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府庄散文

二府庄很有名,因为西安有四个;西安本地的人一般也弄不准,更不要说外地朋友了,经常弄错。我所说的二府庄是紧靠西安美术学院南边的二府庄。

有时候,事情往往很巧合。二十年后,我住到了西安美术学院的后面。西安美术学院号称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美术学院,创立于1949年,其前身是1948年9月成立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校,贺龙元帅为首任校长,西安人喜欢称之为美院。过去美院老址在长安少陵原畔,阡陌交通,视野开阔,桃园桑田,云横终南,算作写生的好地方吧?!不知道啥原因,上世纪90年代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横堵纬二街,突兀挺立,万箭穿心,尖尖的楼顶,呈几何形状的西洋化建筑,带有几分杀气,或许是为了集聚风水,或许是为了辟邪吧!?中国人讲究道,讲究一物降一物的因果转化,讲究比较柔性的文化。

千城一面,这是中国城市化进城中不可回避的`现实。一段时间,大学进城,纷纷扩招;一段时间,大学组合,易帜改名;一段时间,出城圈地,浩浩荡荡等等。折腾来再折腾去,美院在临潼也建起了校区,暂不说对与错,正由于美院进城,才和二府庄攀上了近邻。

大约二十年前,我那时候在小寨附近上学,中国校园文学之火熊熊燃烧,帮忙办一个中学生文学杂志,叫《中学生文萃》,后来叫《青少年文萃》。大家都沉醉于文学的美梦中,不图索取,不可自拔。杂志设计是当时在美院上学的郭三省同学。记得有一次,他约好我周末去二府庄找他玩。那是一个冬季,很冷,我记忆犹新。没有手机,我骑着破自行车,一路寻着门牌号找到了他租住的二府庄小屋,屋子在二楼,不是很小,算是宽敞吧?!当时租金大概每月二三十快钱吧。三省的屋子全是画好的没画好油画,乱七八糟,很前卫很先锋很新锐。也没有生炉子,很冷,我们胡谝着,现在也记不起来具体谝些啥,反正到了中午,他下去买了一包挂面,我们哥俩用电炉子钢筋锅清水下挂面,没有一丝青菜,也吃得很香。

当时的二府庄,是美院学生的“艺术村”。由于天气很冷,街上也没有卖啥的,吃饭的地方也不多,巷道的行人也不多,远远没有吉祥村洗脚按摩店繁荣昌盛。

毕业后,三省在西安几家影楼打过工,最后北漂后就没有见过他。近些年,闲时翻一些摄影杂志才知道他弄成了,成了有名的时尚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陕西娃难出门,我是求安稳等日子,郭三省怀揣梦想,以一颗赤诚之心和踏实认真的工作生活态度,敢于闯荡,去抓住机遇和创造机会,思想超前,难能可贵!有人说他注重照片后期处理,气势滂沱,色彩绚丽,个性十足,其实在上大学时,他上美院的经历养成的构图视角,油画处理以及敏锐的时代嗅觉和文化感应,我觉得美术对他的摄影影响很大。

估计,像郭三省这样走出二府庄的闯荡江湖而成功者,应该不会少。

今年夏季,我从“荞麦园”吃完饭回家,慢慢地享受了一下二府庄的夜生活。二府庄的路不宽,但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人流穿梭,很是热闹。据说,因为经常有人醉酒放歌,得意忘形,尿憋放松,烧死几棵街道绿化树,园林工人几次移栽,都因为土质火气过旺而死。可能这是一个杜撰的故事!

几百米的街上,摆地摊的,买烧饼的,买冒菜的,买砂锅的,烤羊肉串的羊腰子的,买拉条子油泼扯面的,应有尽用。空气中有香水的味,臭豆腐味,烟味酒味充满雄性荷尔蒙的臭汗味,夹杂在一起,烟火纷飞。来往之人或三五成群,或勾肩搭背,穿戴另类,亮着肚脐钻眼佩戴首饰的,晃着膀子纹身的,还有夏季戴着帽子搞不清是人体模特还是文艺小青年,流浪歌手、行为艺术反正大家各行其道,其乐融融。偶尔因为一件小事起摩擦,高喉咙大嗓子最终会被那些看似弱不禁风的奇侠烈女所震倒!一个小村庄,一个小社会,一个文艺圈,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没过多久,二府庄就被挖土机一夜之间夷为平地了。高音喇叭天天宣传,三轮车出出进进忙活着搬家。化为平地的二府庄让我看到更为伤心,碎砖块一地,啥也不长,比农村的庄稼地让人看着难受,它没有了生机!没有了青春和艺术的气息了。虽然美院旁边还有郝家村、罗家巷、吉祥村等城中村没有被拆迁,由于距离、艺术氛围等原因,属于美院学生的“艺术村”、“自由地”没有了。

每时每秒,在中国大地,村子随时消失着;记忆成长的土地,文化的符号,精神的故乡,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城镇化之路要走,但属于我们每个人心灵中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呢?

现在,看到拆迁之后光秃秃的二府庄,我就想到郭三省,这片土地没有了灵魂,失去了人气。

我过去从没有问过他为啥起个“郭三省”这样日怪的名字。可能文学中毒太深,我曾经武断的认为是取“一日三省”之一吧?!父母希望他经常自省。后来才知道,三省的妈妈是四川人,爸爸是陕西人,爷爷是湖北人,所以叫“郭三省”,这又是另一层意思了。简单的名字,不简单的生活和经历,暗藏着奋斗、坚忍和执着,对生活永远的微笑。

二、一些文学常识的问题

找了些,不过一家之言,希望LZ辨证对待

而且,其中《朝花夕拾》是作品集,不好说成书的具体时间

其他几部名著成书年代也只能说八九不离十,

资料源于网络,部分由本人判断,如有错误,请指出

1............................................................

王维

评价一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殷□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若清□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评价二

王维是一个达到了大自由境界的人。

自由于人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奢侈。身且不言,心亦如此。人有时挣脱不了客观世界给自己的心灵束缚,又往往超越不了自我,所以,即使偶尔心灵能获得一种短暂的释放,这种自由也是不纯粹的,往往带有一种被绑缚的痕迹。

不过是一种风筝的自由罢了。

人的本体是有重量的,你时时矫正着、注意着它的存在,自然会感到很累很沉重。

王维达到的,是一种抛舍自我的境界。

因而在自由之境,他游走自如。

印度的僧,为求彻悟,肉体上千修百炼。我觉得,这是人为地制造一种肉体与精神的同步(或者说,肉体是作为精神的陪刑者)——心灵在苦炼跋涉的同时,肉体也遭受苦难,直至“涅盘”,二者同化、升华。在此之前,他们对生命本体的意义上的理解,是限于肉体与精神的分离的。

王维不然。王维修禅,并不拘泥于一种外在的形式。不去削发为僧,隐居寺院;而优游林泉,往返于繁华、清净之间,间或“焚香独坐。。。。。。”。不故意弃不欲弃者,而无心求心欲求者——一切行云流水,他的自由正是源于一种对自我完全的理解。身是物,我即天,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一切来自天然,如何能不自由!

吟诗做画对王维来说亦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创造,其诗歌体现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精神。

他持一种宏阔的宇宙观,以一双俯视的眼睛观世。天人之间的同步感应反映到审美态度上,便体现了一种审美主、客体的同步观念:物我之间,不再是一种因果关系,“我”之精神,本身便是一种物华的放射。

禅者自由的心灵见之于诗,流露出的是一种触目而真的感觉方式:其眼目所见,充满禅意,与其说是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与自然之间感觉上的沟通——对于共同本质的了悟。这种感觉方式无疑是一种超乎常人的“直觉”。而诗歌因此而流溢出的精神美,正是一种理性的“真”。

王维的诗,实现了一种审美知觉的超越,直接达到了审美对象的最高意蕴。自由是一座精神的最高峰,他的人格、诗歌精神都达到了自由的高峰。

王安石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

3..........................................................

战国策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西游记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附〕学者对《西游记》的评价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学者)张书绅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

《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北大教授)白化文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法国大百科全书》

似庄而谐的神魔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西游记》要算是最驳杂的一部书。它糅合进了佛、道、儒三家之言,对这样一部神魔小说,要想做出比较确切的、与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书过程以及作为小说情节主体的唐僧取经故事的演变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这中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这个本来是弘扬佛法的故事怎样会加入道教的内容,又怎样蜕变为富有文学魅力、情趣的小说,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

神魔小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叫做出身传,另一个部分叫做灵应传或降妖传。《西游记》的结构也是这样。第一至十二回是全书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出身传中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藐视腐朽无能的天宫统治者,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正像有人所说的,“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像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西游记》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和结合起来。它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水浒传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到了20世纪,文学评论家除了评论《水浒传》的文学成就,亦开始对《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价值观产生兴趣。1930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对于《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历来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贽。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认为《水浒传》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并且认为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当时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将《水浒传》在全国各地收缴。另外一个持这种观点的人是金圣叹。这也是他把七十回以后砍掉的原因之一。

19世纪50年代,当时所持的看法是认为《水浒传》是描写歌颂农民起义的。这种看法是当时各种教科书,文学史和小说史所持的一个主流的看法。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

《孟子》战国时期

《战国策》汉朝

《水浒传》明朝

《西游记》明朝

《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