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合硬笔书法的散文

适合硬笔书法的散文:徐志摩散文《落叶》。

拓展:

我又再次见到了那飘散着的一片片落叶。见到落叶并不稀奇,但是这是在春天,四月的春天!春天见得最多的应是傲然怒放的鲜花和春风得意的杨柳,而不是这像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萦绕的落叶。我看着地上的落叶,有三种不同的颜色:翡翠般绿的,金子般黄的,火一般红的,真可以说是色彩繁多了。

今年似乎与往年不同,春天的落叶特别多,几乎在每一棵树旁,都会有一片片落叶静静地躺在那儿等着清洁工人来打扫。

有些地方的叶子更多。我家附近的一个公园里,成堆的落叶铺散在石路上,没有什么人来打扫这里。一次,我放学来到这里,踩着已经没有水分的落叶,发出簌簌的响声,好像叶子碎了。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里的落叶竟一片也没有碎裂。

落叶有很多种,按季节,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叶子;按树木,可以分为梨树叶、桃树叶、樟树叶等形态各异的叶子;按颜色,可以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

谁都知道,落叶是秋的使者,在秋天,会有许许多多的落叶像仙女一样飘落下来,但在春天,也会有许多落叶的。其实,每一个季节都会有落叶的包括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四季常青的樟也会有落叶。

二、有关书法的散文作品(2)

有关书法的散文作品:书法

书法,我觉得是很难弄懂的。

留法著名雕塑家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需要仔细琢磨的。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书法,在中国众多的国粹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意味,与诸多艺术形式有关联,反映和承载着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活跃持久的生命力,是唯一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并被世界所公认的抽象艺术。而且,这种抽象是具体的抽象,是可视的,是可读的,是中国诸多艺术的浓缩和概括。

在中国古代,诗书画印,合而为一。琴棋书画,是文人的基本功,书法作为书写工具,形影不离,是文人的看家本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文人打发时光的把玩之物。仅此一项,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有狼、羊、兼、貂、鼠尾之分,墨有松油之别,砚有端歙之异,纸,或者说书写的介质,有甲骨、青铜、竹简、瓦当,丝帛、玉、绢、宣纸、皮纸、手工纸,等等。书写的内容极为丰富,铭文、碑文、砖文、诗文、题画、楹联、扁额、写经、信札、判牍、造像,等等,不一而足。

古时候,文,史,哲,美学,宗教,是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的。政治家无不与书法有关,莫说王右军、颜真卿、苏东坡、赵子昂,只提李世民、赵佶、乾隆、毛泽东这几个名字就足够你思考。你随意想起一位古人的名字,随手翻取一本任何人编写的书法史或书法简史,都可以找到他的名字。可以说,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政治史,一部文化史,一部哲学史,一部文学史。因此,我们可以说,书法,是打开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是触摸和探寻中国文化的一条捷径。

我们常说,书法最具禅意,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位禅师最具代表,一位是智永,一位是弘一。李叔同是留过洋学过西画的,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但最终皈衣佛门,诸艺皆隐,独书法终其一生,可见书法之魅力。其实,什么叫禅宗,我是不懂的,但禅的一个最大特点与书法是相通的,那就是“悟”。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欣赏书法,都要靠一个“悟”,有的人三五年就可入门,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得“道”,这都是很正常的。

目下,常有传统与现代之说,尚古与流行之争。在我看来,其实是““””之祸,文字一再简化,破四旧扼杀书艺,文脉皆断。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书法热,但由于印刷和认识的局限,也就那几本颜柳欧赵,算是启蒙,被我们很多人奉为圣经,称之传统,而对二王手札,苏黄米蔡,乃至明清书家的东西都知之甚少,以至出现将羲之手札隐去其名与视之被判为流行书风的笑话。而今,碑贴印刷之精良,版本之丰富,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历朝历代之文物披露和考古发现,加之民间书法的借鉴,书法营养之丰富是空前的,山珍海味,五谷杂粮,呈现在书界的东西自然就是异彩纷呈的,这应当是幸事而非偏离传统。

然而,而今,“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字是打门锤”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书法的实用性、工具性已经淡亡,书法似乎失去了她原有的土壤。书法与文学一样变得更纯粹更艺术化了,甚至成了书者之自恋。但对于书法本身而言,不知这是坏事还是好事。在我看来,对书艺的发展大可不必担忧,一则我们有庞大的从业队伍,随便一个全国性的书展都有上万人参加,何况还有韩日和世界各国的认同;二则书法已根植民族的血液,已扎根各个阶层和民间;三则书法已进入艺术院校专业,学院派无疑为书法的传承和研究发挥了骨干或主导作用;四则随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抑或富人的附庸风雅,为书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令人担忧的是,书者自身人文素质的不足和缺失,不少书者成了写家,技术的东西可以学得,字外的功夫却难于弥补。因此,在当代要出现传世的大书家,是很难的。书法当随时代,创新与探索,应当是一个几代人的大课题,而不是口号,更不是贴标签和自封。

书法,作为艺术,与诸多艺术关联,反映了众多艺术的普遍规律,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学习和欣赏书法,可以成为一条提升人文素质的捷径,她的艺术美和哲学美是探求不竭的。书法是流动的建筑,是以线条为表现形式的空间艺术。字的结构空间,章法的结构空间,变化无穷,单就幅式而言,有横幅、立轴、斗方、扇面、手卷、册页数种;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是看得见的节奏。字的独立与映带,具有诗的节拍,笔断而意连,行云流水,笔走龙蛇,行气一以贯之。平静者,如羲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悲愤者,如颜之“子陷父死,巢倾卵覆”,悲切者,如东坡“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一如吟诗抚琴,皆达其情,皆泄其绪。

书法是哲学,是诸多艺术矛盾的统一体,是艺术的辩证法。枯湿浓淡,乃是大家熟知的基本规律,欹与正,虚与实,主与次,气与韵,神与质,拙与巧,丑与媚,生与熟,疏与密,行与留,疾与徐,渴笔与涨墨;不工到工,工到不工;粗不言重,细不言轻;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亦即亦离;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由生而熟,由熟而生;心手相映,物我两忘;师古不泥,道法自然。

书法艺术,艺术书法。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今书法的工具性已经退化,余下当是纯艺术的了。因此,对空间的突破,对章法的探索,对墨色的强调,对质感的要求,对形式的创新,以至新材料的运用,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行书风”,也许有人说这是舍本求末,但应当看到,这对书法的创新是极具推动力的,何况,书坛还有书写性灵、回归传统等等主张和流派,多元,正成为当代意识的基本特征,技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技法不是万能,但没有技法万万不能。当然,书法与经济一样,拼到最后还是拼文化。

有关书法的散文作品:与书法结缘

想起最初写书法的时候,还是在四年前,那是2012年的年初,严冬还在笼罩着大地,周末想来闲着没什么事干,就去伏羲庙步行街溜达,当走到离西门不远的巷道内的时候,我突然被一幅清晰的书法对联所吸引,具体是什么内容如今已经忘记,当时只觉得笔法雄健有力,洋洋洒洒颇具魅力,是标准的草书,一气呵成的牵丝连带好像一名正在练习气功的武者,一颗颗的字体仿若落入玉盘的珍珠,清脆晶莹。

我敲了敲门,进去后,只见书法王老师正坐在屋堂中央与一位朋友热谈书法教学,四周的墙壁上挂满学生的作品,有楷书、有行书,有颜真卿的字体、有褚遂良的字体、还有王羲之的字体,那一幅幅饱满的书法,让人看到了学习书法一步一个脚印的痕迹,更让人增添了对毛笔字的喜爱,似乎进入了飘满墨香的长廊,飘荡着古筝弹奏出的袅袅音符,令人不胜回味。

“想学书法吗?”王老师似乎看穿了我内心的想法。

“想学!”我立即应声。

“要想写好书法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得长期坚持。”

“我会的!”

于是王老师拿出了几种字体的帖子,看看我究竟喜欢哪位名家的字体,最终我选择了赵孟頫的《胆巴碑》,《胆巴碑》字体温润而流畅,娟秀灵动,一板一眼的严谨中不失欢快明泽的流动美,在楷书中属于较容易上手的字帖,很适合成年的初学者。

从那时起,我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是一种对人心灵的熏陶,每每提起毛笔,总有一种敬畏之情。最初开始练习的时候,写得是楷书,一个个的字十分独立,仿佛独善其身的人儿,通篇写下来除了抓住细节之外,还要把握整体效果,就好比人脸上的五官,个体是独立的,但凑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效果,倘若不仅个体美观而且整体和谐的话,就有了一种落落大方的美感,仿佛少女殷红的脸蛋,嫩嫩地能掐出水似的,明艳动人。

写书法也能述说人生,有怎样的性格,经历过什么样的风雨,似乎都能体现在书法里,于是就有了“字如其人”这一说。有的人写字沧桑遒劲,一看就知道是生活的历练者,有丰硕的人生经历;有的人写字珠圆玉润,一看就是生活的安逸者,玲珑透彻。读字读帖宛如读人读事,或练达、或通融、或豪放、或拘谨,矫健似雄鹰、奔驰如骏马、芬芳若鲜花,全在字里。饮酒品茶之际写上笔酣墨饱的一幅,更是一种畅快淋漓的享受。

书法与诗也是一脉相承的,待临帖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进入了书法的创作阶段,一般而言写得都是诗句,如唐诗宋词等,不禁让人想起“胸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动听的,书法是厚重的,书法与诗的结合,让生活的艺术气息不断升华,凝结成一曲婉转的歌谣,余音绕梁,或是一幅甚有品味的作品,耐人寻味,或是一段妩媚洒脱的舞蹈,青春洋溢。

如今四年过去了,虽短暂却极具意义,书法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伴侣,他陪我走过了春夏秋冬,带我徜徉在字与诗的海洋中,伴我度过一段段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随我在无数个挑灯的夜晚写下悲与喜。练习书法就是在充实生活,激起我了对生命的热爱。我愿守着最初的诺言,传承对书法的无限挚诚!

猜你喜欢:

1.有关书法的散文

2.书法与做人散文

3.关于硬笔书法的文章

4.《爱莲说》的书法作品分享

5. 160字的硬笔书法作品

三、书法人生的优美散文

我喜欢书法,喜欢品味书法的美。书法之美,在于正,在于静,在于韵,还在于新。

书法之正,源于心,在于人。正所谓“心正则笔正”,人对了,字就对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字好看的数不胜数,而能流传下来,为世人所瞻仰的却并不多,字为人所累的也不在少数,比如蔡京,比如汪精卫。因此,只有先正其心,做好人,严于修身,砥砺品格,书法才可能上得去,才可能写出充满光明磊落之正气的作品来。

书法之静,在于定,在于守。不管外界环境怎样,都要守住自我,不能浮躁。要努力培养自己“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镇静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定力。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躬身自省,找到前进的路子和方向。潜心修为,精韧不怠,宁静致远,久久为攻,才可能迎来成功的一天。书法也是这样,只有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研习,才可能写出富有静气的字来。

书法之韵,在于品,在于悟,取法于自然。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温暖。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有温度、有幸福感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体味韵是何物。书法需要有韵,有韵才有味道,才有美感,就像一壶好茶,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书法之新,即创新,有个性,形成风格,与众不同。正所谓“学而后创”,创新是建立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前人所总结的知识的基础上的。不是建立在系统学习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就是胡编乱造、异想天开,就好比无源的河、无根的树,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沿着前人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步入创新的正途,形成自己的风格。

品味书法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感悟人生是一种智慧。书法是一门充满人生哲学的艺术,值得我用一生去研习,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