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作文素材(带翻译)

实时更新|新型肺炎疫情最新动态

2020疫情热点人物作文素材

1.钟南山院士:一言九鼎,百姓安心。

“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这是人民日报微博上对钟南山的

评价。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钟南山院士胸怀大理想、心中有人民。2003年非典肆虐,67

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而今,武汉疫情肆虐,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

“尽量不要去武汉”,--边自己却登上了前往武汉的高铁。面对未知的艰难,他勇担大

任,一往无前,既有医者仁心的专业技术,也有战士迎难而上的拼搏狠劲。但是在他看

似无坚不推的外衣之下,却深藏--颗柔情似水的仁人之心、一腔热血爱国的赤诚之情。

2.李兰娟院士:首提封城,深入“红区”。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

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

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

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

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

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3.张定宇院长:生命渐冻,情怀火热。

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完全可以在家治病养病,可他却隐瞒病情,坚持工作。渐冻症,这可不是一般的伤风感冒,然而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却干得比一般人更带劲。这是何苦呢?有人发出感叹。其实这正是张定宇与他们的不同之处,不同在自我定位,不同在人生价值。在一些人看来,人生短暂,活着就要享受,而在张定宇的价值体系里,奉献自我才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他隐瞒病情,坚持工作,就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奉献自己,奉献自我是他人生的终结追求,也是他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的精神动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学者赵翼曾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意思是说,国家不幸,社会动荡,这对文人而言是幸事,因为这样更能创作出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未必如此,应是“国家繁盛诗人幸”,如大唐盛世,产生的优秀诗人和伟大作品也灿若星辰。如果《人民日报》要举办“文学与时代”的征文比赛,请你写--篇文章参赛。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双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国家”“诗家”“幸”与“不幸”等关键词来分析。要运用理性思维,深入辨析二者的关系,选定主题,完成写作任务。题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生需要能够放开视野,具体分析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点。要善于总结学过的素材,发现优秀文人的共性,剖析他们的成长、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把握文人自我精神塑造对于优秀文学作品产生的决定作用,明确时代对文人精神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能辩证分析,提出创见者为_上乘。行文时要有条理性、深刻性,尽可能展开横向、纵向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国家不幸诗家幸。

2.国家繁盛诗人幸。

3.生逢盛世,文学之幸。

4.任何时代都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偏题立意:

1.苦难是一-所的大学。(题目要求阐释“文学和时代”的关系,这里将双概念变成了单概念,了“文学”)

2.文学的盛世。(审题不准,忽略对文学与时代二者关系的分析)

3.欲为文学大家,必生于乱世。(观点太绝对,立不住脚)

4.文人、国家。(观点不明)

5.鲁迅的文学创作之路。(鲁迅只可以作为“文学与时代””国家与诗家”关系的例子存在,若以此作为核心内容,是立意偏跑)

6.潦倒的文人杜甫。(同上)

......

[佳作赏析]:

在苦难中开出诗的花朵

你可知,诗词之美美在何处?美在它生于苦难的土壤,却在诗人的创作下,长成一朵诗词之花,香远益清,芬芳了历朝历代,也芬芳了诗词之花园。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诸如此类之事,何可胜道也哉!君可见,南唐后主李煜在经历了人间的浮沉、国家的兴亡后,创作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诗将抽象的“愁”具体化、形象化。妙哉!妙哉!

君可见,一代才女李清照在经历丧夫之痛后,创作出了“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千古名句,以直白重复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愁之苦。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更是直接抒发愁之初。再看,"又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化作有重量的事物,别出心裁。她在生活的苦难中,将诗词之花扎根下去。待他日回首,春满园。善哉!善哉!

君可见,爱民诗人杜甫在经历宦海浮沉后,创作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这是何等的爱民思想。杜甫之苦,何可胜道也哉!

可如果他们没有经历人生的苦难,又会如何?

南唐多了一份安宁,却少了诗歌的花朵。李煜夜里不再愁苦,或许会寻欢作乐,那么他还会是诗人吗?杜甫若仕途顺达,在他当上高官后,还会这般忧国忧民吗?

毛泽东曾言:“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沧桑为肥,培育诗歌的花朵。不仅有忘忧花,亦有迎春花。正如,罗曼-罗兰曾言:”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便是如此。在遭遇乌台诗案后,他并没有一振不起,而是更加超脱、更加向上。大雨滂沱时,他一人仰天长啸,对着老天爷喊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他对苦难的态度,可赞!苍颜白发时,苏轼仍意气风发,自信地说道:“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这是他对无情岁月的态度,可敬!待他日回首,春满园。

[点评]

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形象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在苦难中开出诗的花朵”,给人深刻印象,感染力强。选材经典,从李煜到李清照再到杜甫,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丰富的内容,给人事实胜于雄辩之感。

2020“公众人物”李子柒

1.直面磨难,才能赢得漂亮。

在成为网红前,李子柒是一条饱尝人间辛酸的”毛毛虫”。李子柒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便离婚了,父亲早逝,继母待她很不好。爷爷奶奶看她过得太苦,实在不忍心,便把她从继母手中接过来抚养。所以李子柒从小便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去世之后,奶奶就成了李子柒在这世上的至亲之人。由于奶奶年事已高,难以供养她继续上学, 14岁的她便辍学出去打工。如果不是奶奶病重,她也许就是千千万万普通打工妹的其中之一。但为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选择立刻回家,并在弟弟的帮助下,开始拍摄视频。就这样,一个农村女孩在没有背景、没有团队的情况下,自己身兼编导、摄像、出演、剪辑多职,开始做起了自媒体的工作。她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却也在生活的泥泞中养出了坚韧、要强的性格。李子柒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难免经历磨难、挫折,但这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没面对就已经选择了放弃。放弃太容易,可总有一天你会后悔。现在贪玩落下的功课,未来要花百倍的力气去弥补;现在荒废的时间,将来很可能再也无法追回。

2.学无止境,才能改变命运。

也许有人会问,李子柒在农村生活,为什么却成了火遍全球的“宝藏女孩”?答案是,她从未停止学习。八年的时间里,她学习了很多技能,包括视频,拍摄、剪辑、后期等。她说,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拍摄,自己都要一一调整,镜头只要稍微有一点瑕疵,她都要重拍好多遍甚至好几天;为了剪好一个视频,她常常一整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在视频中,她看起来无所不能: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可以牵着牛耕地,也可以在田野间播种。她4月会酿枇杷酒, 5月又能酿出樱桃酒, 7月能做出七巧饼, 8月能做出苏式鲜肉月饼。如果遇到不会做的东西,她是怎么办的呢?为了拍“活字印刷”,她专门花了小半年时间去学;为了拍好视频《兰州牛肉面》,她先在面馆里学了好几天牛肉面的各种制作工艺,然后带着这些方法回家苦练了一个多月,没事就揉团面练习,每天练习到胳膊酸痛,直到能完整地拉出均匀的面条时,她才开始拍摄这期视频。她一直在学习,而且是亳不含糊地学,学不会宁可不拍。没有人能凭天赋活一辈子,只有不断地学习,方能得到想要的生活。学习是每时每刻都要做的事,无关年龄,无论你现在是否需要它。如果贪恋安逸,过于放纵自己,养成了懒散的习惯,那么毁掉的只能是自己。

3.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李子柒用她的视频,让很多只存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李子柒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李子柒的视频,没有过多高深讲解,只是通过中国式衣食住行,体现生活之美好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致。正因如此,她的作品能跨越地域、超越语言,引发外国观众广泛共鸣。外国网友评论说:“这简直像是在看国家地理+迪士尼+厨神当道。”“她正在教我们认识我们所不了解的中国。”有外国网友看了她的视频后表示,很想去中国看看。随着中国经济愈加发展,世界各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愈加高涨。以生动的形式呈现优秀的文化,以真实的情感打通各国民众共通的心灵,是对外传播文化的方式。向世界有效地呈现中国文化之美,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二、高考作文精短古文素材***六篇***

【#高考#导语】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可以多背多记一些写作素材,灵活运用。以下是无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精短古文素材【六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一:《书舟中作字》】

苏轼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回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每一个泰然自若的人,都有颗饱经沧桑的心。

【篇二:《陆游书巢》】

陆游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察看),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与书为伴,一生足矣!

【篇三:《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所求,有所为,有所忠,方不枉此生!

【篇四:《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无止境,何时开始都不晚,所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都因勤学好进。

【篇五:《诲学说》】

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玉不琢还是玉,人不知上进,修养和学识便会有所缺失。

【篇六:《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所谓知己和贵人,皆是有识之才者。

三、古代人物事例作文素材摘抄大全

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有些人看来,处世不必过于认真,世道清明,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浮沉。然而你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尘埃。

古代人物事例素材积累

一、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坚守信念为国捐躯

事迹: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

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二、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医学泰斗

事迹: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弃科举做官之路,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最终同意了儿子的要求。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例如他在写到白花蛇时为了真实细致地了解这种剧毒蛇而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李时珍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并编著了中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

古代历史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一、陆游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二、陶弘景菜园求学的故事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

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