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山游思的散文

一个人无论走得多好,行得多远,飞得多高,乡情依然是我们的“根”。乡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没法忘记的东西。没有了乡情,便犹如随风飘摇的一株枯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感到独立难支。唯有“根”在,来路是眉目清楚的,去路是富有牵挂的。有“根”就有希望,有“根”就有梦想,有“根”便有思念,有“根”便有向往。“根”不在了,前行的路虽然平坦宽敞,而回过头,一切都会变得模糊不清。这就是乡情,就是我们魂牵梦绕的老家。

在陕南流水镇香山长大的我们,早就听说北京也有一香山,特别是香山红叶是最浓最深最重最别具风格的秋色,远近闻名,愿望能去看看,感受一下两香山同名不同命的滋味与风情。

金秋时节,成行。北京香山脚下,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世间最美的乐声—婚礼进行曲,在时空里飞扬,堂妹与堂妹夫鸳鸯双栖,比翼双飞。堂妹夫能精心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婚礼场所,意味着堂妹在寻觅之后遇到了自己的幸福,作为娘嫁人的我们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和祝福。在参加完那浪漫的中西结合式婚礼后,曾对此香山有过无数次遐想的好奇心已使脚步迫不及待,思绪飞扬。然而仰望已久的香山,崇拜有加的香山,超越梦寐的香山,根植着曾经的期盼、梦想、激情,文学的种子在脑海里挣扎,就是蹦不出多情的文字,更别说是触动、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的灵感。

我们是流水的香山人,老家曾经是我们一心要逃离的地方。虽然那里有我们成长的美丽痕迹,但是我们从小却愿望着离开那个贫瘠的家园,有人是连滚带爬着出来的,有人是歇斯底里的跑出来的,有人是脚步坚毅的走出来的,还有的是逃心似箭的飞出来的。美丽自然而又淳朴的老家香山却留不住他喂养过的孩子,而北京香山确是人人向往之香山,差别就这么大。老家香山在陕南,只是少数人知道的香山;北京香山在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香山,地球人都知道,都要去游香山、说香山、写香山。

我们一行也毫不例外,然而人在这美丽的北京香山中,情感里却满满的全是老家香山。清晨,当北京人还在徜徉在梦乡里,我们已怀揣虔诚,徒步穿越,领略香山,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大美自然。这是香山绿树成荫、街道整洁、全域规划带给我们对香山的美好抒怀。或许,陌生是一种美丽,距离是一种向往。当我们稀里糊涂游完香山,实现了梦中期盼,也就少了那种原始的冲动。内心涌满了感慨却不是北京的香山,而是想到了老家香山的变迁史,回忆起来香山人事的短暂、情事的荒凉、世事的悲哀。那种最初憨厚的外表、单纯的内心、疲惫的挣扎,已经变得模糊,被浮华磨得扁平,就像那老家的古树秋叶飘零散落。孤独的古树,已经很久没有人攀爬抚摸、修枝刷白、滋养加肥;落败的树叶也是积淀成肥,没有人拾辍清扫、整理清运、自然洒落。这种昔日的盛景渐渐减淡,从心里、脑里、梦里消失,再也不是诗情画意的描绘,而是一种香山返照。这种伤感心境如同秋雨缠绵,红叶心伤。难道我们就这样托着疲惫的步伐,苍茫地离开魂牵梦绕的香山,不留下值得留恋的记忆。

北京香山再繁华,也是过往烟云;老家香山再空旷,也是深情不改。我们没有看到和老家同名香山的巍然,没有看到香山的红叶,没有产生香山的震撼,看到的只是跟老家香山一样绿山,多了一些人造景点、卖点、看点,况且没有老家的绿水和灵秀。但是,北京香山仍然是游客川流不息,商机无限;老家香山却是人烟稀少,乡情冷漠。这种反差让我们再在沿街红叶专卖店,得到应证。我们拿出“红太阳”只换取了几片“香山红叶”,是想让老家的乡亲看看,老家香山依然默默地占据着我们心灵的空间,如同一滴流不出的泪水,始终打湿着我们的梦想;如同一滴流不完的汗水,始终搅合着我们的命运。

老家不变,香山依旧,村庄依然,仍用瘦瘦的小手,牵着游子归来的'衣襟,把尽头锁住。还是那三间摇摇欲坠的土瓦房,依恋着默默无言的满目苍夷,静静的蹲在岁月中,守候着风风雨雨。那几棵父亲种下的老白蜡树,现在还是郁郁葱葱,坚强的撑着属于它的一片蓝天,呵护着满地荒凉的光荫,守卫着泥土堆砌的瓦房。这些年来,我们永远走不出老家香山目光温暖的岁月,努力的彳亍着。每每想起,心恋依旧。那曾经的岁月,裹着童年的天真,在心中一次次地守候人生奋斗的足迹,撞击我们心灵的堤岸,掀起我们美丽的遐想。

香山之行,本是一场漂泊的乡情漫旅,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这么多年,人生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着每一次坎坷,也许都将成为生命中的驿站,而那些经意间或不经意间遇到的人和事,也会成为一个个过客!因为,一个人行走得久了,总是喜欢追忆,喜欢回顾,喜欢眷恋,最后却发现,曾经以为刻骨铭心、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念念不忘的过程中,已慢慢淡忘!因此,对于曾经的过往,只能剪辑,不能驻足;对于曾经的过客,只能感激,不能苛求。因为,香山游思中,我开始相信真的有瞑瞑中的安排,也真的有命中注定这回事。这就是乡情归心,重提已忆梦,温柔爬上心头的收获!

二、***香山红叶***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

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老向导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

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帐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

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

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老向导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听着这个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老人说:“你先别急,一上半山亭,什么都看见了。”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莽莽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

红叶就在高头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

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老向导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

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老向导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

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

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扩展资料:

《香山红叶》这篇课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秋天香山红叶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香山红叶美丽壮观的景象及有关指示,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难点是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香山红叶》作者:杨朔

杨朔(1913~1968),男,是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

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后到延安,在中央党校三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十九兵团战地记者,1949年后随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入朝。

回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常设书记处书记,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同时写了大量散文。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大多数出自《杨朔散文选》。

参考资料:杨朔-百度百科

三、香山红叶的作者是谁

香山红叶的作者是叶君健。

叶君健笔名马尔,湖北红安人。1932年考入华中大学,1932年转入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毕业后到日本东京教授英文和世界语,曾因抗日政治嫌疑被日本当局逮捕。1937年秋被驱逐回国,从事抗战宣传。

后到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前往重庆,任教于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和复旦大学。1944年英国战时宣传部邀请赴英演讲,宣传抗战,战争结束后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与著名的布卢姆茨伯里学派的作家们过从密切。

1949年冬回国,在外文局工作,任《中国文学》副主编。他的文学创作开始于大学时代,曾用英文和世界语写了短篇小说集《被遗忘的人们》和《无知的和被遗忘的》。1947年用英文写了长篇小说《山村》,描写早期中国革命如何发芽、发展,直至扩大成为武装斗争;另有长篇小说《它们飞向南方》几与茅盾等合辑的中国作品集《三季》。

此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安徒生的童话全部由他翻译出来,受到读者喜爱。1979—1980年发表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描写辛亥革命前夕到五四运动爆发这一历史变革中,长江流域的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反抗和斗争。他的作品文笔优美,风格清新自然。