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园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作为群体式的保育和教育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气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幼儿园心理环境的意义就在于有效地掌握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使之有利于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以保证幼儿园发展目标的实现。心理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将会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呢?幼儿的一日生活大都是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度过的,他们每天都在和周围的环境进行着交互作用,所以教师应在整体的日常生活中给幼儿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1)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职业观、教育观和儿童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幼儿有真挚的爱,无时无刻地关心幼儿,充分地与幼儿进行沟通,知道和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并让幼儿知道和理解教师的一些想法,让幼儿在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如今的幼儿园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师对乖巧伶俐的幼儿十分偏爱,出口闭口总是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或在别的幼儿面前说一些诸如“你看他多乖,看他多能干”之类的话,而对于一些调皮或反应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则会怒目相对或是一味地横加指责,有时甚至不理不睬。教师的这种态度会直接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会使有些幼儿更加拘束,不自在,甚至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教师应平等地给每个幼儿充分的爱和关怀,要更加去帮助那些表现差的后进幼儿。(2)尊重和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幼儿的生理需要如进食、排泄、睡眠等基本的生理需要是否被满足,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影响班级的心理气氛,反映出师生关系的质量。据“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结果显示,43%的城市幼儿家长报告他们的孩子在园内有喝水少的问题,46%的家长报告孩子有憋便的现象。有的幼儿大、小便解在裤子里了,也不敢告诉老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恐惧老师那种怕脏、怕麻烦的表情,另一方面是害怕老师的训斥及同伴的嘲笑。而惧怕教师的心理就会形成幼儿胆小、怯弱的不良个性,影响其心理健康。为了尊重和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幼儿园可把进餐活动的气氛,以及幼儿是否缺水、如厕的自由,有无憋尿、憋便的情况及老师是否训斥孩子,作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基本指标;而教师可从改变厕所环境、营造就餐和谐氛围及温馨睡眠环境入手,教会幼儿如厕技能(如穿脱裤子,擦屁股等)、进餐技能,提醒幼儿喝水、上厕所,友善对待尿裤子的孩子,并为其保守秘密,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快。(3)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物质环境在要求上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环境布置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园内设备和材料应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活动室作为幼儿在园的主要生活空间,应宽敞明亮,布置上要体现立体化、平衡化和动态化,即地面、墙面与空间都要充分用来提供教育信息,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教师动手与幼儿动手之间要相对均衡,环境布置的内容要随教学内容、季节特点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保证了良好的物质环境,才有了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基础。幼儿通过在这种良好的物质环境中生存、活动,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愉悦的情绪,才能让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下,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动去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总之,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关心每一个幼儿,理解每一个幼儿,尽我们所能地为幼儿提供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每一天。

二、如何为大班幼儿创设良好的情绪环境

为大班幼儿创设良好的情绪环境的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师幼关系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氛围,其中最主要的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氛围,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因素,因为幼儿期幼儿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应从尊重、关爱、理解、帮助等多种角度去感化幼儿、教育幼儿,努力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会出现焦虑和哭闹现象,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这时教师就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同时为幼儿准备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毛绒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

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给予幼儿无限的关怀,帮幼儿穿衣服,拍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向幼儿传递爱的信息,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她们感受到妈妈般的爱和温暖。

二、帮助幼儿创设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于教师如何引导。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的总是霸道、自私、不懂谦让。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育内容,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例如:发放玩具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开始争先恐后地去抢,这时老师要及时的教育幼儿和同伴一起玩;小朋友进洗手间时教育幼儿不争先、不推挤,要排队等候。小朋友间有了矛盾,老师要教育小朋友要友好相处,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是我们小朋友的另一个家,我们在一起是好朋友,好伙伴,在这个家庭里我们要互相帮助,有困难一起解决,有玩具一起玩……教师要深入孩子中间,亲密接触与交流,引导幼儿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创设适合幼儿成长的心理环境。

三、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

成人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

1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教师与幼儿的接触只是在校方面,教师在校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情绪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主

要的方面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为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最多,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教师要求家长在家做到:

(1)坚持要求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动作来表达愤怒。当孩子生气时,鼓励他大声讲出来,并尽可能说出原因。

(2)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3)禁止孩子在发怒时打人。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家长应立即给予惩罚。

(4)鼓励孩子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用委屈和抱怨的消极态度。如孩子告状说:“他打我……”家长可以回答说:“大声告诉他别再打你。”再比如孩子告状说:“小丽拿走了我的玩具车!”家长可以说:“你去问问她,现在能否把车还回来。告诉她那车是你的,你想把它要回来。”

2教师或父母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大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3教师或父母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教师或父母发现幼儿情绪不对时,可转移幼儿注意力,玩幼儿喜欢的游戏等,设法让幼儿开心,教育幼儿不要总想不愉快的事。

四、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给予合理评价

在一个班里,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点,有的热情大方,善于言辞;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语;有的活泼敏捷,活蹦乱跳,教师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使其纵向发展有所提高,慎用横向比较。如果对幼儿的活动及活动结果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甚至挖苦的口气或不合理的惩罚,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心灵,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对自己和周围环境发生怀疑,对自己的行动或自身产生羞怯感,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好、亲切、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动态。

总之,我们幼教教育工作者应该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安全、快乐、自尊、自信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位幼儿在幼儿园这片净土里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人、事、物。幼儿园作为群体式的保育和教育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气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幼儿园心理环境的意义就在于有效地掌握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使之有利于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以保证幼儿园发展目标的实现。

心理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将会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呢?幼儿的一日生活大都是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度过的,他们每天都在和周围的环境进行着交互作用,所以教师应在整体的日常生活中给幼儿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

(1)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职业观、教育观和儿童观。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幼儿有真挚的爱,无时无刻地关心幼儿,充分地与幼儿进行沟通,知道和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并让幼儿知道和理解教师的一些想法,让幼儿在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如今的幼儿园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师对乖巧伶俐的幼儿十分偏爱,出口闭口总是在全班面前进行表扬或在别的幼儿面前说一些诸如“你看他多乖,看他多能干”之类的话,而对于一些调皮或反应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则会怒目相对或是一味地横加指责,有时甚至不理不睬。教师的这种态度会直接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会使有些幼儿更加拘束,不自在,甚至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教师应平等地给每个幼儿充分的爱和关怀,要更加去帮助那些表现差的后进幼儿。

(2)尊重和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

幼儿的生理需要如进食、排泄、睡眠等基本的生理需要是否被满足,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影响班级的心理气氛,反映出师生关系的质量。据“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结果显示,43%的城市幼儿家长报告他们的孩子在园内有喝水少的问题,46%的家长报告孩子有憋便的现象。有的幼儿大、小便解在裤子里了,也不敢告诉老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恐惧老师那种怕脏、怕麻烦的表情,另一方面是害怕老师的训斥及同伴的嘲笑。而惧怕教师的心理就会形成幼儿胆小、怯弱的不良个性,影响其心理健康。为了尊重和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幼儿园可把进餐活动的气氛,以及幼儿是否缺水、如厕的自由,有无憋尿、憋便的情况及老师是否训斥孩子,作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基本指标;而教师可从改变厕所环境、营造就餐和谐氛围及温馨睡眠环境入手,教会幼儿如厕技能(如穿脱裤子,擦屁股等)、进餐技能,提醒幼儿喝水、上厕所,友善对待尿裤子的孩子,并为其保守秘密,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快。

(3)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物质环境在要求上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环境布置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园内设备和材料应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活动室作为幼儿在园的主要生活空间,应宽敞明亮,布置上要体现立体化、平衡化和动态化,即地面、墙面与空间都要充分用来提供教育信息,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教师动手与幼儿动手之间要相对均衡,环境布置的内容要随教学内容、季节特点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保证了良好的物质环境,才有了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基础。幼儿通过在这种良好的物质环境中生存、活动,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愉悦的情绪,才能让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下,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动去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

总之,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关心每一个幼儿,理解每一个幼儿,尽我们所能地为幼儿提供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