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散文和宋代散文有哪些异同
谋篇布局不大相同:明清讲求纵横开阖、波澜起伏的气势,在转折连接处,讲求出人意外;宋文贵乎迂徐舒缓,不露锋芒,要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洋洋洒洒,而又富有逻辑性和表现力。
宋代散文舍弃了韩柳散文的古奥艰深、「沉浸浓郁」的特点,发展了平易自然、「文从字顺」的特点。欧、苏、王、曾的长处虽各有不同,但却有共同特点:他们的风格比起唐代散文更见议论透辟,叙事生动,写景自然,抒情真实,这些完全是在适应历史的环境下发展起来;更切合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
二、明清散文总集主要有几部
明清散文总集主要有四部:《明文诲》,清初黄宗羲编,原书600卷,《四库全书》收为482卷,删去有关明末清初的内容,明代文史篇章,赖以保存者颇多;《明经世文编》,明代陈子龙等人所编,收录内容,多涉及时政要务于治乱相关之文,共504卷,载文3145篇,作者430人,登录的论文、奏议、尺牍、杂文多不加删削,保持了原貌,有较高史料价值,清代列为禁书,今有影印本;《清文汇》,近人沈粹芬、黄人等编成于清末,共5集,200卷,收清代作家1300余人,清文1万余篇;《皇朝经世文编》,清代魏源编,凡120卷,收清初至中叶作品,分为八类,大多为文书、论著、奏疏、书札等,清末盛康又辑成《皇朝经世文续编》120卷,收道光至光绪间奏稿、论文等1900余篇。
三、明清散文的特点
明初散文以朱元璋开国功臣宋濂,刘基为代表。宋濂论文力主宗经其散文以传记文成就较高。刘基则是诗文兼善的作家,他的散文以寓言杂文最有特点。明中叶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一样,出现了前后七子与反前后七子的激烈论争,此期散文流派众多。“前后七子”主张复古,独倡秦汉古文,由于模拟过甚,被后人斥为“伪体”,仅“后七子”之宗臣以散文名,他的《报刘一丈书》是明代散文中少有的一篇好文章。明嘉靖年间,“唐宋派”兴起,他们继承南宋以来尊崇“八大家”,(韩柳欧曾王三苏)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散文,与“前后七子”相抗衡,故有“唐宋派”名之。其散文使明代散文出现了转机,最有成就的作家是归有光。万历年间的“公安”,“竟陵”两派散文,抒写“性灵”。各有特点,二者文学革新运动的直接产物是散文创作中,出现了的小品散文,这是对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代表了两派散文的创作成就。明末散文上承明中叶余绪,出现了大量的小品散文。张岱散文汲诸家之长,兼“公安派”之清新和“竟陵派”之冷隽又独具风貌,成为晚明散文大家。同时主张复古的“复社”,“几社”,由于使古学务为现实所用,故其散文于拟古之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现实性很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等均是明道散文中很有思想容易的佳作。
清代散文,初承明代“唐宋派”一脉,代表作家有候方域,魏禧等人。候方域散文被时人推为第一。清中叶以后“桐城派”古文一统天下,势力极大,蔚然成为清代古文正宗。“桐城派”古文一布局严谨语言雅洁著称。这是唐宋八大家古文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影响达远至于民国初年。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管同,梅曾亮等人,骈文在清代也十分流行。清初的陈维崧便是骈文名家。清中叶以后骈文屡与古文争胜,出现了著名的骈文作家汪中,他的《哀盐船文》,“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是一篇十分动人的佳作。
明清两代,不以文名的思想家的散文值得注意。明代有嘉靖万历年间的李挚,其散文思想性强,极富鼓动性,揭露假道学最见功力。清代则有清初的黄宗羲,唐甄(?)等人,其散文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封建帝王,封建君主专制进行猛烈的抨击,对于开通民智,进行思想启蒙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明清散文佳作有哪些
明清散文
〔总论〕
自来论文章者多侈谭(谈)汉、魏、唐、宋,而罕及明代;独会稽李慈铭极言明人诗文,超绝宋、元恒蹊,而未有勘发。自我观之,中国文学之有明,其如欧洲中世纪之有文艺复兴乎?明太祖开基江淮,以逐胡元,还我河山,用夏变夷,右文稽古,士大夫争自濯磨,而文则奥博排,力追秦汉,以矫欧、苏、曾、王之平熟。而宋濂、刘基,骅骝开道,以著何、李、王、李之先鞭。诗则雄迈高亮,出入汉、魏、盛唐,以救宋诗之粗硬,革元风之纤浓。而高启、李东阳从先继轨,以为何、李、王、李开山。……至八股文则利禄之途,俗称时文者也。然唐顺之,归有光,纵横轶荡,则以古文为时文,力求返虚入浑,积健为雄;虽与诗古文体气不同,而反本修古一也。然则明文学者实宋元文学之极王而厌,而汉、魏、盛唐之拔戟复振,弹古调以洗俗响,厌庸肤而求奥衍,体制尽别,归趣无殊。此则仆师心自得,而明史序《文苑传》者之所未及知也。顾论文者则狃桐城家言之绪论,而亟称归氏,妄庸七子。不知明有何、李之复古,以矫唐、宋八家之平熟;犹唐有韩、柳之复古,以救汉、魏、六朝之缛靡;有往必复,亦气运之自然。明有唐顺之、归有光辈,振八家之坠绪,以与七子相撑拄;不过如唐之有裴度、段文昌等与韩、柳为异,以扬六朝之颓波耳。而一代文章之正宗固别有在也。又论者以钱谦益文为秽杂。此亦拾桐城家之唾余,而不免求全之毁。钱氏以明代文章钜公,而冠逊清《贰臣传》之首,人品自是可议;至于极推欧阳修以为真得太史公血脉,而下开归氏;又翘归氏以追配唐宋大家,因校刻《震川集》而序之,以发其指。然后知桐城家言之治古文,由归氏以踵欧阳而窥太史公;姚鼐遂以归氏上继唐宋八家,而为《古文辞类纂》一书;胥出钱氏之绪论,有以启其途辙也。特其为文章,盛气缛语,错综奇偶,七子之习,湔洗不尽,自与桐城之清真雅澹,而得归氏之洁适者异趣。然以视湘乡曾国藩之为文,从姚鼐入手而益探源扬马,复字单词杂厕其间,务为厚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戛焉有声者,何必不与钱氏后先同符?钱氏从王、李入而不从王、李出,湘乡从姚氏入而不从姚氏出,自出变化,以不姝暖于一先生之言,亦何必此之为是而彼之为非?然世论不敢薄湘乡,而务集谤于钱氏,多见其不知类也。(钱基博《明代文学自序》)
近代以还,文儒辈出:望溪、姬传,文祖韩、欧,阐明义理,趋步宋儒,此儒家之支派也。慎修、辅之,综核礼制,章疑别微,若膺、伯申,考订六书,正名辨物,皆名家之支派也。叔子、昆绳,洞明兵法,推论古今之成败,叠陈九土之险夷,落笔千言,纵横奔肆,此兵家之支派也。子居之文,取法半山,安吴之文,洞陈时弊,兵农刑政,酌古准今,不讳功利之谈,爰立后王之法,此法家之支派也。朝宗之文,词源横溢,简斋之作,逞博矜奇,若决江河,一泻千里,此纵横家之支派也。雍斋、于庭之文,杂糅谶纬,靡丽瑰奇,此阴阳家之支派也。大绅、台山之文,妙善玄言,析理精微,此道家之支派也。维崧、瓯北之文,体杂俳优,涉笔成趣,此小说家之支派也。旨归既别,夫岂强同?即古人所谓文章流别也。(刘师培《论文杂记》)
希望楼主满意,满意请尽快采纳(*^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