长的梦里梦到同一件事,又好似同一件事在好多个梦里出现,那些恐慌始终让我无法忘记那些日子里是怎样的不安。醒了,不知道是不是活在梦境里,梦境里以为自己是在醒来的活着。原来成长是这般的无助,哪怕是你能顶起一大片的光芒,在黑暗的夜晚也要默默去承受一个人的寂寞无助……

曾今以为可以一直活在爸妈的怀抱里,是那么的幸福。爸妈是幸福的,老来再得一子。我也是幸福的,老小能多受关爱。可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我长大了,爸妈却在一年年飞逝的时光里真正的年老了。今天,爸爸来县城,两个人一起喝了一瓶老村长,给爸爸续酒,他说喝不了了。摸摸肚子,似乎自己还未开胃,而爸爸说饱了。好酒是爸爸一直的习惯,而如今也许他的身体真的不行了,扛不住了。喜欢在某些无聊的时刻玩玩沧桑,可是当衰老让你心疼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依旧留在青春里是多么的美好。成长,确实带给了我很多很多知足,但面对爸妈的时候,是有多么希望自己依旧年幼,因为能看到他们稍显年轻的面容,能看到他们宽宽的臂膀,暖暖的依靠……

后来的后来,我不知道自己会是个什么模样。可是岁月啊,你让我成长的同时,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快的把我的在乎变的虚芜。当我老去的那一刻,一切都忆落成空,我拿什么对你灿烂的微笑

后来优美散文篇6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一天,那一眼,那回首的瞬间,烙印心田,似真似幻,一梦千年。

只缘感伊一回顾,使我思伊朝与暮。

岁月的蛩音回响,旖旎的月光,淡漠了惆怅,照亮了满园芬芳。一树又一树的樱花烂漫着,落月摇情,花瓣纷纷,化蝶翩跹怜月,飘雪芳韵成诗。

一帘心事碎碎念,一眸雪舞剪剪风。绿树白花的篱前,相思萦绕,眷恋成歌。我一袭白衣,踟躇为等伊容颜。你一袭青衫飘零,月华阑珊处,轻轻走来,袅娜生香。清风明月,流萤起舞,馨香氤氲。一场风花雪月的邂逅,我许你一世独守一城的守候,你诺我一生依依若水的温柔。

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你已如莲盛开,我也寻觅而来,不早,亦不迟。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出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别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不管是对是错,不问是否有结果,至少我们曾经相爱过。即使,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已经注定。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然而,放结局来临,到了离别的时刻。却是如此地痛,心似琉璃为伊碎,痛苦与不舍如潮水般袭来,讲我淹没、窒息。

指间流沙,刹那芳华,曾经的一幕幕依稀浮现脑海,记忆中你笑得没心没肺,现在我却痛彻心扉,悲伤逆流成河。

水中月,镜中花,你是我等不到的天明,那么近却又那么远。仿佛触手可及,奈何遥遥无期。

世界上最远和最近的距离都是人心。上天安排了我们的相遇,两条平行线上的人偏离了命运的轨迹,完成了一首最美的诗。相遇是曲清冽的歌,清新悠扬,白鹭划过天际,清风徐徐,短笛声回荡。

多想再回到,十七岁仲夏的夜晚,我吻你的那个夜晚。樱花飘洒着,星歌月舞,你在风里翻飞的裙裳,在月华下飘零的青丝,是记忆中最美丽的场景。回忆随落花深埋土地便成琥珀,时光氤氲着那段流光,酿成美酒。多年后的月夜,我夜夜举杯,别致的杯盏盛满诗样芳华,遥遥敬向十七岁的青春时光。

离别多年后的雨季,白花纷纷落了一地,蓦然回首之际,

清风徐来落叶落花泛起涟漪。绿树白花的篱前,我们的魂魄曾经停留过,挥挥手告别,此情一朝随风散,便是天涯陌路人。

我们的青春,是否无悔?若是,为何总觉得人生的路上少了一些,似曾相识的美丽。

你已不是那个,梨花雨落时弹着箜篌守候着的少女,我也不再是那个,明月风清时举着杯盏作诗填词的多情少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间带走了年少时的一切,那朵玫瑰早已枯萎、成灰;那条白裙,早已变黄变旧,深锁箱底不见天日。那一笺心语,一帘幽梦,一窗相思,早已随烟消散,随水逝去。

梦里落花,纷飞半世浮华。江山如画,不及你笑靥如花,怎奈何,如花美眷,也终敌不过似水华年。

遇见,别问是缘是劫,是对是错,年少轻狂。敢把爱情比天长,但那又怎样,至少曾经互诉衷肠。

又是一年梅开日,以雪之名,为你飘零,这个冬季,因朦胧和距离而美丽。

后来,我终于明白,错过的女孩,不会再回来。后来,没有后来...

我今世孤弃了所有的欢畅,只为静守那一份心愿

这个冬季,雪揉进了整个视线。那轻柔的雪,如你灵动的气息,扰乱着我的思绪。过往点滴,依稀轻现,左右不离的是你的影踪。是那秋的缠绵,把我心思染红;是那初雪的淋漓,愿付一生暖阳。如此你悄然远去的数日时光,我习惯了孤窗沉默,任凭心情久久波澜。只因你,只因你,放远柔情,隐去温软,让我眼前空落着想象,无言面对伤处的苦楚。

眼前飘落的可是雪的轻盈?那轻盈的神态可是你的回眸?软软地触及我的泪角,任凭潮湿与雪轻吻,与风忧怨,与影相拥。我伫立久久,久久地,期盼着你的出现,出现是一种另类的华美,华美得无尽欣喜。无聊时,细细搜寻你每一寸柔美,大气温质不杂虚拟,新嫩欢喜不离真实,你的美落进我孤独的心,印记一生。

飘落一个季节的雪剪砌成沉默,孤独地等候翘望。即便旧尘抚面,也不失清秀。它是天使泪落而结的晶莹,落于地角,沉淀了愁想。一任风嘲,一任雨袭,即是凋零,满目相思,也盼等轮回。

又是一春,迎来了暖色。花开时季,你依旧化成雨润,坠落着美丽,扬洒在人间。我沐浴着如同你的柔软,触结手心里,倚在阑珊回眸处,舞弄你的无限深情。你依旧悄自无声无息,为我默送一缕思念。

很多天了,我把浓了又浓的思念,煮成落满心愁的寂寞,任凭欢笑嬉嘲我的幼嫩;我把起伏的心搁浅于孤单中,任凭寒冷剥离我的温度。心中没有属于你的思念,那缕云彩怎会轻易流下专注的雨丝,它不会敲击惦记的窗,也不会扫开想念的门。

我没有勇气再拥有如初的快乐,只会远远地驻看美丽的风景。你在其中,美奂如诱的初蕊,绽放如紫的芳香。孤灯下,你那美艳图片在沉默的夜色显得格外忧伤,忧伤是一种欣赏,忧伤是一种回忆,忧伤更是一种刺痛。

难道一切只是云烟过往、笑靥如花?难道一切都如风飘去、温柔抚面?我不会隐去真情,让春风觅秋华,揽山川放情怀。一生珍惜你的所有,你是我最珍惜的一潺清泉,在心间荡存波澜;你是我最美仑的一束鲜果,凝含口里不放弃;你是我不舍得的一流甘甜,涌入心田不回头。

纵然你轻盈的身影香飘万里,我依然品细你最浓处的气质,无度千回,新如百年。我凝聚所有,只为你眼眸中那一清澈,你的美是我心中不离的云彩。如果有一天你扬洒的不是属于我的柔情,我也为五百年的这场遇见渐去沉寂,不复现笑的空隙。

此时的我把所有的情感倾注于文字里,文字是我最温柔的囚禁,虽是那样的美丽,但落寞在这里的心,比烟花还寂寞,寂寞得心肠愿断,一切随风而笑去。以文字托情是孤寞的我唯一的出路,咀嚼着文字里有如橄榄味的淡淡苦涩,也偶尔品尝文字里的芳香,如同你呢喃的激扬,那样近、那样慌乱。

我今世孤弃了所有的欢畅,只为静守那一份心愿,不管夏炎冬凉,我愿注目远望,愿等你辉煌,辉煌的你是一生的芳香,辉煌的你是一脉的溢彩,辉煌的你是一风的飘逸。

千里远处的你是我的梦想,那有五色彩虹的乐园,你一定在夜夜的灯光下,努力苦读,拼搏上进。我知道你心中的理想,也知道你怨天忧、恨地长的情肠,感觉自己看不到明天的方向。你现在有些苦烦,不知所措,但也要坚定每一步,踏实每一光阴,走去晚月便沐晨阳,终会迎来春风,何忧不逢秋收。相信自已,相信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那片阳光。

一字排升的希望就在你辛勤拼搏的每一步后。迷烦过后,沉思宁静是你坚定的步调。当你默默承受不为人知的努力中时,有一份爱会撑起你前进中的梦想。淡淡的孤寂只是暂时的楚痛,遥遥的孤单只是沉淀的思绪。

眷雪长思,积淀梦想吧,驻心努力,等盼的暖混着春泥也会揉进你的理想中。相信自己,春光明媚时,会有美好前程。那欣喜惊洒的细雨,不也滋润你楚楚的情怀,化成一种柔美的力量,鼓励着你前行、奋发。你若不好,我便心死。走过去,你会开怀笑颜。驻看过往,一片旖旎,风光无限,前景这方独好。

二、关于日侵华的议论文和散文

醒眼看日本现代文学的侵华特征

醒眼看日本现代文学的侵华特征

——评王向远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

悠哉/文

出于教学需要,《燕园梦》作者、中国文学大师悠哉从单位图书馆借阅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向远教授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和批判》(以下简称“该书”)。回家后细细翻阅,悠哉大吃一惊!“笔部队”这个奇怪的名词,我也是头一次听说。它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现代日本文学的印象,真可谓“醒眼看日本”的一部极好学术论著。

遗憾的是,这本199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仅仅印刷3000册。在时下喧嚣和浮躁的中国学界,这个印数自然是区区不足道的。也许正是这个原故,它迟至十年以后,才姗姗地进入我的眼界吧?悠哉大师素日不写学术著作评论的,但是既然读到好书,不介绍有辜负之意,因此拨冗聊写一篇,向广大网友进行介绍和宣传。(顺便说明:除太宰治的《惜别》图片摄自悠哉藏书,其余图片摄自本书)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于东亚海岛,从此开始自己雄心勃勃的拓疆国策。与此相呼应,思想界也出现贬低中华的论调。据该书介绍: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1875)第一次将中国和日本、土耳其列为“半开化”国家,提出日本正在成为西方那样的文明国度,因此理应成为东亚盟主。他甚至画好了“支那帝国分割图”。此后,经过中江兆民《三醉人经纶问答》、冈苍天心《东洋的理想》、保田与重郎《蒙疆》、夏目漱石《满韩处处》(109)、芥川龙之介《支那游记》(1921)、到武者小路实笃的《大东亚战争私感》(1942),日本文学里充斥着贬低中国的宣传,在日本发表后,效果无疑是负面的。

这里需说明一下:夏目漱石《满韩处处》和芥川龙之介《支那游记》如今有译本,但是书名改了,比如芥川龙之介的书译作《中国游记》。据王向远说,夏目漱石的东北之旅是受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对华经济侵略的中心)的邀请,那么很显然: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作家私人旅行。

1931年,伊藤永之介为配合“满蒙危机”的政治宣传,在《万宝山》中歪曲描写了“万宝山事件”。1932年,直木三十五的《日本的颤栗》歪曲描写了上海“一.二八”事变,叫嚣“战争真是太好了!”1932年横光利一出版《上海》,正面描写了日本军国主义言论……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大量移民,相应地又出现所谓“大陆开拓文学”,成立了以荒木巍、福田清人、近藤春雄为首的“恳话会”,炮制了80多部作品,最著名的是菅野正男《与土战斗》、和田传《大日和村》、《殉难》。又冒出所谓体现“建国精神”的“满洲文学”,代表作品有安西冬为《军舰茉莉》,其中的《春》写道:

“一只蝴蝶,向鞑靼海峡那边飞去。”

乍看平淡无奇,但是明白日本人将我国东北喻为“蝴蝶”(面积轮廓似蝴蝶形状),就明白其险恶用心了。

就这样,日本文学家在侵华政策的支持下,一步步地“协力”侵华战争,终于走进“笔部队”。

通常我们喜欢说:日本侵略者是“武装到牙齿的”。殊不知这个比喻并不确切,应当说:他们武装到国民的灵魂才是。而这项工作,自然少不了他们的“灵魂的工程师”——日本现代作家——的特殊“功劳”。

该书共14章,从第5章起,集中论述日本这支特殊的“笔部队”。请大家耐住性子,待悠哉大师慢慢道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与此同时,陆续有日本记者、作家派往中国,进行“协力”军事的报道和宣传。例如:吉川英治、木村毅、小林秀雄、佐藤春夫、尾崎士郎、石川达三等。其中尾崎士郎的《悲风千里》影响很大。还发生一件有意思的事件:

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描写日本军攻陷南京后的烧杀和掠夺,作者的想法是“把战争的真相告诉社会”。不料在《中央公论》发表后遭到当局逮捕,法院判他四个月徒刑,缓期三年执行。理由是:“描写皇军士兵杀害、掠夺平民,表现军纪松懈状况,扰乱安宁秩序。”与此同时火野苇平的《麦与士兵》却畅销120万册。这两个事件促使军部和政府强化对作家从军创作活动的管制。

1938年8月20日是个关键的日子。许多日本作家收到菊池宽(日本文艺家协会会长)的快递明信片,通知他们到内阁情报部开会。与会者有菊池宽、尾崎士郎、横光利一、佐藤春夫、尾崎士郎、片冈铁兵、林芙美子等。最后确定22位担任军部的派遣作家。他们从军部领取高额的津贴,发给军服、军刀、手枪、裹腿等,俨然一批出征的将军。出发前,日本报纸进行大肆宣传,称作“笔部队”。

来到中国后,他们先是采访攻克武汉的日军,有人又到南京、杭州。第一批后,军部又组织了第二支“笔部队”(为省篇幅,名单略)。他们回国后,无一例外地撰文谈观感,进行军国主义宣传。值得一提的是林芙美子,她是“笔部队”里唯一的女战士。回国后写了《战线》和《北岸部队》。

此外还有军人作家。例如藤田实彦《战车战记》、谷口胜《征野千里》、日比野士郎《吴淞渠》、冻田博《分队长日记》、上田广《建设战记》、火野苇平《士兵三部曲》等……还有难以计数的侵华诗歌作品。应当说,他们是以另一种身份加入“笔部队”的。

此外还有所谓“宣抚文学”,大肆进行欺骗宣传。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因《活着的士兵》而惹祸的石川达三,这时看准风头,幡然醒悟,戴罪立功,他再次来到中国,写下《武汉作战》、《敌国之妻》等正面歌颂军国主义的作品。又担任“日本文学报国会”成员。1942年他积极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战后,石川达三根本否认《活着的士兵》的那些描写,胡说什么“战争是两国干出来的,不应该说坏事只是一国干的”;根本否认南京大屠杀,声称“我没有看到屠杀事件”。

奇怪的是:对这样一个日本作家,中国长期以来竟然认识模糊。例如:重庆出版社1989年出版《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的第十卷“外国人士作品”,把石川达三尊为“国际友人”,节录了他的《活着的士兵》;又将他战后写的《风中芦苇》作为“反法西斯文学”列入。王向远教授认为,“这些都是不妥当的”。

悠哉大师也认为,这的确很欠严肃。说实话,我在图书馆书架上也见过石川达三的作品,还不曾翻阅。但是,读过这部学术著作,了解到石川达三竟然是这么一个混蛋,我今生是绝不会去阅读的。从今往后,但凡看到这名字,我就深恶痛绝!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1月3日在东京的帝国剧场召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抨击英美文化,鼓吹“亚细亚文化”、“日本拯救亚洲”和“大东亚精神的强化普及”。1943年在东京又召开第二次会议。1944年移到南京,又召开第三次会议。这些把戏,自然是“思想文化战”的步骤,是“笔部队”的另一种形式。

值得介绍的是佐藤春夫的电影故事《亚细亚之子》(短篇小说名《风云》),它以郭沫若(化名汪某某)和郁达夫(化名郁某)为原型,丑化中国抗日文化人士。佐藤春夫声称:“一切都是宣传第一,一切都注重实效。”作品主人公“汪”和他的日本妻子,被美化为“亚细亚之子”。郁达夫读到此书后,义愤地写下《日本的娼妓和文士》,指出“在这中间他处处高夸着日本皇军的胜利,日本女人的爱国爱家的人格的高尚”;“佐藤在日本,本来是以出卖中国野人头吃饭的”。

1943年日本召开“大东亚会议”,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日本文学报国会”决定以其五大原则为主题,“刊行构思规模宏大的小说,向大东亚各国国民宣传皇国的传统和理想,渗透共同宣言的大精神”。其中太宰治分工“独立亲和”,为此他撰写了长篇小说《惜别》,描写鲁迅在日本仙台的留学生活。王向远教授称:

“《惜别》对鲁迅形象的歪曲,首先表现在作者对鲁迅对日俄战争的态度上。”

“太宰治对鲁迅形象的歪曲,还表现在他笔下的鲁迅对日本文化的评价上。”

“更荒唐的是,在这里,太宰治借老医生的口,认为鲁迅由医学转向文艺,是由于认识到日本天皇制的优越性的缘故。”

悠哉之所以详细介绍太宰治的长篇小说《惜别》,决不仅仅因为它描写了鲁迅,而是因为:《惜别》被于小植译成中文,2006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鲁迅研究专家)在序言中,首先介绍了竹内好专著《鲁迅》的观点和他对《惜别》的批评,接着他说:

“竹内的批评有合理性,但也有简单、片面之处,遮蔽了《惜别》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实际上,鲁迅的‘本体’存在于鲁迅的复杂性之中,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惜别》作为小说固然是在‘想象’鲁迅,但小说对于鲁迅文化观的表述、对于弃医从文动机的解释、对于侮辱信作者动机的解释,都有启发性。”

咳,真是见鬼了!

两位中国学者,对于太宰治的《惜别》,评价竟然如此不同!

个中委曲,叫人实在难以参透!

虽说悠哉忝得“中国文学大师”称号,却没有资格对王、董二位的学术观点评头论足。毕竟,我只是读过《惜别》,却谈不上专门研究。

该书第十三章叫“日本有‘反战文学’吗?”。据王向远教授研究,日本左翼作家在日本侵华战争后全都转向了。日本文学界所谓的“抵抗文学”,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根据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抵抗文学”一词虚构出来的谎言。例如川端康成,虽然没有在创作上“协力”战争,在行动上却是积极参与的。日本军政府组织的各种会议,他都卖力地参加了。王向远教授断言:

“川端康成决不是当代中国不少读者印象中的‘超越时代和政治’的作家。”

奇怪的是:对川端康成,悠哉大师也存在这般印象。

还有《细雪》的作者谷崎润一郎,文洁若在《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称:“谷崎一向反对日本侵华的不义战争。”但是王向远教授称:谷崎和川端一样,也是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和“协力”战争的。日本军政府组织的各种会议,他都参加了。当新加坡陷落,谷崎高兴地挥笔写下《新加坡陷落之际》,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我日本帝国在东洋顶天立地,建立了赫赫伟绩……迄今为止,皇军所征之处,公名正大。”

高慧勤、叶渭渠、文洁若等日本文学翻译家,为什么要不顾历史事实,向中国读者这样宣传日本作家呢?萨特曾因福楼拜没写过政府镇压巴黎公社的文字而加以谴责,他们对这些日本作家为何如此开恩呢?

我以为,王向远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一书写得很好,它廓清了悠哉大师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糊涂认识。本文题为《醒眼看日本现代文学的侵华特征》,并非说整个日本现代文学是侵华的,而只是说:它的确烙上了“侵华”的印记,或深或浅地。王向远教授的若干论断也许值得探讨。但是,我敢担保说:这是一部用于“讲真话”的、很严肃的学术著作!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我才在这篇短文里“撮其要”概述了该书内容。至于深入评价,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觉得,宣传这部学术著作意义很重大。想想吧:该书于1999年初版,仅仅印刷3000册!十年过去了,在中国的日本文学爱好者里,究竟几人拜读过这部著作呢?

想到这一点,我不胜忧虑,不胜惆怅!

从此以后,中国文学大师悠哉对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日本名作家,不得不很有些讨厌了。世界上有一种罪恶叫“忘恩负义”;他们早年皆深通汉学,受惠于中国悠久文化的润泽,却是这般狠心地充当孽子!

2009-3-6

纪念"七.七"69周年:石门里斩杀侵华日本军官军刀行动---兼记由此带来的一次烧杀惨案---当年英雄有谁知

1941年早春,中国人民拯救中华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山东半岛胶莱平原北海地区军民,在共产党和在许世友将军的领导下,与日寇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战斗。莱城东三十里南王行政村有八个自然村,该地南依嵯峨险峻的崮山山脉,北接军事要道206国道,有河谷良田2500亩,岭地3500亩,盛产红薯甜瓜闻名齐鲁。境内沟谷纵横,道路曲折险要,密林遮村,是我八路军和革命干部休整养息的地方。该地有一条河流叫太阳河,上游五里处是埠上石桥交接处的雁岭哭儿沟石门里,形势险峻,水草茂密,易进难出,常年流水汩汩,北入王河入海。太阳河东岸太阳山上有古老的庙殿,叫太阳庙,建于明洪武年间,庙殿南北长一百步,东西广五十步,南北庙堂相对,东西厢房相应,廊道相连,飞檐凌空,气势恢弘,钟声飞越远近十几里。每年二月二六月十八九月十八赶庙日,远近州县贾客云集,少童白叟红男绿女齐集庙场,庙门外大戏锣鼓开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太阳庙殿据高临下,周边山脉相连,几十里村落尽收眼底。1940年日寇在莱城东部地区建立了军事据点,中间广阔地带一带却无法控制。

1941年正月底,崮山八区获莱城我地下工作者密报,日寇驻军出动100多人东出扫荡,准备勘察日光山庙宇地理形势设立据点,打开莱城东部“非占领”状态,强化“绥靖”政策。正月二十七日上午,寒风刺骨,天干冷干冷的。南王村民兵指导员张令信接区里通知,带领民兵周九丁等人,去村西大沟埋设地雷,阻止敌人东进。张令信身材高大,有豪气,练八卦,敢为事。1937年加入共产党,曾与郑耀南长子郑梦华参加胶东干部学校学习,在《大众日报》社做保卫工作,后任潍县抗日政府公安三科科长,潍北锄奸队队长,亲手处决汉奸和还乡团骨干十几人,曾跟着许世友司令员做过事。周九丁身材高伟,有勇力,在当地是有名的掐电线埋地雷能手。上午十时许,敌人不走大沟,绕行西石桥村,在村西稍做休整,然后北行过马家庄。张令信等人看鬼子改变行军路线,带领同伴扒出埋在大沟小路上的地雷,从大沟东侧绕马家庄返回村隐蔽。中午十一时,鬼子队伍在南边家村(有说在南菊寺村)吃饭,饭后向驿道方向开拔。有一骑白马挎洋刀鬼子中校军官中午醉酒,落在队伍后,独骑过太阳河,东行上庙殿西侧西北二里许,掉队醉卧不醒。南王村村民王梦彦拾粪经过发现情况,迅速回村报告村长王仁洁,王仁洁让他马上回去监视,自己去东村约民兵指导员张令信,及民兵周九丁,张升奎,周元丁,张升志(外号小野猫)等五人,一起去鬼子军官醉卧处。王梦彦曾在哈尔滨做事,会几句日语,大家商议好先让他上前找机会说话,大家待机行事。王梦彦腰里缠着布腰带,肩上铁锨撅着粪筐,打扮成拾粪农民的样子,上去借火抽烟,

这时军官已醒来,问,南边的什么村子?王梦彦回答说是南王村。又问西边的什么村子?答说南边家村和北边家村。军官拿出地图,指点着看了一会,说,你说的对,你的大大的良民。军官就从衣兜里掏出香烟,给王梦彦一支,自己手拿着一支。王梦彦遂上前给军官点火,张令信斜刺里从后面靠近军官,猛不定抱住军官的腰,死死不放手。这时军官呜啦呜啦大喊,翻身回手抽刀,刀鞘长,抽不出。张令信与军官在地上滚打,滚出十几米。令信大喊,来人啊!周九丁四人遂上前缚敌,争奈刀光闪亮,寒气逼人,无法下手。小野猫张升志上前,用铁锨砍伤军官抽刀手臂,军官刀落。令信大喊,解裹腿!大家遂解下军官裹腿带子,奋力绑好军官手脚,解下军刀。把军官抬到马背上,一人牵马,四人挟持,二人护卫,从胡子沟过河道,送宋家区政府。区里没人,遂商议处决军官。就顺南王河道至上游哭儿沟石门里。石门里经年流水,隆冬不冻。水下有细沙,深有数米。周九丁手起刀落,将军官斩首。在河床上挖了大坑,尸首埋在河床下,上面用沙掩好,流水如旧。放走战马,埋好战刀,自觉万无一失,遂分头四下里躲避。不巧远处有村八岁小孩乳名满仓者,和外号林老五者二人看到。林老五在村里是无赖,不懂义理。此时为1941年,正月二十七日,中午二时左右。

当日鬼子队伍行至石郭庄一带,发现军官失踪,遂拉网满坡往西搜索。军官白马返回,鬼子知道军官出事,就在南王一带大肆搜寻。一帮铁匠师傅被鬼子打得头破血流。傍晚,队伍没回莱城,就在武官和南菊寺宿营过夜。当日夜降小雪,漫山遍野一片银白。正月二十八日凌晨,敌人调集驿道平里店小庙后据点队伍400多人,重返南王一带找人。南至坎上坎下东西埠上,一直到北面的宋家集教书庄,西边到武官清明沟村,漫山遍野到处是马队奔驰。老百姓提前接到上级通知,大部分躲藏进山了,只有老弱病残没来得及转移,被赶到各村的场院里拷打审讯。南王东村有30多人被赶到村南大荒里,张令信母亲徐氏,周九鼎父亲,以及张令信埠上的一个远房姑舅徐永春亦在其中。小孩满仓被鬼子用糖果诱惑,给鬼子指出军官尸体掩埋地址,林老五向鬼子指认出张令信母亲徐氏和周九丁父亲。徐氏和周九鼎父亲被带至石门里。鬼子从河道里挖出军官尸体,当场枪杀了徐氏和周九鼎父亲,然后用担架抬着尸体,送到小庙后据点。时为1941年古历正月二十八日上午10时许。关于满仓提供军官尸体地点,林老五指认张令信母亲和周九酊父亲的细节,系解放后民间传说,据当事人张令信说,是他远房姑舅兄弟徐永春解放后说出实情。那时林老五已逃逸东北,至死不归。对满仓则因为年幼无知没法处理。

下午2点,鬼子返回,遍村放火,一时烈炎张天,浓烟滚滚,正值东南风起,烟尘飘至掖北海边,缭绕不散。村民踏雪站在南岭顶上,眼巴巴看着家园毁于一炬。大火烧到第二天早上,仓谷糠秕烟雾三日不息。东西两村烧毁房屋1000余间,粮食12万公斤,烧死牲畜三十多头,桌椅柜箱无计其数。西村仅存三家没烧。周发堂家院墙高,胡秸烧不到房檐,免于一炬。王玉琪大门朝北,老头用铁耙顶门,翻墙外逃,鬼子没有进去。王梦寿老婆躺在家正屋,大喊有瘟症,鬼子也没敢进去。笔者家父在世日,说仅存三样东西:一张土耙子,一只驴鞍子,一个呱嗒,三样东西都有火炭痕迹也!事过三十年时修葺老屋,墙壁内里皆火红色,墙里顶梁立柱皆为黑炭。南王石坑出产黄褐色石料,古辈用这种石料建房。房屋墙面经大火焚烧皆成红色。大火焚烧时,来不及走掉的老人都被烧死。鬼子漫山遍野搜寻人,有承认南王人的,格杀无论。王宝山和老婆用驴驮着三个孩子,跑到大台,鬼子问:是那里人?他的老婆精神有毛病,说是南王的,王宝山立刻被抓走,在小庙后干河子村被活扒了心,祭祀死了的军官。北边村村民边锡元当时也被抓到干河子,王宝山被害情况他曾亲眼看到。东村王群被抓后,被扔到粪坑里淹死,春天往外扔粪时才掘出来。许多亲戚不敢收留南王人。张秋英母亲用驴驮着孩子投奔马家庄姑母家,被亲姑姑拒之门外,后投奔边家亲戚张节家住了半年。也有死里逃生的,王永德被鬼子马队追赶时恰好内急,一闪身蹲进道旁的土坑里,马队从头顶跨过去,躲了一劫。

南王遭劫后,北海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各区民工出钱出物出工,用一个春天帮助建房,流落他乡的人才慢慢返回乡里。有许多人家移居外乡,至今没归。周发云一家搬到山后村,王克义一家搬到龙冢庙村,至今未归。有没及时建好房子的人家,就多年住在废墟里,周发成一家人就住在窝棚里三年多。有新媳妇结婚住在牛屋的,有公婆与媳妇同居一炕的。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村里仍然残垣败壁,瓦砾遍地,满目荒凉。家家户户也很少有柜椅的,连盛粮食的瓮也没有,都是盛在用土墼砌的土仓里。冬天到了,深夜老鼠肆虐,粮食常常被一宿倒光。有月子里孩子被老鼠咬伤鼻尖耳朵者。又家家户户很少有房门的,用草廉遮风,冬天屋里似冰窟,幼儿长夜啼哭不住。奔东北谋生者有百多人吧,哈尔滨几乎有了南王村。笔者有远房伯父叫王梦志者,今年八十有九,自奔东北没返乡里,年前病倒,嘱咐儿女他死后把骨灰安葬回老家日光庙遗址西坡,拳拳之思乡情感人泪下!愿天下人珍惜今日安宁康定生活,为富国强兵尽匹夫之责也!

当年擒敌英雄大多过世,张令信老人尚在。二龙周九鼎1947年在斗争地主浮财时,因给被斗争对象通风报信,激起民愤被村民活埋而死。其他人皆病老而死。张令信老人今年八十有九,已拄拐,身体有病。记忆尚好,对当年火烧案情能断断续续记起。老伴九十,也患有疾病。今年正月初一我去看访了张令信老人,我走出老人家门时,天空正飘着清雪,距那个火烧的日子正月二十八日,还有二十七天。可是已过去整整六十年了。张令信老人执意送我,我回头远望风烛残年中的当年缚敌英雄,心有戚戚然!

南京正在遗忘和毁灭亚洲最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请大家帮助转帖和置顶)

南京正在遗忘和毁灭亚洲最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

南京市利济巷2号是现存最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2003年,八十二岁高龄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老人来到利济巷2号指证日本人在此犯下的罪行。侵华日军在南京曾设有四十多处慰安所,现存的不过五六处,而有慰安妇亲自证实的仅此一处。利济巷2号是亚洲最大的慰安所遗址,专家充分肯定了保留该处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朴永心老人离开南京后,该处房屋因地产开发而面临拆除的命运。后经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在舆论之下,南京市政府做出了暂不拆除的决定。此后,该幢房屋和周围相关建筑逃过一劫,但居民的动迁并未停止,绝大多数居民已迁出利济巷2号。

南京市政府虽暂不拆除此房,但一直未对它的未来做出规划。永久保留?原址建立纪念馆?易地重建?拆除?一年来没有答案,也没有妥善的保管。[注:南京市进行民国总统府前地块改造,曾要拆除一座民国碑坊和两座清代宗祠。后来经过报道,引起关注,拆迁单位表示碑坊不动,宗祠日后重建。可在地块建筑拆完之后,碑坊也拆完了。三四年后,宗祠也不知在何处。总之是不了了之了。]

利济巷2号已有七十余年房龄,由于无人居住,大部分门窗已经严重损坏,雨水直接注入室内,浸蚀墙体。一楼填满垃圾,天花板大面积脱落。七十高龄的危房在风吹雨淋,无人照管的情况下还能矗立多久?南京遗忘了它,看着它走向毁灭。

去年,南京大屠杀的活证据李秀英老人走了,对日本右冀而言又少了一个“绊脚石”。人证会消失,可物证却能永久留存。利济巷2号是最好的物证,但如果我们连这么重要的物证都无法妥善保管,又如何去指控日本的罪行?我们的子孙又如何认知历史,知晓罪恶?

今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难道真要把我们的遗忘当作送给日本人最好的礼物?

三、印记散文

印记散文

【一】

“微风吹着浮云,飘落大地细雨,淋湿你,淋湿我,淋得世界充满诗意,漫步青青草地,小草也轻轻低语……”。听着这首熟悉的曲子,一下把自己带入雨的世界。

一直喜欢雨,喜欢雨的热情奔放,喜欢雨中任由抑郁的心情恣意释放;喜欢看雨中傲然挺立的一把把雨伞,如硕大的调色盘般五彩缤纷;喜欢伴着夜雨的滴答,笺书万千柔情,浓淡随心体会;喜欢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别致的美。

喜欢春雨的“润物细无声”,轻柔地滋润大地和人心;喜欢竹林里拔节翠竹的勃勃生机,喜欢看田野的绿苗,池塘边的垂柳,刚刚绽开的粉色桃花,在水雾碎雨中,晶莹莹,细润润的模样。

喜欢夏雨的坦荡豪放,喜欢雨中奔跑的狼狈与酣畅,喜欢它落地的铿锵有力与阳刚之美,瞧,从天而降的一滴滴水珠接连落下,仿佛一幕巨大的.珠帘悬挂在天地之间,雨水落在树上、花上、草上,那晶亮的水珠仿佛是为它们精心设计的钻石项链。

【二】

雨天最是读古诗词的日子,拉上雨帘,独自钻进属于自己的三味书屋,在古诗词的字里行间徜徉,书屋里弥漫着浓浓的古典气息。

读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读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读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于是,便有了凄凄相思泪,湿了芭蕉;有了悠悠故乡情,笼上阡陌。

常常读得恍恍惚惚,读得沉沉重重;读得欢欢欣欣,读得悲悲戚戚。读着,读着,把自己也读成一首雨中的诗,飘逸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郊原上,淅淅沥沥地……

书中描写雨的诗句很多,尤喜欢竹山的一首词【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虽没有同竹山有过相同的经历,却能深深体会到竹山当时无可奈何的心绪。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不知几千年前,蒋捷是否也会临窗长叹,慨叹生命中过去些的什么,他是否会凝视自己镜中的丝丝白发,眸中又多了一些哀愁?

朋友说我和小白兔是“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对秋雨有一种特别的喜欢。面对暮雨潇潇,常有着缥缈诗意的感奋,却也常伴随凄凉的感觉。许是倦怠了红尘,竟喜欢上了雨天一个人,一壶茶,一本书,一架琴,一支画笔的悠闲。

【三】

渐进暮色,天空飘起了小雨,每次听到这淅淅沥沥的雨声,总有说不出的忧伤缠绕着善感的心事,灵魂在这细密的雨中亦难以遁逃。谁会在这雨的深处,能听懂雨的心事?又有谁能诉说永远不老简单的誓言?

漫步雨中,走在熟悉的苔滑的青石板上,固执地找寻古巷里浓浓的巷情。记忆斑驳,层层叠叠的屋檐、参天的古树、斑驳的屋墙、小巧的古井、河边潮湿的石栏,刻下的终是岁月的印记。而古巷伴我度过的生命中最消瘦伤离的年华,终究定格成一份份注定的永恒。

心在痛,远离绿荫长椅的悠闲与舒适,隔绝鸟语花香的繁华与热闹,幻梦中,多想在柳浪闻莺婉转的莺啼中寻找,等待这一世的邂逅和岁月。

多想撑起玄青古典的油纸伞,走过江南的烟雨,跨过柳浪桥与缘相见,在最深的红尘里与你重逢。奈何,痴心叹,飘零无依的失措,唯有让心空白着接受雨的洗涤和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