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创建人物角色(绘制用户画像)
当我们为用户的目标、行为和观点加入更多细节后,每个类型的用户群就会发展成为一个人物角色。我们再赋予他们名字、照片、人口统计等特征的信息、场景以及更多资料后,每个人物角色就会变得栩栩如生。人物角色让人觉得像真实存在的人类,它的作用在于产品团队可以把他们当成真人一样来了解和讨论,因此,产品团队在做出产品决策的时候,能把这些真实可信的人物角色当成依据,如图3-18所示。
图3-18互联网保险-投保人人物角色实例
创建人物角色的步骤如下。
步骤1揭示关键差异。人物角色是基于目标、行为、观点或由此产生的细分用户群,不同的细分用户群有不同的属性,我一般会将用两到三个属性来区分最重要的差异。可是这并不容易,我们总是有好多话要说,此时需要做减法,强迫自己去掉次要属性。问一下你自己:如果你有10秒钟来向某人描述这个人物角色的话,你会说什么?
步骤2取一个名字。给人物角色取一个名字会有助于大家把它看成真实人物,而不仅仅是当成某个细分用户群或用户类型来看待。为人物角色命名的时候,可以给这个名字加一定的描述,这样每个人能自动把这个名字和主要的用户差异联系起来。
步骤3找一张照片。早在探索用户细分的时候,在每个人在脑海中就已经描画这些人物的形象。为了让人物角色栩栩如生,并让团队成员达成共识,便于记忆和区分人物角色,需要为人物角色选择一张照片。选择照片时,最重要的是找一张真人照片。
步骤4展示个人信息。看到的细节越多,人物就会脱离抽象的形象,越来越接近我们脑海中的样子。这些细节包括:工作和公司、年龄、居住地、性格、家庭生活、爱好、喜欢的电视节目或音乐。
步骤5展现领域行业信息。对于每一组人物角色来说,有一些信息是你总想加进去的,那就是你的客户所在的行业信息。如果保险行业,你会想知道一些具体的事实,例如这个人物角色住在哪儿,做什么工作,当前什么状态,未来的计划、动机、抱怨和痛处,什么时候她会想买保险,她的财务状况如何等。这些额外的事实会让人物角色显得尤其地真实,也便于后期有针对性的开展营销服务。
步骤6详细说明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使用情况。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经验的配置是排在行业信息之后的另一种重要信息,它们有助于使人物角色真实可信。主要包括:计算机配置、计算机经验、手机型号、互联网经验、互联网的主要使用方式、喜欢的网站/APP等。这些信息可以为产品经理提供大量有价值的行为、习惯、观点、态度信息。
步骤7撰写简介。人物角色简介是人物的主要内容,它在讲述这个人物角色是谁,它想从企业得到什么,它如何与企业进行交互(发生关系的方式、行为、习惯、态度等),它囊括了所有的关键差异和属性。
步骤8使用额外属性。一个人物角色属性还可能包括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动机、品牌认知、情感目标、语言能力、政策环境等等。当拿起一份角色文档,人民应该很快就能理解基本的意思。[张乐飞1]
步骤9精心设计语录。一句来自人物角色口中的语录(非常生活化),我们能抓住它的精髓,-可以当成帮助我们得到人物角色的快速印象。语录简洁、短小,并且集中在能将这个人物角色与其他人区别开的一、两个关键点上。我建议在这个过程的最后阶段再设计语录,一句话录能促使你回头看看总体画面,从而验证它的精准性。
步骤10加入商业目的。正如人物角色要通过你的产品满足自己的需求一样,创建人物角色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人物角色去做一些事,以帮助达到商业上的目标。大部分产品的主要目标都是通过某种服务于用户的方式来鼓励预期的用户行为,以达到商业目的。
步骤11确定人物角色的优先级别。在进行产品策略决策时,你突然发现人物角色中有两个在某个功能上的需求刚好是相互矛盾的:一个用户希望它以某种方式运作,而另一个的需求完全不同。你不能两个都满足。那要怎么办?并不是所有人物角色的满意度都一样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确定优先级别至关重要的原因,这样你才能知道如何去解决类似这样的矛盾。在使用新人物角色之前,问一下自己哪一个或哪两个是最需要满足其需求的人物角色。做这个决定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看看每个人物角色能为商业带来的价值。哪一个对公司而言是最具有财务价值的用户?或者,期望哪一个将来可以成为最有价值的用户?如果能把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和细分用户群绑定在一起,就可以的快速的拿到用于决策的信息。否则,可能还得做一个小小的分析来决定每个人物角色最有可能产生价值。
步骤12撰写场景。场景让人物角色开始动起来。它们是讲述某个人物角色如何与产品进行交互的故事。人物角色是个演员,而场景就是一段情节。人物角色具有具体的目标、观点和行为,他想要什么和喜欢用什么方式去做都是你为他们配置好的。场景则讲述了这些人物角色得到、使用产品时有可能会真正发生的事情。能让团队感受到人物角色非常满意的服务看上去会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人物角色想实现什么目标,他会怎么做,同时在真实实践中,你的产品应如何应对?
丰满而有真实感的人物角色比正确的人物角色更有用。所谓正确的100%符合实际情况的角色是不存在的,我们应该尽可能丰富、形象化我们的目标用户群,让它在设计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
如何保持人物角色的活力?这个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尤其是当团队首次创建和使用人物角色时。人物角色不只是为某个产品、某次特殊需求而创建的。持续使用和更新,将核心用户的形象融入到每个成员开发、设计思维中,才是人物角色的使命。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展示、解释人物角色,并使用它完成如下工作。
l建立人物角色文档。完整的人物角色文档包括关键差异、姓名、照片、行业信息、简介、商业目的等元素。
l展示人物角色。我们要把我们创建好的人物角色展示给我们的团队人员,帮助大家了解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并在设计中持续为目标用户服务。
l与人物角色一起生活。让人物角色深入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时刻督导我们的设计工作。
二、小红书从用户画像到社区运营怎么做的
1.产品定位
在2013年上线之初,小红书只是一个单纯的UGC购物笔记分享社区。在当时,中国跨境游市场正处于高速上涨阶段,旅游期间的购物选择是一大痛点。小红书正好切中了这个痛点,再加之极其高效的社交网络推广方法(高质量的目的地购物攻略分享),吸引大量用户注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自营海外购电商平台,为用户提供精海外单品的购物服务。
所以总的来说,小红书的产品定位,是海外购物笔记分享社区,以及自营保税仓直邮电商。
2.目标用户
在百度指数中查看关键词「小红书」的用户画像,结果如下:
不论是海外购物笔记社区,还是【购物】板块的保税仓/海外直邮电商,小红书这个产品都是在围绕着「有奢侈品或高品质商品购买需求」的用户群体来设计的。将这个用户群体进行拆分,他们应当呈现以下特征:
女性是最主要的目标用户。女性更爱逛街购物,更倾向于在国外购买比国内更便宜的奢侈品与高品质商品。
年龄集中在20岁-35岁之间,该年龄段人群处于事业稳定期,购买力强。更低龄的用户刚开始工作,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撑高端商品消费;更高龄的用户(出生于60、70年代)受时代影响,未能培养高端商品购买习惯。
职业分布包括大城市白领、公务员,以及留学生。大城市白领与公务员有良好的收入基础,追求生活品质;海外留学生是生产购物笔记的主力军,他们更了解海外商品,也更加乐意分享。
用户画像:
Alice,在美国读书的小美女
基本属性:22岁,在英国读硕士,学习繁忙,但也会参加很多社交活动。爱旅行更爱shopping,对各种大牌爱不释手,有打折绝对不会错过。
购物习惯:由于在国外且常旅行,购买奢侈品/高品质商品的场景为线下购物中心,时间多集中在当地折扣季。
产品行为:乐于分享购物笔记的高度活跃用户,年轻有激情,渴望分享的商品被认同,所以会配合薯队长修改笔记,耐心回复评论;精打细算,对积分兑换的使用研究很深;由于身处国外,不大会购买福利社商品。
Lauren,生活小资的魔都外企白领
基本属性:28岁,重点高校学历,有气质有涵养,生活小资追求品质。平常工作繁忙,周末拉上一圈朋友逛街吃喝玩乐。
购物习惯:逛得起大商场,也能拉下面子搜淘宝;偶尔会买奢侈品,使用中高端护肤品和美妆;服装兼具大牌与高性价比单品;常常买高品质有爱的装饰品/生活用品。
产品行为:比较乐于分享购物笔记,兼具高端大牌与小而美的商品。福利社的购物主力军,关注价格,但遇到有爱的东西会冲动性购买。乐于写高质量商品评价,但时间有限,不能接受频繁地修改笔记,回复评论要看心情。
Peggie,职场精英女性
基本属性:35岁,在职场打拼多年,有所成就。收入较高,衣食无忧。极其繁忙,可能因为重事业而没有结婚,也可能结婚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照顾孩子,疲于奔命,压力大。
购物习惯:舍得买高端商品,大多在购物中心,打折季也会网购;护肤品、美妆全部为高端单品。每年固定出境游,期间疯狂扫货。
产品行为:不会频繁地分享购物笔记,相对而言不大在意成为精选笔记和积分;会收藏高端购物笔记,有空时找朋友代购或自己购买;偶尔逛福利社,选购美妆、护肤、生活用品、母婴等品类,价格敏感度不强没空对比价格,在高频生活用品上会有很高复购率。
3、产品功能清单
下图为小红书V4.1.1版本整体功能导图:
产品功能思维导图
4.使用场景
(1)准备跨境/港澳台游时,通过小红书查询目的地精选购物笔记,找到最值得购买的商品,并添加至专辑,形成购物清单;
(2)购买到好物时,在小红书分享购物笔记,获得赞赏与关注,回答其他用户疑问,满足成就感;
(3)忠实用户优化笔记内容,申请精选笔记,积攒加入当月Red club会员资格;
(4)日常闲暇时间,毫无目的地刷刷小红书,看目前流行的趋势,顺带发现好货;
(5)日常闲暇时间,逛小红书福利社,找到中意好物购买;
(6)在笔记分享社区中发现中意商品,找朋友代购,或上淘宝找代购;
(7)有某个方向的购买需求(护肤/香水/大衣/运动),但不知道该买什么、在哪里买,在小红书「发现」模块浏览对应类别or专辑;
(8)被小红书推送消息吸引,进入App浏览专题;
(9)获得优惠券,为在过期前使用,购买福利社商品;
(10)Red Club会员,每月积分兑换礼物/活动特权;
5.核心模块间关系
笔记社区、发现、购买是小红书最核心的三个功能模块,三者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购物笔记feeds流(产品首页)是小红书的主功能模块,且发现模块、购买模块都与其有信息上的交互;
(2)发现模块信息全部源自于笔记分享社区,可以理解为对笔记社区内容的分类整理,但同时也是feeds流的重要补充,用户在该模块可以找到值得关注的账号、专辑;
(3)购物模块与笔记社区有着非常巧妙的联系,笔记社区中部分高频商品被优先引进了福利社,而在商品详情页中,编辑会将精选笔记作为商品评价链接进来。此外,在添加笔记时,小红书也鼓励用户关联福利社订单,如果关联,商品购买链接就会显示在笔记中。笔记是否被链入详情页,与是否购买于小红书无关。
接下来,也会主要对这三个模块的核心产品逻辑进行分析,并在过程中与具有相似功能的产品进行对比。
6.高效至简的笔记feeds流
与其它同类竞品风格不大类似,进入小红书首页,会给人一种简洁而又清晰的印象。总的来说,这种简洁和清晰源自于产品经理对于功能设置上的克制。在feeds流上,小红书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信息阅读体验。
首页
可以看到,小红书对笔记图片的观感极度重视。图片以单张的形式,横向铺满了整个手机屏幕,两边没留任何空隙。这样的设计方式,源于小红书的核心定位——找到「好东西」。
那么应当如何展示东西「好」的一面呢?文字的表达力永远是有局限的,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图片。所以,常常能在笔记下看到用户与薯队长沟通修改封面图的留言,而产品本身也提供了精美的贴纸与滤镜,来帮助用户生产出高质量图片。
此外,在小红书购物分享社区里,是没有「笔记详情页」这样的概念的。一篇笔记只会出现在三个地方:feeds流,用户笔记列表和专辑列表。这样的设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详情页也能满足任何场景的需求,而且是更具有效率的满足。好处在于减少页面跳转对用户浏览过程的干扰,让用户尽可能地沉浸于好物之中而不被打扰。
同类竞品中,很少有以此方式来处理feeds流。下图左边为「Pinterest」主屏截图,右边为「堆糖」主屏截图。可以看到二者都采用了瀑布流的展示方式,二者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展示部分下一行图片,吸引用户继续向下浏览。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早在11年的时候,堆糖就开始强调自己没有要做中国的Pinterest,而直到现在还是采用与Pinterest类似的界面交互方式。
Pinterest&堆糖
但是细看下来,二者其实有很多区别。Pinterest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做图片社交,让用户被美好的图片所感动。于是Pinterest率先创造出了瀑布流,让用户沉浸于浏览美图的过程,自然而然地下滑浏览。而在这样的场景设定下,用户是没有明确的浏览目的的,于是Pinterest弱化了分类索引功能(移动端没有)。
而堆糖的产品定位则更类似于小红书,即做某个(或者某几个)领域的个性化内容推荐,图片正好是最佳的表现手段罢了。所以堆糖做得比Pinterest更深,网页版堆糖点击图片会整个跳转到新页面,而Pinterest为保证交互效率,只是简单地弹出浮窗,更有利于让用户专注于图片本身。
除了大的展现模式外,小红书还在一些小的交互细节上做出了创新,比如:
点击「全部评论」按钮,只会看到评论列表,不再展示图片。这样的设定,同样也是基于了对与图片本身的重视。一方面,对于小红书而言,图片是一篇笔记中最核心的内容,点击「全部评论」按钮意味着用户离开核心场景进入另外一个功能区域,此时如果再以较重的方式展示图片,就未免有些多余了。
在feeds流中加入了商品购买链接,但做的很“克制”——只是在feeds流里,在部分笔记下添加了链接。注意,这里有两方面的克制。“只是在feeds流里”,即当你进入用户主页时,是看不到商品购买链接的,你可以把它视为feeds流里的广告。“在部分笔记下”,指只挑选了一小部分“非福利社购买笔记”插入购买链接。之所以选择非福利社,猜测是因为更希望引入对商品本身客观的评价,而不参杂用户服务、情感等干扰要素。
7.发现模块的产品逻辑
从整个社区信息闭环上看,小红书的「发现」模块超出了“发现”这一定义。对于「发现」的用法,比较流行的有三种:
第一种,承载产品主功能之外的其它功能,大众的比如微信,小众的比如墨柚。用户点击「发现」是很明确地要访问某个单独的功能(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和墨柚的「活动」),而这个功能对主功能形成一定的互斥影响。一般来说,当一个产品要在主功能之外开拓全新维度的功能时,比较有可能用这种方式。
第二种,单纯地发现未知内容,大众产品比如知乎,小众产品比如念和涂手。feeds流负责呈现你所关注的信息,而「发现」则代表寻找新的未曾发现的关注点,可以天马行空地给用户推荐。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访问「发现」模块是没有任何明确目的的。如果产品在feeds流中已经形成分类,或者根本无法再继续进行分类了,则比较适合这种方式。
第三种,需要去寻找某一领域的信息,大众的比如微博,小众的比如蝉游记的攻略模块。如果用户有非常明晰的分类信息查找场景,而又很难在feeds流中去实现的,则非常适合这种方式。
微博近年来逐步淘汰了大批低质量内容账户,让一批高可读性内容的生产者脱颖而出,基本完成了社交化向媒体化的转变,今年开始进行垂直领域内容的尝试,而发现模块就主要承载这一战略目标。蝉游记在沉淀的大量旅行笔记基础之上,花很大精力自行编制了目的地旅游攻略,为有明确旅行需求的用户提供最佳的攻略体验。
小红书的「发现」,基本上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的综合体。顶端一排按钮(类别、品牌、目的地、主题、达人)为笔记信息不同维度的分类整合,下面则是热门专辑与笔记的推荐。
目的地发现
如果用户有很明确的目的——比如正打算去某地旅游需要列一份shopping list——那么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入口。而如果用户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翻完了feeds流,想看看有什么其它有意思的东西,就可以忽略第一排,继续向下浏览。总的来说,信息分类可以满足用户特定场景需求,而热门推荐则是增加用户黏性。
对于「发现」模块,我有两个观点:
(1)目前信息分类的效率并不高,需要慢慢优化。比如我的截图里,选择目的地-日本,总共有30余万条笔记,无数个品牌(拉到底大概要5分钟,且不支持搜索)。
首先笔记部分,如果统计一下用户浏览屏数的分布,猜想一定是远远低于首页的,用户不可能浏览完这么多笔记,这个数字本身就会让大家望而却步了。而品牌部分,用户选它很有可能是有目标的品牌,而这么多个品牌,没有搜索实在是有点累。
其实可以看出来,专题这个场景下最有价值的功能。上线初期,小红书靠高质量目的地购物专题疯狂吸粉,可以见的专题内容的吸引力,所以我认为可以考虑把专题放在默认的位置。同时有必要去优化笔记和品牌的展示机制。
(2)热门推荐是整个产品的重要补充,但会随着产品的逐步成熟而渐渐弱化。热门内容发现很难作为产品的核心功能出现。豆瓣2.0版本时,曾将「发现」作为战略级功能,希望通过带来惊喜提升用户使用频次。
最终的结果我无法评判,但从豆瓣3.0抛弃「发现」功能这一事实上来看,它应该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用户打开一个应用,要么是有访问某个功能(一般为核心功能)目的,要么是形成了特定的使用习惯。在产品初期阶段,整体笔记数量和用户平均关注内容数量都不是那么充足的时候,热门推荐可以帮助他们发现新鲜的东西。而当产品逐渐成熟,用户养成了一套固有的信息获取机制后(关注丰富的账户和主题),热门推荐的重要性会慢慢降低。
8.购买板块的交互创新
2015年,电商领域出现了两类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第一类是小众领域的垂直电商,在产品设计、商品设计和运营上都极尽突出领域特色,例如窝牛装修、东家;第二类是社交(或社区)与购物的结合,例如小红书、堆糖、下厨房。
对于后者而言,最具革新性的设计,就是将社区内容,作为商品评论引入到商品详情页中。传统的电商网站,评论低质量化是一大痛点,淘宝京东苏宁们的商品评价区中,充斥着大量无效甚至虚假评论。评论区本质上不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无法有效激励用户写出高质量评论。而社交与电商结合的模式恰恰解决了这一痛点。
但是社交+购物的模式也有痛点。传统电商产品体系中,评价对于用户而言是一种制衡商家的工具。购物过程中,有任何对于服务和商品本身的不满,都可以通过低分评价来激励商家解决。而在小红书、堆糖的商品详情页中,只能看到少量编辑挑选出的购物笔记。虽然小红书使用了很多非福利社购物笔记链入商品详情页,单用户还是只知道这件商品多么好,而对物流、售后服务质量无从知晓。这是这个模式的一大弱点,我暂时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从整个购物流程上看,小红书尽量做到简化。在商品详情页,只有加入购物车按钮;只有一个购物车,收获地址信息放在收银台,而传统大型电商一般逻辑为购物车1-购物车2-收银台。在这样的简化流程下,用户从选种商品到购买,只需四步,非常简单便捷。
在安卓4.1.1版本中,原「福利社」tab更名为「购买」。名称变更的背后,代表着战略的变化,电商平台正逐步成为小红书的战略核心。但任何一个产品,其主功能只可有一个,发展电商必然意味着笔记社区会被削弱,如何在过程中寻找平衡,将会是很大的挑战。
三、用户画像是什么意思
大数据时代典型的用户画像包括什么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画像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典型的用户画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信息:包括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等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用户的地理位置、居住区域、城市、省份等信息。
兴趣爱好:包括用户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运动、旅游等兴趣爱好。
消费行为:包括用户的购物习惯、购买频率、购买金额等信息。
社交行为:包括用户的社交平台账号、社交关系、社交行为等信息。
情感分析:包括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情感态度等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用户画像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等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效果和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