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书店的散文随笔:记忆里的书店

编者按:书香永远是值得爱护值得珍藏的,记忆里的书店,牢牢地矗立在我们心头,这辈子都磨灭不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记忆里的书店》。

我知道新华书店的时候,以为天下的书都放在新华书店,那几个招牌字特别有号召力,说它是我人生的坐标一点也不夸张。后来它还成为女儿的理想岛。

我第一次购书是在老家射阳镇的供销合作社的柜台,那里有一节柜台陈列着平放的书,透明玻璃下书的封面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构成一种诱惑。我曾经对一本书流连过几周,终于下定决心,也终于凑够钱,买了那本《活着,并要记住》,那年我16岁,初尝人生的酸涩,正需要一个人交给我活着的道理。

我走进的第一家新华书店是高邮新华书店。在那里,我买过许多本书,其中包括一大摞诗集,私下里以为买诗集划算,因为诗是浓缩的,耐咀嚼的,可以在不同的时期安慰我的神经。总是和同学一起去,一路踩过悬铃木摇晃的影子,惊讶于光与影的变幻,在新华书店长长的柜台边踯躅,目光越过营业员倦怠慵懒的脸,在他身后的层层书架上逡巡。——开架售书是后来的事,那时,我们只能就近看陈列在玻璃柜里的书,而且也只能看封面;实在感兴趣以致忍耐不住了,会让营业员取出新书,翻看一阵,时间可不能太长,营业员在旁候着呢。感兴趣的书很多,能买的却不多。因为囊中羞涩,买了这本,便不能买那本,实在很难斟酌,总要在柜台外往来过几个回合。“同志,把那本书拿给我看一下,好吗?”很客气地问询,生怕营业员看出自己的寒碜而态度怠慢。看一下价格,若价钱太贵,买不起,便趁早还给人家。我一直不理解,守着那么多书的营业员们,不仅没有面露幸福,脸上还那么淡漠,简直比一张白纸更加空洞。我替那些书可惜。那些时刻,我多么想成为一个营业员啊!

买书的人多起来,新华书店开架售书了。在高高的书架前,自由地挑书,抽出来,插进去,中间很可以一连瞄几页,与之前的只可远观比,其惬意自不可同日而语。但营业员的身影是无所不在的,虽然不说什么,但无声地谴责总是敦促我们早下决定。偶尔碰上脾气臭的,会粗声大气地训我们一顿,无非是:不要把书弄乱!放回原处!怯怯地离开是非地,或许便结束了蹭书之旅。走出书店,带着新买的书,雀跃之情复苏,走在路上,仿佛道路格外宽敞,天格外蓝,遇见的人仿佛也都藏着喜气。

我逛过的书店渐渐多起来,故乡宝应,省城南京,上海,买的书也多而杂,但凡经济许可,看中的书肯定是要买的。八七年我在南京住院四个月,上午挂水,下午逛书店,旧书店里的书是随便你看多久的,但是站着看书,腿脚受累,不得不做稍息状,左腿换到右腿,右腿又换到左腿。就那样站着,看了半本《围城》。记得那本旧书要五元钱。——价钱不低到某个程度,我是不会买的。记得花一毛五买了《朝花夕拾》,花三元多买了全套的老舍剧作。就是这样,四个月累计起来的书,也多得拿不了,只好办托运,托运也没法直接到我乡下的家,只好放同学家,分批次往家带。我那个同学被我折腾不少次。

如此爱书的我,竟有十来年不进书店!生活的磨眼里没了诗歌,只装柴米油盐。孩子大些了,理解力好,领悟力强,我又有了去书店的理由。孩子阅读的权力不该被剥夺的。那时,镇上有家书店,名“好望角”,除教辅资料外,仍有一些儿童读物,不时便去翻翻。但是新书,有价值的书不多,好多书学校图书室能借阅。去县城新华书店买书看书,对女儿来说,便是奢侈的事。可是一年也只有那么两三回,能满足她的愿望。

去县城办事,往往几件事一起办,不可能优先买书,只能做出折中方案:把女儿送书店待着,让她一边看书,一边挑书。她挑好书,我们办好大部分事,正好接她,付买书的钱。对买什么书,不买什么书,最终由我拍板,当然有一堆说辞。——得小心地维护孩子读书的积极性。我知道,自己令女儿腹诽的事情是比较多的。这样地,陆陆续续买了一排又一排儿童文学系列,女儿视它们为自己的财富,爱护得很。

全家人上城办事,买了书不受累,有人充当苦力,孩子的爸爸负责运输所有的物品。有一次,我自个儿上城,在新华书店转了又转,抓起这本,拎起那本,选择了一大摞书。结账后,书店并不提供方便袋,只用塑料绳捆了十字结。可怜我的左右手手指,被那绳子勒得生疼,形成一道道深痕,松了手以后,麻麻木木地一戳一戳地痛。走几里路,拎到公交站台,算是使出洪荒之力了。那时已经有三轮车,从新华书店到公交车站,车资少说得五元。这五元钱,可以买一本特价书,多出点力算什么呢!

后来,女儿上了大学,有了自己淘书的法子,买回许多往期的健康杂志,科普杂志。科学永远不会成为时尚之类的泡沫,不会因为过期而失去价值。女儿的阅读视野,反过来影响我,书,是我们交谈得最多的话题。

当我迷上电子书后,不知不觉疏远了书店,连新华书店换地方都后知后觉,实在对不住新华书店对我对女儿的恩情。

钟楼西边的新华书店,牢牢地矗立在我们心头,这辈子是磨灭不了的。一个地方必须留得住书店,无论经济发达到什么程度,书香永远是值得爱护值得珍藏的。

公众号:行者的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二、新书和旧书的作家是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堪称文采斐然。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新书》、《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

《新书》又称《贾子》,是贾谊的政论文集,史书《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儒家,后存10卷58篇,其中《问孝》《礼容语上》两篇有目无文,实为56篇。

《新书》集中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即为著名的《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过秦论》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从秦孝公到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指出其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在行文时,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造成了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貌似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宗首》、《藩强》、《权重》等篇则系统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大政》、《修政》等篇则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新书》中的《礼》篇,指出: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保傅》篇中指出: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而选左右。

贾谊认为,对于太子应及早开始教育,并要选择好太子的左右侍从,包括担负教导职责的人员。他认为国家命运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这当然是错误的,不过君主教育在古代确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容经》篇中,贾谊提出了关于师傅之道的一些原则:

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

也就是说,教师应注重施教内容的美好,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掌握进度快慢、分量多少方面要适当。要激励、督促学生不断有所深造,又不要逼迫学生而使其感到困苦。总之,应使教学精要适宜,使学生力所能及,这样就可以“力不劳而身大盛”,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谓“圣人之化”。

后来,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在所著的《春秋繁露•玉杯》篇中也辑录了这段论述,表示“吾取之”,可见“圣化”的教学原则在当时的影响很大。

贾谊的思想受到历代许多学者的推崇。清代名士卢文弨在校注《新书》时,把贾谊和董仲舒并称为“经生而通达治体者”。

贾谊基于反思秦王朝灭亡的教训,较为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教育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以教为本”的思想基础。他对实施最优越的君主教育的论述,在思想原则和制度措施上可为一般教育所借鉴,而且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不乏有价值的见解。

贾谊的政论散文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非凡,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汉王朝大一统创始期的积极进取精神,具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三、书香伴我行的随笔散文

一、人生有梦书作枕

那一年正是我人生的低谷,大学毕业后接连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如意,加之感情上又一再地失落,一时间心若死水。偶然的一次机会,看见报纸上有一则招聘教师的广告,那是去一个山村的中学执教,有点属于志愿者的性质,薪水不高,为期一年。我立刻去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疲惫的心灵需要一个平静的环境憩息。

到了学校的第二天,我便从镇上的火车站取回了托运的一个大旅行包,里面全是书。山里的生活是封闭而寂寞的,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是那些书带着我周游世界。在黄昏的斜阳下,在寂寂长夜的孤灯下,我一次次地走进别人的故事,那样时刻,欲望的潮水便会悄悄退去,心平静得像一湖秋水,波澜不惊。在我宿舍的木床上,在耳边枕畔,散放着许多书,在书香中入梦,梦境也是一片平和。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空闲时都做些什么呢?”我说:“读书!”她犹豫了一下说:“老师,能不能把你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们这里除了课本,再没有别的书了!”我说:“好啊!”那天她兴高采烈地从我这儿拿回去了一本《平凡的世界》,一个星期后,她还书时对我说:“老师,这本书真好,我现在知道该怎样为梦想而努力了!”我微笑,知道书又打开了一个少年的美好心扉。那以后,来我这里借书的学生多起来,一些名著如《牛氓》、《红字》、《百年孤独》等曾多次被借,就连《菜根谭》、《小窗幽记》一类的书也有人拿去看。而这些书都是我刚刚重读过的,记得当年读这些书时都是抱着欣赏与崇拜的心理,很少把心融入其中。如今旧卷重翻,竟心随书动,品砸出人生的百般滋味。

记得刚上大学那年,初去学校报道,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看见一个人躺在长椅上睡觉,而他的头下枕着的竟是三本厚厚的书!当时想起了一句诗:“三更有梦书作枕。”于是对那三本书产生了兴趣,便凑过去,歪下头去看侧面的书名,《悲惨世界》四个字映入了我的眼睛。那时并未看过此书,猜想写的一定是一个人悲惨的经历或一生,于是决定到学校后一定要先读此书以释疑。后来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借得此书,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觉得和自己当初猜测的出入不大。而如今在这山村中重读过此书,心却震撼无比,因为大学时我只是看到了冉·阿让的悲惨一生,却没能看到他为了自己的良心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没有看到他悲惨的一生也正是最无悔的一生!掩卷而思,才觉得自己那一点挫折实在是算不得什么,而自己却还曾为此心丧若死,真是惭愧至极。

我曾让学生们每人写一篇读书随感,他们都写了,看过后我不禁感慨且感动,原来我的那些书不经意间已为他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一年的时间很快便过去了,我的心中重又沉沉地充满了力量。并不是山村的宁静治疗了我的灵魂,而是书香使我的心复原如初。临走的时候,我把那些书都送给了学生们。他们一定会经历人生的磨难与挫折,我希望他们能在黯淡的际遇之中静下心来,把这些书重读一遍,在字里行间看到新的希望。

那以后我再辗转,可是再不轻易让心中的梦想破碎。每到一处我都要买些新书,行囊中的书越来越多,连一些读过多遍料熟于胸的书我都不忍弃置。每读过一本新书,世界在我眼中就会变一个样子,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只要靠书去装点了。有一次我再次更换工作,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到达后去车站取托运的行李时,却被告知有一个行包中途散裂,东西遗失了大半。我忙去看,最可悲的事情发生了,散开的行包正是我装书的那个,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啊!我宁愿丢失了别的贵重东西,也不愿失去那些书。我为此郁郁了许久,跑遍了这个城市的书店,总算补上了一部分,而有一些较早的版本却永远也无法找到了,这已成为永远的遗憾。

与书的这份情结在漂泊中越来越紧,我知道此生永远不会放弃读书,是它们在不断地弥补着我梦想的裂痕。“年年岁岁一床书”,我现在依然过着书半床人半床的日子,以书为枕,梦境果然是一片静美。忽然明白那年在火车站候车室暄闹的环境中,那个人怎么能睡得如此安祥了。用书作为精神的枕头,人生的梦想就会永远散发着理性的芬芳。

二、书能香我不须花

大学毕业后的四五年时间里,我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唯一没有抛弃的东西就是书了。无论是在江南还是在林每无边的小兴安岭,陪我一路走来的就是那些书,除此,行囊空空如也。无论在怎样的际遇之中,这些可爱的朋友都给予我不变的温暖与力量。

心情烦躁时我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或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在那样一种极恬静平和的意境中,我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宠辱皆忘。那些愤懑抱怨一丝丝地融入书中的山水田园里,心便柔润如初,流淌着温暖的感动。

那一年我客居京城,住在郊区的一个地下室里,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着。当四处碰壁跌碎了心中的梦想之后,我发狂般摔碎了陋室里一切可以摔的东西。那时甚至想堕落,在我的身边,有太多寻梦的人在一次次的失败后走向了生命的歧路。可是满床的书给了我暂时的藏身之所,栖身于精神的世界中,我开始重新聚集走下去的勇气。那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没日没夜地读书。像《平凡的世界》,我已读过多遍,可还是又通读了一遍。特别是看到孙少平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吃尽了苦,却依然执著向前,我的心再一次被深深震撼。对于一个处于生活底层的'平凡人来说,能坚守一颗洁白之心是最可贵也最艰难的。就像《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他从歧路走上正途已是艰难,而在重重的压力与终身逃亡之中能行善事则更为艰难,而行善事不为人知不为人理解却依然不改其心已是难上加难。在他面前,我找不出任何一个可以使自己堕落的理由。当我从地下室里走出来,重新站在阳光之下,心中的阴影一扫而光,生命中的梦想又疯长起来,连同那些拼搏的力量。

闲暇时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了,徜徉在长长的书架中间,空气里满是知识的味道,看到的都是一张张虔诚的脸,每当那样的时候我心里总地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我喜欢每一个热爱书的人。身在精美书籍的海洋中,我的心却常飞回到少年时隔壁那个黑暗的小屋。那时我刚上初中,隔壁住着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他的屋子里堆满了收来废纸和废铜烂铁,他是以此为生的。我常去他的小屋里,说不清那里有一种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我,只知道到了他那儿我可以在废纸堆里找出一些小人书来看。当我蹲在垃圾中间津津有味地看小人书时,老大爷就笑咪咪地看着我。有一次老大爷送给我一本装订得厚厚的书,是《儿童文学》的许多本订在一起的,而且封面也被小心地用胶布粘贴得完好如初。在那些本《儿童文学》中,我找到了生命中最能吸引我的东西了,我想今天我走上文学的道路的原因与那是密不可分的。后来,那个老大爷去世了,他留给我一大箱子收废纸收来的书,有中外名著和期刊等,我生命中读的第一批书就是这些旧书,所以我对旧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有一次我在沈阳的旧书摊上淘来一本《爱的教育》,很古老的一种版本,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甚至没有翻开看一看。回去后躺在床上仔细阅读时竟发现了一个让我充满惊喜的故事。书中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或随感或评论,更多的是对一个人殷殷的希望与教导。这本书原是一个女孩的宝贝,她在书中写满了对弟弟的期望,看了令人动容。而事情的奇妙之处还不在此。我记得曾在一本《读者》或《青年文摘》上读过关于这本书的故事,于是四处翻找,终于找到了那篇题为《一本书的遭遇》的文章,文中的那本《爱的教育》真的就是我手上的这本!文末作者慨叹不知那个弟弟如何把这样一本载满姐姐的希望的书丢弃了。而时光流转,此书竟宿命般到了我的手中,我亦慨叹那个作者怎么就把它也弃置了!后来我把此书连同那篇《一本书的遭遇》的文章一同送给了读中学的弟弟,我在书的扉页上加了一句话:“那个姐姐的每句话都是我想对你说的,好好珍惜此书,和你心中的梦想!”

喜欢读书的人大都爱书如命,不愿外借。而我却喜欢别人来借书,就算不还也无所谓,只要不沦落成手纸,总会有人拥有它爱惜它的。而且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藏的,我的每一本书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看。别人送我的每本书我都会细细地去看,因为不能辜负朋友的一片心意,更不能辜负那散发着墨香的书卷。记得有位朋友曾赠我一套哲学书籍,乍读之下,枯躁至极,几欲抛卷,可是一想到朋友从千里之外把它寄了来,便强摄心神,逐字逐句地啃着,慢慢地竟看出了味道。当厚厚的几本书看完,我发现自己对世界又有了全新认识,这是普通的文学书籍所不能给我的。

如今我已暂时稳定下来,家里随手可及的地方摆满了书。一次一个朋友来访,在屋里转了一圈说:“你的屋里应该摆些花啊!”我指着那些书笑着说:“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言罢,我们会心大笑。

也许明天我还会踏上漂泊,我依然会用书去铺平脚下的路。无论走到哪里,书都是我唯一的行李。我也坚信,书会使我的生命永远散发着理性的芬芳。

三、修补旧书的时光

闲暇时,我会把一些旧书拿出来整理修补,那些书多是我喜爱的,甚至有些书的年龄比我还要大上许多。旧书有一部分是家传下来的,还有许多是我从旧书摊上淘得。每当翻起破旧的书籍,都会心下不解,若是我有这样的书,定会好好保存不使破损,而这些书原来的主人怎么就不知珍惜?

后来发现,有些损坏是不可阻挡的。比如那些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书,由于时间久远,加之那时纸的质量不是很好,所以都会在岁月流逝中,由白色纸张变为淡黄,且易脆裂,就如深秋的黄叶一般。对于此类书的修补较为困难,会越修破的地方越多。而且胶水胶带一般是不能用的,因为含化学品,会使书的纸张被腐蚀。最好用自制的糨糊,加上少许明矾防腐防蛀,一般是修补封面,若是有缺损,则选质地和颜色相近的纸,裁成和缺损部分大小相同,去掉封面上的毛边儿,对齐粘好。我有一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天安门诗抄》,就是用这种方法修补的。

我有一本西班牙作家科林·特莉亚多等著的中篇小说集《君走我不留》,一九七几年的译本,是我从旧书摊上购得。此书的破损极为严重,封面几乎全然坏掉,且内文污损处极多。修补此书花了我很长时间,封面基本是不能修复的了,于是我找来质地相差不多的纸张重新做了封面封底,并打印上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什么的,还印上了图案,看起来也焕然一新。而对于内页中的污损之处,处理起来却是极麻烦。对于普通的污损处,垫上吸水纸,用毛笔蘸上肥皂水轻轻擦拭,再用清水洗去肥皂水的痕迹,最后用吸水纸两边夹上,用熨斗弄干。对于那些乱涂抹的字迹,则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能去除,比如用“退色灵”什么的。

修补旧书的过程,是一个很安静恬然的过程,极专心,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个步骤。而当旧书在自己的手中变了一番模样时,就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有时就算可以买到新的一模一样的书,却也愿意去修补旧的。旧书对于我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想到有很多人都捧读过它,在读书的时候就仿佛融进了许多人的思绪于其中,别有一番滋味。

所以常去旧书摊上转悠,不但可以买来一些绝版的老书,一想到修补它时的情景,便会悠然神飞。有一次,竟然遇见一本线装古籍,是古代算术的一本著作,叫《元亨利贞》,木刻本。买来后,发现其破损程度比想象中更甚。可对于修补线装古籍,我实在是外行,且不敢下手。在网上查找,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后来通过一个朋友,认识一个这方面的高手,他慨然应允帮我修补。那个下午,我一直看他认真地工作,对那一系列方法和手法大为赞叹。当《元亨利贞》这本书重新出现在我手上时,已经散发出新的色彩。

没事时,我仍会找来旧书进行修补,那些时光如清水漫流,静而美。虽然有许多人会笑我的这种做法,可是个中滋味,又有几人能够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